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探討的是電影音樂文學等等文藝作品 首先個人認為從傳播效果的角度講 恐怕雅俗共賞的作品是最容易被更多人所知的 有不少藝術家畢生都在追求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 也有一部分在追求先鋒的小眾的 當然不是所有文化產物都需要 比如論文這種東西就沒必要雅俗共賞


是的,但這個俗不是低俗、流俗、惡俗,而是通俗。比如說唐吉訶德,當時一出來別人只以為是逗笑之作,而隨後才有人認識到價值所在。

你們可以看看動畫片《魔方大廈》,鄭淵潔的,老人看得感慨,小孩看了逗樂。

莎士比亞的戲劇也並非是詠嘆調的無病呻吟,他也加了大量下層人的粗陋語言,我們之所以難讀是因為時代的關係,在當時是所有人都能欣賞的

藝術不是孤芳自賞假清高,現在的小年輕逢人就談人間失格,卻不知道廣受人民喜愛的是他的奔跑吧!梅勒斯!藝術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

老實說,現在的人老喜歡瞎傑寶裝x,光拿著個封面晃蕩,藝術、文學沒有那麼神秘沒有那麼清高,它就是我們日常每天吃的那口飯喝的那口湯。


不一定哦。

首先,大眾的審美和經過專業訓練的審美肯定有區別。但是受過專業審美教育的人肯定是少數。

這就有一個問題出現。大眾覺得喜歡,受過專業審美教育的少數群體未必覺得很好。

但是少數群體覺得很好的作品,有些是大眾能夠覺得不錯,但說不出所以然的。有些根本超出大眾審美範疇。這部分作品中有大量題主說的境界極高的作品,且數量遠遠大於雅俗共賞。

打個比方,郭德綱很提倡雅俗共賞,他也很會唱。

但如果他專心投入於戲劇,以他的能力,可以讓藝術造詣進入很高的境界,比如做戲曲和形式美學結合的舞台劇。但那樣就寂寞了,知音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多。更達不到推廣的效果。

孤芳自賞,還是廣為人知,個人自有各人的選擇。

要在文藝上達到最極致的境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首先,我個人不太喜歡「雅俗共賞」這個詞。高雅低俗,這叫二元對立。佛家說「眾生平等」,「不二法門」。一搞對立,煩惱就來了,鄙視和高傲,都是「貪嗔痴」,都得戒掉。

所以我們可不可以換一個說法,追求讀者數量最大化,這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表述,來替代這個詞。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讀者(觀眾,聽眾)數量最大化嗎?

絕對不是。

這裡面首先要注意的,是藝術的本質問題,什麼是藝術?海德格爾告訴我們,藝術是真理的事業,是人類對真理的感性領會。

一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替天行道」的過程。他將自己對於真理(道)的領會,通過某種藝術媒介,表現出來,傳達給我們。

所以評價一個藝術作品的境界高低,是看這個藝術家,他對真理領會了多少,又通過藝術作品,呈現了幾分。

這跟「追求讀者觀眾數量最大化」,沒有半點關係,風馬牛不相及。

再多說一點兒,這個「追求讀者數量最大化」,不是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倒是「文化產品」的最高境界。為啥呢?文化產業,文化產品,都是資本應運而生的。資本要增值呀,觀眾數量越多,它不就有了越多的「韭菜」,來收割嗎?


不是,雅俗共賞,其實說白了就是給雅的蛋糕上刷上一點「俗」的巧克力醬,實質還是雅

這裡俗的作用是,每個觀眾看後感覺到:原來我們平民百姓也可以做個高尚,靈魂有趣的人啊!

進而實現馬斯洛需求理論里的自尊需求和虛擬的自我價值需求,具體實現名利雙收這樣一個過程

但是請問,如果觀眾太俗,根本不認同你這個雅俗共賞中「雅」的蛋糕價值本身,你塗上去的那一層俗的巧克力醬,就沒有作用了,因為太俗的觀眾會覺得,你描寫的不是高尚和靈魂有趣,是個他們完全不認同的人,他們就覺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共享單車沒有人看著就應該搬回家刷漆自己騎

所以雅俗共賞,實質意思是高雅的人,和心向高雅的人共賞,真正庸俗自私的人是沒法共賞的

當然,關於通俗的問題,如果你拍的是除了藝術家看不懂的先鋒電影藝術電影,那就不是共賞的問題,是別人根本看不懂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一切都能被大多數觀眾理解認識的基礎上說的


我不認為,就電影來說,俗是什麼?通俗,容易被大眾接受,那就是受眾,受眾廣,無非就是商業片,那受眾小,小眾的東西,大都是文藝片,藝術片,也就是雅。當然,商業片和文藝片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類型,那我認為的雅俗也只是不同屬性,也不存在高低,不代表俗的東西就低雅一頭,各有各的文化成就,比如鄉土文學,內容上可以說「俗」,但情懷上確實雅,像張愛玲等一些新海派文學,內容極雅,情懷就未必了,當然只是部分。有人稱之為雅俗共賞,但未必就是最高境界,而且這我理解的雅俗共賞,只是是很直白的有俗有雅,兩種屬性。如果非要說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我想還真的不是,不是未必,是真的不是,有很多極雅極俗的作品,藝術造詣遠在這之上,這樣一來,誰還能說出雅勝於俗,還是俗勝於雅的話來。回到電影,《霸王別姬》可以稱作電影界真正地雅俗共賞了,說它既是文藝片也是商業片,確實,也是少數大多人能不乏味看完的一部文藝片,參照《地球最後一個夜晚》的反響。但說白了,霸王別姬真的通俗嗎?並不,他明明還是一個極雅的東西,只是雅做好了也是讓人透透徹徹,明明白白的,而不是只有俗才能通俗易解,再者,有人看霸王別姬看的是劇情,並非體會。我向來還是堅信雅的最高境界是極雅,甚至說它沒必要被大眾接受,也正因為不被接受,它才是雅。但,生活態度的話,我真的認為雅俗共賞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舒服的狀態。


感覺根據題主代描述,似乎對於一些看起來深奧難懂的文藝作品有一點誤解。

哪些所謂深奧的文藝作品,(指靠譜的部分,欺世盜名的不算)並不是作者故意為了追求晦澀而晦澀。

有的時候,文藝作品之所以大眾難以接受,是因為,作者本身的精神體驗和生命境界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首先是這個境界普通人理解不了,所以這個作品才顯得晦澀。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彌補的,境界到不了,他再怎麼說,你也不會明白。

再有,就是作品的表達方式是大眾不習慣的,不適應的,比如印象派,或者立體主義繪畫,剛出來的時候,大眾是不太能欣賞的。就像你突然看見一門外語,就覺得好難,但是其實在外國的小學生也能輕易識讀。這一方面,其實是可以訓練和熏陶的,無論什麼人經過一點的訓練,都能有有所體會。就像是那個外國的小學生,他身處外語環境,自然就能使用那門語言。

然而,通常來說,偉大的作品,都是兩方面兼備的,同時既有著偉大的精神境界,又為了表達自己獨有的感受,會更新藝術的語言。

這樣的作品,就會造成這樣一個結果:乍一看很深奧,通過仔細學習和體會之後,發現還是很深奧。

還有一些作品,雖然承載了很深刻的內容,但是用的是人們在未經訓練下,比較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那麼這些作品能不能算是雅俗共賞了呢?

很遺憾,並不能。上面已經說過了,當你體會不了那個境界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搞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就想我們看一篇自己不熟悉的專業文章,就算是用熟悉的語言,依然會覺得在看天書。

那麼,雅俗共賞是怎麼回事?實際上,雅俗共賞的本質是層次和梯度。

一個文藝作品,其實可以有很多層次的比如我這個作品,有故事的層面,有詩歌的層面,有的人雖然體會不了詩意,但是可以看故事,如果這個故事寫的比較跌宕和通順,又在詩歌層面有比較好的造詣,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就可以被稱我一個雅俗共賞的作品。

這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方式了,不同的人可以欣賞不同的側面,又有價值,還引人入勝,這不是很好么?為什麼藝術家們還要創作那些很難懂的作品呢?是不是這些藝術家秀優越,顯能耐,自以為是呢?

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世上安的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多數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就拿文學來說,多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的故事情節其實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隨便拿一個大女主的電視劇,都比紅樓夢的情節跌宕、複雜。而在古代小說這種形式本身,就不太受待見,已經算是一種通俗文化了。是說家是三教九流之外,更不入流的。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於講故事這種東西,本身就有點瞧不起。

你說他們為啥就瞧不起情節呢?為啥就部能寫跌宕點呢?情節複雜點呢?更好看點呢?

這還得從人的欣賞作品的狀態開始講起,因為人的注意力,其實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優先注意跟利害得失相關的事物。畢竟人是進化來的,優先考慮得失是本能。

情節,就是敘事作品裡,最優先的利害得失相關的部分,強化了情節,其實會分散讀者和觀眾的注意力,光看故事了,反倒容易破壞審美體驗。

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當我們想設計以個完美的、複雜的、跌宕的情節的時候,會擠占其他層面的內容的空間。比如我們想寫一個人物的狀態,但是情節需要起伏,所以人物必須馬上對外部的刺激作出反應,那麼也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空間去寫人的內部狀態了。火燒眉毛了,誰還顧得抒情啊,趕緊救火唄。

所以不同層面的東西不是絕對完美地相容的,想要寫出雅俗共賞的作品,其實首要的其實是妥協。找到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比較合理的一個配比。

如此看來,雅俗共賞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嗎?恐怕不是,所謂雅俗共賞,有時候是因為境界不夠,有時候是因為比較雞賊有意為之,有的時候是因為運氣好碰巧自己的表述方式大眾能接受。

總而言之,藝術的境界高低其實最終取決於作者精神境界的高低,雅俗共賞與否,那還真不一定。多數時候,其實是看運氣,就算努力為之,往往事與願違。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絕對不是!絕對不是!絕對不是!

假設:一個交響樂團

A.演奏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

B.演奏卡普工的怪物獵人thema

哪個雅俗共賞?顯然是B

難道說勃蘭登堡協奏曲不如怪物獵人的遊戲音樂境界高??交響樂團為什麼要演奏遊戲音樂,我和某個著名交響樂團的人聊過,人家演奏可不是要追求什麼雅俗共賞的境界,因為這個是走穴最賺錢的。

再來 ,看下面三部作品:

A.86版西遊記電視連續劇

B.西遊原著

C.大話西遊電影

哪個雅俗共賞?——反正不是B,但我相信再過500年四大名著也不可能改成是:光榮三國志11,紅樓夢電視劇,86版西遊.......

再來,以下大眾作品和小眾作品哪個好?

A 作者年青時代就拿了獎,同時也是作協成員。其小說暢銷,在整個10年中,其作品為他贏得最高作家收入。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票房也是相當高。

B 這部作品,作者是誰都查不清楚。因為這是部在當時非常小眾的文學門類,而且這還是部同人文,甚至有可能是同人文的同人文....而且該作品還是同人文中比較不受待見的NTR同人......內容還非常陰暗......

A是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B是據說是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因此小眾未必不行,大眾的可能是渣渣。

再來,商業美術館要討論辦哪個展覽比較好(其他排期都滿了)

A.莫奈印象網紅展(沒有原作全是光影拍照好看的)

B.海賊王one piece藝術大展

C.德國先鋒藝術家10年展

雖然做夢都想做C,但首先C會被馬上pass掉,因為我們是商業美術館,沒有上面撥款,錢要自己賣票或租場地賺回來。

然後是A和B,我們還是做市場調研,做用戶畫像。最終因為B的版權費太高,我們將會賺的太少放棄。最後,莫奈網紅展火爆。觀眾都很開心,朋友圈都紛紛篩自己的照片,炫耀自己的品質生活。

我們開心地說:「今年韭菜真好割!」

但是對外我們一定會說:這是個雅俗共賞的展覽,是藝術走進大眾的最好代表!

最後一個例子:看看所謂「藝術境界」這個東西是多麼沒意義。

某日,某二線城市團隊看到莫奈網紅展的火爆,也想辦一個。然後開始策劃:

A.完全仿照前一個展覽,世界一線光影團隊製作+全套版權+衍生品+宣發 成本1000萬

B.無版權,無光影。4塊led屏搭建費150萬+宣發50萬=200萬

團隊非常專業,測算出如果選擇方案A必賠。果斷方案2。不過通過精確的測算和視覺問卷。雖然5塊led會整體感覺美感會提升很多,但觀眾不太在意。最終反覆測算,只要1塊led就可以在保證票房的情況下達到觀眾預期。——專業的團隊就是厲害,省了50萬成本。但這省去的4塊led如果在一線城市,人們在意嗎?——問卷結果表明,在意!會影響票房!

在2線城市,雅俗共賞的成本從一線城市的1000萬,變成了150萬。成本核對,去掉的地方,藝術性大概是600萬。

最終展覽大獲成功。各界平均都很高,是藝術走進大眾的最好代表!


總結一下,文藝作品和學術一樣,好不好,價值高不高,圈子裡的人說了算。

如果你是認真對待藝術的,但當你的作品小眾到沒圈子,那就慘了。這個時候搞藝術的人都知道,這是非常非常痛苦的。這種痛苦和讀博的痛苦是完全一樣的。你的方向是什麼,你到底是不是那塊料,你該不該堅持?沒人告訴你。這是一種人類追求卓越的痛苦,是普羅米修斯一般的代價。

大眾對於相對論的學術高度可以評價,但沒有意義。同樣,大眾可以說畢加索畫得狗屁不是,但沒有意義,畢加索永遠都是藝術史的翻頁者。(因為大眾分不清裝出來的小眾,和真正好東西的小眾作品)

比如作為博士論文的《情侶送禮研究》(知乎有同類討論),網友可以評價吐糟,但不會影響人家拿學位一樣。同理,網友可以吐槽杜尚的作品《泉》,但不妨礙寫進藝術史的教科書。這其實和論文是一樣的,文藝作品雖然是給外行看的,但專業性的東西還得專業人士說了算。

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雖然永遠都不會被過多的大眾接受,但他啟發了無數樂隊,由他誕生出未來數十種風格。帶來了現代音樂的革新。

人都是有進取心的,做藝術的人也一樣,好的作品不會憚於遷就庸俗的審美。

人也是有邊際的,邊際之外一片黑暗,但總有勇敢的探索者。在他們的領域,他們確實不被理解,他們的孤獨沒人知道。

因此雅俗共賞是一種什麼境界呢?

以前,更多的是一種普及大眾的共產主義境界

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割韭菜的資產階級境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