主要探讨的是电影音乐文学等等文艺作品 首先个人认为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讲 恐怕雅俗共赏的作品是最容易被更多人所知的 有不少艺术家毕生都在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也有一部分在追求先锋的小众的 当然不是所有文化产物都需要 比如论文这种东西就没必要雅俗共赏


是的,但这个俗不是低俗、流俗、恶俗,而是通俗。比如说唐吉诃德,当时一出来别人只以为是逗笑之作,而随后才有人认识到价值所在。

你们可以看看动画片《魔方大厦》,郑渊洁的,老人看得感慨,小孩看了逗乐。

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并非是咏叹调的无病呻吟,他也加了大量下层人的粗陋语言,我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时代的关系,在当时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

艺术不是孤芳自赏假清高,现在的小年轻逢人就谈人间失格,却不知道广受人民喜爱的是他的奔跑吧!梅勒斯!艺术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

老实说,现在的人老喜欢瞎杰宝装x,光拿著个封面晃荡,艺术、文学没有那么神秘没有那么清高,它就是我们日常每天吃的那口饭喝的那口汤。


不一定哦。

首先,大众的审美和经过专业训练的审美肯定有区别。但是受过专业审美教育的人肯定是少数。

这就有一个问题出现。大众觉得喜欢,受过专业审美教育的少数群体未必觉得很好。

但是少数群体觉得很好的作品,有些是大众能够觉得不错,但说不出所以然的。有些根本超出大众审美范畴。这部分作品中有大量题主说的境界极高的作品,且数量远远大于雅俗共赏。

打个比方,郭德纲很提倡雅俗共赏,他也很会唱。

但如果他专心投入於戏剧,以他的能力,可以让艺术造诣进入很高的境界,比如做戏曲和形式美学结合的舞台剧。但那样就寂寞了,知音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多。更达不到推广的效果。

孤芳自赏,还是广为人知,个人自有各人的选择。

要在文艺上达到最极致的境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首先,我个人不太喜欢「雅俗共赏」这个词。高雅低俗,这叫二元对立。佛家说「众生平等」,「不二法门」。一搞对立,烦恼就来了,鄙视和高傲,都是「贪嗔痴」,都得戒掉。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说法,追求读者数量最大化,这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述,来替代这个词。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读者(观众,听众)数量最大化吗?

绝对不是。

这里面首先要注意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什么是艺术?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艺术是真理的事业,是人类对真理的感性领会。

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替天行道」的过程。他将自己对于真理(道)的领会,通过某种艺术媒介,表现出来,传达给我们。

所以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的境界高低,是看这个艺术家,他对真理领会了多少,又通过艺术作品,呈现了几分。

这跟「追求读者观众数量最大化」,没有半点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再多说一点儿,这个「追求读者数量最大化」,不是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倒是「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为啥呢?文化产业,文化产品,都是资本应运而生的。资本要增值呀,观众数量越多,它不就有了越多的「韭菜」,来收割吗?


不是,雅俗共赏,其实说白了就是给雅的蛋糕上刷上一点「俗」的巧克力酱,实质还是雅

这里俗的作用是,每个观众看后感觉到:原来我们平民百姓也可以做个高尚,灵魂有趣的人啊!

进而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自尊需求和虚拟的自我价值需求,具体实现名利双收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请问,如果观众太俗,根本不认同你这个雅俗共赏中「雅」的蛋糕价值本身,你涂上去的那一层俗的巧克力酱,就没有作用了,因为太俗的观众会觉得,你描写的不是高尚和灵魂有趣,是个他们完全不认同的人,他们就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共享单车没有人看著就应该搬回家刷漆自己骑

所以雅俗共赏,实质意思是高雅的人,和心向高雅的人共赏,真正庸俗自私的人是没法共赏的

当然,关于通俗的问题,如果你拍的是除了艺术家看不懂的先锋电影艺术电影,那就不是共赏的问题,是别人根本看不懂的问题,以上这些都是在一切都能被大多数观众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说的


我不认为,就电影来说,俗是什么?通俗,容易被大众接受,那就是受众,受众广,无非就是商业片,那受众小,小众的东西,大都是文艺片,艺术片,也就是雅。当然,商业片和文艺片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类型,那我认为的雅俗也只是不同属性,也不存在高低,不代表俗的东西就低雅一头,各有各的文化成就,比如乡土文学,内容上可以说「俗」,但情怀上确实雅,像张爱玲等一些新海派文学,内容极雅,情怀就未必了,当然只是部分。有人称之为雅俗共赏,但未必就是最高境界,而且这我理解的雅俗共赏,只是是很直白的有俗有雅,两种属性。如果非要说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想还真的不是,不是未必,是真的不是,有很多极雅极俗的作品,艺术造诣远在这之上,这样一来,谁还能说出雅胜于俗,还是俗胜于雅的话来。回到电影,《霸王别姬》可以称作电影界真正地雅俗共赏了,说它既是文艺片也是商业片,确实,也是少数大多人能不乏味看完的一部文艺片,参照《地球最后一个夜晚》的反响。但说白了,霸王别姬真的通俗吗?并不,他明明还是一个极雅的东西,只是雅做好了也是让人透透彻彻,明明白白的,而不是只有俗才能通俗易解,再者,有人看霸王别姬看的是剧情,并非体会。我向来还是坚信雅的最高境界是极雅,甚至说它没必要被大众接受,也正因为不被接受,它才是雅。但,生活态度的话,我真的认为雅俗共赏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舒服的状态。


感觉根据题主代描述,似乎对于一些看起来深奥难懂的文艺作品有一点误解。

哪些所谓深奥的文艺作品,(指靠谱的部分,欺世盗名的不算)并不是作者故意为了追求晦涩而晦涩。

有的时候,文艺作品之所以大众难以接受,是因为,作者本身的精神体验和生命境界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首先是这个境界普通人理解不了,所以这个作品才显得晦涩。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境界到不了,他再怎么说,你也不会明白。

再有,就是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大众不习惯的,不适应的,比如印象派,或者立体主义绘画,刚出来的时候,大众是不太能欣赏的。就像你突然看见一门外语,就觉得好难,但是其实在外国的小学生也能轻易识读。这一方面,其实是可以训练和熏陶的,无论什么人经过一点的训练,都能有有所体会。就像是那个外国的小学生,他身处外语环境,自然就能使用那门语言。

然而,通常来说,伟大的作品,都是两方面兼备的,同时既有著伟大的精神境界,又为了表达自己独有的感受,会更新艺术的语言。

这样的作品,就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乍一看很深奥,通过仔细学习和体会之后,发现还是很深奥。

还有一些作品,虽然承载了很深刻的内容,但是用的是人们在未经训练下,比较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那么这些作品能不能算是雅俗共赏了呢?

很遗憾,并不能。上面已经说过了,当你体会不了那个境界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搞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就想我们看一篇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文章,就算是用熟悉的语言,依然会觉得在看天书。

那么,雅俗共赏是怎么回事?实际上,雅俗共赏的本质是层次和梯度。

一个文艺作品,其实可以有很多层次的比如我这个作品,有故事的层面,有诗歌的层面,有的人虽然体会不了诗意,但是可以看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写的比较跌宕和通顺,又在诗歌层面有比较好的造诣,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就可以被称我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品。

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方式了,不同的人可以欣赏不同的侧面,又有价值,还引人入胜,这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艺术家们还要创作那些很难懂的作品呢?是不是这些艺术家秀优越,显能耐,自以为是呢?

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世上安的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多数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就拿文学来说,多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的故事情节其实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随便拿一个大女主的电视剧,都比红楼梦的情节跌宕、复杂。而在古代小说这种形式本身,就不太受待见,已经算是一种通俗文化了。是说家是三教九流之外,更不入流的。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于讲故事这种东西,本身就有点瞧不起。

你说他们为啥就瞧不起情节呢?为啥就部能写跌宕点呢?情节复杂点呢?更好看点呢?

这还得从人的欣赏作品的状态开始讲起,因为人的注意力,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优先注意跟利害得失相关的事物。毕竟人是进化来的,优先考虑得失是本能。

情节,就是叙事作品里,最优先的利害得失相关的部分,强化了情节,其实会分散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光看故事了,反倒容易破坏审美体验。

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当我们想设计以个完美的、复杂的、跌宕的情节的时候,会挤占其他层面的内容的空间。比如我们想写一个人物的状态,但是情节需要起伏,所以人物必须马上对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那么也就意味著,我们没有空间去写人的内部状态了。火烧眉毛了,谁还顾得抒情啊,赶紧救火呗。

所以不同层面的东西不是绝对完美地相容的,想要写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实首要的其实是妥协。找到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比较合理的一个配比。

如此看来,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恐怕不是,所谓雅俗共赏,有时候是因为境界不够,有时候是因为比较鸡贼有意为之,有的时候是因为运气好碰巧自己的表述方式大众能接受。

总而言之,艺术的境界高低其实最终取决于作者精神境界的高低,雅俗共赏与否,那还真不一定。多数时候,其实是看运气,就算努力为之,往往事与愿违。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绝对不是!绝对不是!绝对不是!

假设:一个交响乐团

A.演奏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B.演奏卡普工的怪物猎人thema

哪个雅俗共赏?显然是B

难道说勃兰登堡协奏曲不如怪物猎人的游戏音乐境界高??交响乐团为什么要演奏游戏音乐,我和某个著名交响乐团的人聊过,人家演奏可不是要追求什么雅俗共赏的境界,因为这个是走穴最赚钱的。

再来 ,看下面三部作品:

A.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

B.西游原著

C.大话西游电影

哪个雅俗共赏?——反正不是B,但我相信再过500年四大名著也不可能改成是:光荣三国志11,红楼梦电视剧,86版西游.......

再来,以下大众作品和小众作品哪个好?

A 作者年青时代就拿了奖,同时也是作协成员。其小说畅销,在整个10年中,其作品为他赢得最高作家收入。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票房也是相当高。

B 这部作品,作者是谁都查不清楚。因为这是部在当时非常小众的文学门类,而且这还是部同人文,甚至有可能是同人文的同人文....而且该作品还是同人文中比较不受待见的NTR同人......内容还非常阴暗......

A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B是据说是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因此小众未必不行,大众的可能是渣渣。

再来,商业美术馆要讨论办哪个展览比较好(其他排期都满了)

A.莫奈印象网红展(没有原作全是光影拍照好看的)

B.海贼王one piece艺术大展

C.德国先锋艺术家10年展

虽然做梦都想做C,但首先C会被马上pass掉,因为我们是商业美术馆,没有上面拨款,钱要自己卖票或租场地赚回来。

然后是A和B,我们还是做市场调研,做用户画像。最终因为B的版权费太高,我们将会赚的太少放弃。最后,莫奈网红展火爆。观众都很开心,朋友圈都纷纷筛自己的照片,炫耀自己的品质生活。

我们开心地说:「今年韭菜真好割!」

但是对外我们一定会说:这是个雅俗共赏的展览,是艺术走进大众的最好代表!

最后一个例子:看看所谓「艺术境界」这个东西是多么没意义。

某日,某二线城市团队看到莫奈网红展的火爆,也想办一个。然后开始策划:

A.完全仿照前一个展览,世界一线光影团队制作+全套版权+衍生品+宣发 成本1000万

B.无版权,无光影。4块led屏搭建费150万+宣发50万=200万

团队非常专业,测算出如果选择方案A必赔。果断方案2。不过通过精确的测算和视觉问卷。虽然5块led会整体感觉美感会提升很多,但观众不太在意。最终反复测算,只要1块led就可以在保证票房的情况下达到观众预期。——专业的团队就是厉害,省了50万成本。但这省去的4块led如果在一线城市,人们在意吗?——问卷结果表明,在意!会影响票房!

在2线城市,雅俗共赏的成本从一线城市的1000万,变成了150万。成本核对,去掉的地方,艺术性大概是600万。

最终展览大获成功。各界平均都很高,是艺术走进大众的最好代表!


总结一下,文艺作品和学术一样,好不好,价值高不高,圈子里的人说了算。

如果你是认真对待艺术的,但当你的作品小众到没圈子,那就惨了。这个时候搞艺术的人都知道,这是非常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和读博的痛苦是完全一样的。你的方向是什么,你到底是不是那块料,你该不该坚持?没人告诉你。这是一种人类追求卓越的痛苦,是普罗米修斯一般的代价。

大众对于相对论的学术高度可以评价,但没有意义。同样,大众可以说毕加索画得狗屁不是,但没有意义,毕加索永远都是艺术史的翻页者。(因为大众分不清装出来的小众,和真正好东西的小众作品)

比如作为博士论文的《情侣送礼研究》(知乎有同类讨论),网友可以评价吐糟,但不会影响人家拿学位一样。同理,网友可以吐槽杜尚的作品《泉》,但不妨碍写进艺术史的教科书。这其实和论文是一样的,文艺作品虽然是给外行看的,但专业性的东西还得专业人士说了算。

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虽然永远都不会被过多的大众接受,但他启发了无数乐队,由他诞生出未来数十种风格。带来了现代音乐的革新。

人都是有进取心的,做艺术的人也一样,好的作品不会惮于迁就庸俗的审美。

人也是有边际的,边际之外一片黑暗,但总有勇敢的探索者。在他们的领域,他们确实不被理解,他们的孤独没人知道。

因此雅俗共赏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以前,更多的是一种普及大众的共产主义境界

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割韭菜的资产阶级境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