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峯大「堵車」:海拔8000米高度排隊致多人死亡 】隨著天氣轉暖,5月以來,巍峨聳立的珠峯迎來了登山熱潮,出現了大排長龍的景象。為登頂,許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帶」排隊3小時。據尼泊爾政府部門的統計,由於等候時間過長,消耗體力過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蹤。僅在珠峯南坡就有7人喪生。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喪生。


截止2019年5月27日21:00,今年已有500人次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但同時,也有10人因此而喪生。

珠峯又上央視了,不過這次播出的卻不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2019年5月25日央視13套 「共同關注」節目截屏

這篇40多秒的新聞報道是今年珠穆朗瑪峯的南坡,也就是尼泊爾一側的商業攀登路線上出現的大面積擁堵現象,以及登山者不幸遇難的消息。

珠峯南坡並不是第一次堵車

實際上珠峯南坡商業路線上的擁堵不算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從1996年那場著名的山難發生之後,南坡「希拉里臺階」處的擁堵問題就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但遺憾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似乎還愈演愈烈。終於,今年,因為流傳出轉載量驚人的「堵車」短視頻,和連續幾則登山者因堵車不幸遇難的消息,使珠峯的擁堵問題又一次被主流媒體和公眾的大面積關注。

珠穆朗瑪峯山體這麼龐大為什麼也會「堵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南坡的商業攀登路線。

從尼泊爾商業攀登珠穆朗瑪峯需要設置五個營地,分別是

  • 海拔5300米左右,建在昆布冰川上的大本營(BC);
  • 穿越昆布冰川之後,來到海拔5900米左右的C1;
  • 接著需要經過一片雪崩高發區才能到達C2營地,高度海拔6400米左右;
  • 然後穿過冰原並攀爬一段洛子峯南壁之後來到海拔7300米左右C3;
  • 休息一夜後繼續在洛子峯南壁經過漫長的攀爬,來到最後的營地,海拔8000米左右的C4;
  • 最後迎來沖頂的時刻,繼續攀爬850米後,你終於站上了世界之顛。

這其中至少有兩個比較困難的路段。

第一個就是剛出發從BC到C1時必須通過的昆布冰川。沿途遍佈巨大的冰裂縫和冰牆,登山客往往需要藉助夏爾巴架設的梯子才能通過。

第二個就是C4到峯頂路上的南峯頂到希拉里臺階這一段,希拉里臺階是接近峯頂處一段裸露的岩石路段,非常狹窄,只有一根路繩,每次僅能供一個人通過,暴露感極強。這次網上廣為流傳的幾則視頻拍到的就是這個路段。

這兩處地方因為都需要藉助梯子或者路繩,往往需要攀登者排隊等待,人數越多,等待的時間越長。

2019年尼泊爾政府發放了381張珠峯的登山許可,是歷年人數最多的。加上這381人所請的夏爾巴協作,今年攀登珠峯的總人數可能在1000人左右。

你可以想像一下1000人排隊通過一根路繩的景象,這對高山攀登活動來說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在珠峯C4以上缺氧、大風、低溫環境中發生的長時間堵車,就是攀登者的慢性死亡——氧氣在等待中被慢慢耗盡,體溫在等待中被大風颳走,意識和身體在等待中被周圍的低溫慢慢凍結。

所以慣例上來說,為了減少擁堵,各登山隊之間都會協調錯開攻頂時間。根據往年的數據,今年雖然人多,卻也不是爆炸式的增長,基本和去年保持在一個水平。

那為何今年堵車的情況看起來特別突出呢?

今年發生了什麼特殊情況?

今年的登山隊伍遇上了孟加拉灣熱帶氣旋

孟加拉灣熱帶氣旋一般出現在每年的4-5與6-9月,然後往西或者西北方向移動,有可能影響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造成暴風雪。但因為形成的條件苛刻,每年數量很少甚至沒有。有的話也不是每次都會影響喜馬拉雅山區,即使影響到的話,也不一定會影響珠峯攀登的窗口期。

但今年偏偏就讓這麼多人趕上了。

往年攀登珠峯的窗口會在5月15日左右開始出現,而今年因為氣旋的影響,15日出現的窗口因為風大已經不復存在,大家只能等待22號左右出現的好天氣。因為天氣不穩定,最有把握的只有21、22、23三天。每個隊伍都想在這幾天把握登頂機會,錯過這幾天很有可能就錯過了今年整個春季的珠峯攀登機會。這也許是今年出現嚴重擁堵的最根本原因。

基於以上對珠峯南坡擁堵的理解,我們和幾位剛剛從珠峯上下來的親歷者做了採訪,試圖搞清楚那幾天的山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除了風大,沒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

學峯是今年攀登珠峯的一名隊員,他告訴我他們的隊伍原本計劃在5月14日從大本營出發,但因為氣旋影響,珠峯上面的風太大,於是推遲到16號纔上去。他說,「等待的時候大家就在營地帳篷裏打牌,什麼也幹不了,有點焦慮。」這個時候大本營的其他隊伍基本也是如此,時間長的隊伍可能已經在珠峯待了快兩個月了,很多人早已迫不及待。

儘管推遲了兩天,他的隊伍仍然是今年較早從大本營出發的隊伍,最後沖頂時避開了大家在視頻中看到的堵車,只在下撤時才遇到緩緩爬升的大部隊。當問到較早出發的意圖,是不是在有意避開大規模堵車時,他告訴我,他們的隊長確實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最主要的是他們隊物資運輸的工作已經到位了,所以可以出發。

20日早上登頂時,峯頂只有他們一支隊伍,除了風大,沒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

從峯頂下撤後,他們在c4休息了一夜,第二天21日再繼續下撤。在那天遇到了在c3-c4路段上行的大隊伍。

「21日下去的時候還是挺堵的,要等他們先上去,有時候稍微平緩的路段我就短暫地解開主鎖脫離路繩等他們通過或者從他們身邊繞過去,其實怎麼說呢,感覺其實這樣操作也不是特別安全,但沒有辦法。」學峯說,「但好在路過錯車時有很多人都會扶我一把,或者拉著我的安全帶」。

21日下撤時在c3-c4路段遇到的大部隊 學峯

21日,遇到至少350人上C4

小松的隊伍比學峯晚一天攻頂,也屬於較早的隊伍。她向我們提供了21日早晨她們攻頂時南峯頂和希拉里臺階處的照片。

21日早晨沖頂路上的南峯頂與希拉里臺階,並不擁堵 圖片:小松

21日早晨6:30左右成功登頂後,小松的隊伍馬不停蹄地下撤到了C2營地。據她描述:「下到C3-C4路段就遇上了看不到頭的大隊伍,我們的領隊跟我說,估計差不多得有350人以上。」當問到沖頂時的天氣時,小松也說只是風有點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當時有一個團隊的隊員因為不喜歡不穩定的大風,決定留在C4觀察一天。

而她提到的這350多人中的大部分,正是大家視頻中看到的,22日早上堵在希拉里臺階苦不堪言的那波人。

下撤被堵兩小時

如丹正是這波人裏的一個,他們的隊伍18日離開大本營,這也正是大本營大多數隊伍的選擇。到c4的時候是21日傍晚,為了避開可能出現的大面積擁堵,在簡單休息了幾個小時後,他們當天不到八點的時候就開始出發沖頂。那天如丹狀態極佳,體力好速度快的她22日早上五點左右就已經站在了珠峯的頂峯,整個攀爬過程十分地順利。

但是下撤時,線路上的人開始多了起來,面對看不頭的往上攀登的人流,她在希拉里臺階處等待了大概兩個多小時。「一次只能一個人過,整整一個小時都沒怎麼動過,我的夏爾巴也只能站在那兒,沒有任何的辦法。那時什麼想法都沒有,只能看著前面,但也看不到頭。我只能看到我身邊的人,他們在慢慢地挪上來。」如丹說,「凍得要死,直發抖,風大,我在上面連視頻都沒有拍。」

儘管不能算是愉快的經歷,這種情況卻並沒有出乎如丹的預期。她覺得堵車在珠峯攀登算是一個常識,在山下就已經做好了面對堵車的心理準備,希拉里臺階處的擁堵並沒有出乎自己的預料,程度也沒有比想像中更嚴重。但是她也承認,因為在攀爬過程比較順利,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都比較好,平時的體能儲備在這時起了關鍵作用,「登山畢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並不像大家以為的有錢就能登那樣。」

問到有否有人因為堵車放棄時,她的回答是這樣的:「沒有吧,你想,那個地方上上下下就一條路,他想下撤他也沒有辦法啊。也許有這個因為堵車放棄的情況吧,我沒有看到,也許有吧,但我沒有看到。」「在下面也沒有。知道會堵,但是你想人家都交了這麼多錢了,怎麼會這樣就放棄。」

22號當天下午c4位置開始下雪,如丹她們在營地待到下午五點左右,才開始繼續下撤。

珠峯上,沒有辦法

張寶龍作為巔峯探遊的嚮導,這是他第三次攀登珠峯。前兩次分別是最近的2017年和2018年,都順利登頂。

在他的經歷裏,認為22號這天算是很好的天氣,但卻是他三次珠峯經歷裏堵車最嚴重的一次。

也幸虧天氣不錯,這次堵車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他告訴我,前兩次最多也就站了半個小時。但這次在海拔8600米處就已經被幾位印度女士堵了兩個小時左右。那幾位印度女士「體力差,能力差」,其實根本就已經走不動了。張寶龍跟了她們好久,終於在南峯頂之前,印度女士的夏爾巴讓開路線,讓寶龍他們先過去。

「不知道那幾個人後來有沒有登頂,但我和我的客戶登頂下撤時又看到了她們,都在對著我喊救命,後面基本可能是被救援了,具體怎麼樣我也不太清楚。「

上到南峯頂的位置,就看見希拉里臺階很堵,當寶龍他們走過去後,又在那裡等待了一個小時左右。終於,5月22日早上8點40分,寶龍和他的客戶一起登頂珠峯。

當時峯頂區域的位置可能有三十人左右,因為他們處於當天珠峯攀登隊伍的末尾,後面只有十幾個人,所以下撤時並沒有遇到擁堵,但行走得很緩慢。那時,在他們周圍基本也都是晃晃悠悠下撤的登山者,狀態都不好。

據寶龍描述,整個下撤過程中一路都能碰到有人對著他喊救命,有的就躺在地上,嘴裡不停地喊救命。但他卻沒有辦法,確實無能為力。只能繼續默默地艱難下撤,路過希拉里臺階的時候,他們看到了那個出事的死者。那時他覺得自己「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也幸虧寶龍的隊伍事先就預計會堵車,所以氧氣準備充足。他說,」要是我的客戶沒有氧氣了,我自己也就完蛋了。

你想想,這次印度和中國登山客都很多,為什麼死的大多都是印度登山者?我感覺印度登山者或者說登山運動比中國還要落後,他們出的問題多。中國好歹有個『5678體系』(編者註:5000米級山峯到8000米級山峯的晉級培訓體系)。「

是否應該限制珠峯南坡的攀登人數?

」我覺得限制珠峯攀登人數沒有用,即使限制人數,天氣沒有窗口期還是會擁堵。如果可以,對攀登者有一些審核是應該的,有些人實在是太弱了,沽名釣譽而去,被保姆式服務。在八千米之上變數很多,但人還是關鍵因素,人都是強大的就會安全,你自己安全,別人也能因你受益(可以解放人手去救援)。你可以問問登過珠峯的人,看有幾個能自己穿上鞋和冰爪,能自己收納睡袋。「寶龍說。

張寶龍拍攝於22日早晨。當時他們在攀登隊伍的末尾,等到達這個位置的時候已經不是最擁堵的時候了。

以上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我們梳理出以下幾個事實:

1.珠峯南坡堵車歷年都是常態

2.今年因為孟加拉灣氣旋的影響,窗口期縮短

3.窗口期的縮短導致了攀登隊伍的過分集中,過分集中導致了過分擁堵

4.擁堵始於22日早晨,在這之前攀登的隊伍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5.即使交足夠的錢,夏爾巴嚮導、協作也不能保證你登頂

6.有時他們甚至無法保證你的生命,因為在那個高度有太多的「沒有辦法」

編輯:一坨


珠峯一直是珠峯,從96年的世紀山難起,它就這副德行了。

96世紀山難中遇難的羅布霍爾開了個壞頭,就是所謂的「商業登山」。當初希拉里爵士強烈反對珠峯攀登商業化,其中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珠峯再簡單它也是珠峯,有錢人妄想通過花錢的方式來走捷徑,這是對珠峯的不尊重。那麼不尊重一座8000米級別的山峯會有什麼後果呢?很簡單,來多少死多少。

今年登山季發生的事情再次印證了希拉里爵士的眼光。過度的商業化把一堆又一堆沒能力挑戰珠峯的人綁架到了世界之巔,結果就是這羣老闆從頭到尾堵在希拉里臺階上,下面的上不去,上面的下不來。幾位遇難者都是在堵車中空耗了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而被活活拖死。我們鍵盤俠都知道在八千米的高度過夜基本等於死,那麼幾十個人一起過夜呢?很慶幸只死了十多個。如果這時候珠峯再來場暴風雪,恐怕這幾十人一個都下不來。

總之,珠峯悲劇的根源是人類的自負,尤其是有錢人的自負。而官方監管不作為也有很大的鍋。雖然現在尼泊爾規定了登珠峯必須要有嚮導和團隊,但卻並未對攀登者做出有效限流。官方即使出於經濟效益考慮不做限流,也至少應該安排專人來進行排期,讓不同隊伍錯開登山日期,以避免堵車現象。每個登山窗口都會有三五天好天氣,而每個登山季都會有2,3個登山窗口,按照目前珠峯的人流量,是絕對有操作空間的。如果官方能長點心,攀登者能量力而為,也許珠峯的悲劇就會少很多。

以前馬洛裏時代,登珠峯是一種夢想;

現在商業登山時代,登珠峯是一種消費觀念。

沒有任何一座山值得人類去送命。啟程之前,請三思。


謝邀

其實這個問題要面面俱到認真回答,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就簡單說些我所知的背景

首先是登山線路,北坡西藏定日,南坡尼泊爾昆布地區,東坡嘎瑪溝康雄壁

定日那邊,由於近幾年國家提倡環保,以及大批劃定國家公園/保護區的舉動,目前,珠峯核心保護區的範圍已經劃到了絨布寺,一般遊客就不能繼續往前走了,以後核心區還存在繼續擴大的可能性(答主曾作為顧問參與過這個項目的討論);登山方面,則是由聖山公司壟斷經營,這個公司的背景不便多說,現實就是同樣嚴控登山人數,有答主已經說了,一年16人

尼泊爾方面,屬於薩加瑪塔國家公園(薩加瑪塔是珠峯的尼語稱謂,意為天空女神),原則上完全對外開放,不會主動限制人數,一切交給市場決定,畢竟登山許可證/國家公園門票費用是尼方政府很大一筆外匯收入(今年發放了381張許可證),而昆布地區(俗稱EBC)十幾萬夏爾巴人(包括其他不少山地民族)基本上就是靠從事登山(也包括其他戶外項目)協作、接待工作養活的,筆者所知昆布地區最資深的夏爾巴嚮導登頂過17次珠峯(更新:目前最多的是23次),總體而言山地戶外活動在尼泊爾已經是一個巨大、成熟、而且非常重要的國民經濟產業鏈

具體登山線路有很多條,有常規線路和特殊線路之分,一般情況下,說的都是常規線路,南北各一條,北坡是絨布冰川-北坳-北山脊線路,南坡是昆布冰瀑-沉默之谷-南坳-陽臺-南峯-希拉里臺階線路

所謂常規線路,就是大多數人都會走的線路,因為走過的人太多,除天氣、地形變化、健康外所有的難點和風險大致都是固定的,目前環境下,在大部分商業隊上山前,會由夏爾巴修路隊把路繩一路掛到山頂,沿途的冰裂縫之間也都會鋪設金屬梯,基本上只需要登山者走到山頂就行

其次就是登山的人,要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去,先得知道這麼多人到底是些什麼人

粗略分類的話,可以把這些登山者主要分為商業登山和非商業登山兩種

所謂商業登山,顧名思義,就是或多或少和商業活動有關,比如,為品牌/企業/機構代言、做廣告(就是爬到山頂拉旗子、橫幅的那種),這種登山者佔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通常都有實力雄厚的贊助商。不過這種形式目前已有被淘汰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通過這種經歷,將登山活動包裝成產品繼而向大眾出售。參與這類商業登山的人,通常自身就具有一定實力,但在綜合實力上基本都有嚴重短板,基本無法自力完成

另一種商業登山活動,面向的是所謂成功人士的高凈值人羣,因為在這些人羣的交際圈中,登頂珠峯是一塊很響亮的招牌、甚至是擠進這個圈子的門票。這一類的參與者實力就良莠不齊了,通常只能沿著路繩走到山頂而已(業內稱之為保姆式登山),有個別人的能力、經驗甚至達不到入門要求,也是出事概率最大的一羣人(可參考《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非商業登山,比較典型的是職業登山家,不過除了一些為了7+2或14刷數據的人之外,職業登山家已經很少走常規線路了,因為在職業登山領域你想要成為翹楚,就不能在常規季節走常規線路,也不能過多地依賴協作團隊的幫助以及使用氧氣,而且最好能自行開闢新線路,只要成功就是一戰成名繼而名留青史。

這些人的實力雖然是地表最強,但失敗同樣是死,因為他們通常只使用少量協作(或solo),不少人甚至還會挑戰無氧阿式,自己加難度,導致容錯率非常低,常在河邊走很難不濕鞋

由於高昂的登山費用,現在的職業登山家也或多或少會參與一些商業活動來籌集資金,或者開團帶隊之類的,可以說,這個時代純粹的非商業登山已經幾乎絕跡了

唯一一種純非商業登山的人,就是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為了圓一個夢,傾盡所有資源去搏這麼一下,這類人已經極其稀少了(西方人多一些)。畢竟登珠峯要花費的資源並不僅僅是一次性的登山費用,還有極其昂貴的裝備、以及5-10年準備期中循序漸進的歷次登山訓練費用,這基本就是一筆人民幣七位數以上的天文數字(還不算花去的時間精力),不是大多數普通人能負擔得起的

(比如,你是一個毫無戶外經驗的人,現在說想去登珠峯,你也支付得起登山費用,但是你不可能說走就走,那只是送死。登山是個系統性、科學性的活動,需要步步為營,先從5k米、然後6k米、再登7k米,對於各個海拔高度氣壓環境都有直觀認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大量登山技能、戶外知識、各種裝備工具的使用方法,甚至先去登一次難度更低的8k級卓奧友,才能說有資格去挑戰珠峯,雖然珠峯的難度在8k級裏也是最低一檔,這個過程至少也要5-10年)

其實還有第三種人,就是高山協作大隊,這類科學家/藏族/夏爾巴人/其他山地民族/氂牛騾子的數量通常是登山者的翻倍計算,分工也各有不同。有嚮導、協作、背夫、廚師、通訊專家、醫療專家、氣象專家等組成,各司其職,所以一個登山者背後可能有3-5人在為他提供各方面的後勤保障。而最終能與登山者一同登頂的,通常是嚮導和高山協作,總體上人數也通常要多於登山者

最後,每年常規季節(春季)的登頂窗口期,就是5月份的寥寥幾天,出現集中登頂是合情合理的事。以目前氣象預報的精確度,商業登山團隊都會選擇風險最小的時間點沖頂

另外,大量實力差強人意的商業登山人士,速度遠遠低於鋪路繩的協作,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就跟城市裡龜速車多了就出現擁堵的道理一樣

其實商業登山隊由於隊員實力不足而發生山難,本來就不是什麼新聞,自從有商業登山開始這一直就是常態。只不過由於近年來高科技裝備的大規模運用,使得諸如天氣預報精度、裝備質量和輕量化大幅提升、包括登山線路的穩定成熟,使得後勤保障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從而大大提高了容錯率而已

所以你看,一座山,寄託了這麼多人的或夢想、或生計,他已經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天空女神、憧憬之地,而是實實在在的名利場了,能不擁擠嘛

回到你的問題,珠峯還是珠峯嗎?當然是,喜馬拉雅山脈只有5000萬年的歷史,只是世間萬物中的年輕人,而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由於喜馬拉雅運動改變了全球氣候和生態,才使得有了人類賴以繁衍生存的環境

因此,無論人還是山,皆為自然界的產物,皆為這個世界的過客

只不過,他們的生命跨度可能遠比我們漫長,我們這個過客的來去或許會匆忙許多

(註:截止2018年春季,珠峯登頂成功人數已經超過12000人,死亡率約1.3%)


8000多米高的死亡之地竟然排起了一條五顏六色的長龍,什麼時候上珠峯竟然和排隊進迪士尼一樣了?在此之前,相信很多人都仍然覺得珠峯是隻有極少數人才能挑戰的奇蹟吧?很遺憾,這個奇蹟早就被資本腐蝕了。

要了解這場事故的原因,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個真正征服了珠峯的民族——夏爾巴人。夏爾巴人的意思是「來自東方的人」,以前住在深山老林,有自己封閉獨特的文化。挑戰珠穆朗瑪峯的活動在全世界流行之後,夏爾巴人開始給登山隊做嚮導、背夫,逐漸聞名於世。每年登山旺季前,挑戰珠峯最大的登山隊都會召集每個登山隊出錢、出物資,讓夏爾巴人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先行「開路」。夏爾巴人冒著生命危險架起8000米長的安全繩,將路繩用冰錐固定在千年的巖冰中,對後期的後勤運輸、輔助攀爬、導路以及保障隊員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走上去都心驚膽戰的梯子和安全繩,是夏爾巴人憑空架起來的)正是夏爾巴人的存在,讓登山的商業化運作成為了可能。只要你出得起錢,完全可以僱傭夏爾巴人為你做嚮導、開路、扛行李、做飯甚至冒險架繩鋪路。甚至還有種誇張的說法:只要有錢,夏爾巴人可以把你抬上珠峯。雖然上面的說法有不少誇張的成分,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夏爾巴人這羣登山者十有八九根本到不了8000米的死亡地帶。

有了這種在登山方面幾乎開掛的民族,自然也就給了資本力量入侵珠峯的空間。知乎上有個很出名的問題:如果有個按鈕,按下之後能獲得100萬,但同時會有個陌生人死去,你會不會按下去?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存在於想像中的拷問人性的問題,但其實有人真的有這樣的按鈕,而且已經按下不知多少次。攀登珠峯可以從西藏的北坡上或者從尼泊爾的南坡上。尼泊爾和中國不同的地方在於,尼泊爾幾乎是亞洲最窮的國家,2017年人均GDP只有834美元,旅遊業是尼泊爾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總量的29%。這就造成了尼泊爾對旅遊業極為重視,不顧一起的想要促進旅遊業的發展,而珠峯這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噱頭,順理成章的成了尼泊爾的金山。

近幾年珠峯過度擁擠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然而尼泊爾並沒有重視。尼泊爾有的登山公司甚至又打出了半價促銷的招牌,引發很多國外公司也不得不跟風降價,進一步加劇了珠峯的擁堵。攀登珠峯對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嚴格,然而利慾薰心的登山公司為了快速斂財,無論客戶資質如何都一律接待,甚至直接把未經訓練的新人送上山。

2016年曾登上珠峯山頂的探險嚮導安德烈婭·尤拉西納·齊默爾曼說,很多「擁堵」是因為登山者準備不足造成的,他們不具備登山的「身體條件」。

據《紐約時報》報道,導致珠峯擁堵及人員死亡的原因並不是雪崩等自然災害,而是因為登山的人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驗的新手。

不僅登山公司利慾薰心,尼泊爾政府同樣十分好客,對於交錢申請登山的遊客來者不拒。2017年尼泊爾政府發放了373張登山許可證,而僅在今年春季的登山高峯期就已經發放了381張許可證,每張11000美元。幾乎零成本的列印幾張印許可證就能賺420萬美元,窮的揭不開鍋的尼泊爾政府何樂而不為?貪財的登山公司和尼泊爾政府送來了大批有錢的菜鳥,兢兢業業的夏爾巴人又開掛一般的把菜鳥送到了8000米高的死亡地帶。這一貪婪的利益鏈條最終讓珠峯變得和迪士尼門口一樣熱鬧非凡。

中國對攀登珠峯的管理十分嚴格而且申請手續繁瑣。《國內登山管理辦法》規定:攀登7000米以上山峯,應當提前三個月向國家體育總局申請特批。在從西藏攀登珠峯,還必須有登頂8000米以上高峯的經驗。而且西藏登山公司經常漲價,此前已經高達45萬人民幣,還不包括路費、住宿和設備。隨著登珠峯的申請增多,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更是直接限制了登山人數。總之就是愛來不來、沒錢別來、想交錢都不一定有資格。

回頭再說夏爾巴人,作為尼泊爾登山業真正的支柱,同時還是登山者的嚮導+保姆+苦力,日子應該過得還可以吧?其實不然,尼泊爾每年旅遊登山的收入是三億六千萬美金,而夏爾巴人嚮導登山季大約只能獲得5000美金的收入。同樣的路程,如果換成西方嚮導,酬勞至少是10萬美元。一個夏爾巴人背著70公斤的設備爬到海拔5300米的營地,酬勞僅僅有幾十美金,大頭都落到登山公司手裡。而這種工作被稱作「登山協作」,或者叫「保姆式登山」。雖然在當地已經算是高收入,但由於尼泊爾本身生產力低下,加上高原交通運輸極不方便,各國的登山者和遊客又消耗了大量物資,當地的物價已經漲了無數倍,夏爾巴人的生活本質上沒有太大的改善。而且夏爾巴人雖然身體素質很好,但畢竟是血肉之軀,而且做的又是最累最危險的工作,以至於珠峯遇難者中又近乎1/3是夏爾巴人。有數據統計,夏爾巴人嚮導的死亡率(2004-2014)比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死亡率要高出12倍。

2014年4月18日,16名夏爾巴登山服務人員在雪崩中喪生,這是珠峯歷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引發珠峯雪崩,這一次,有19人喪生,其中10人是夏爾巴嚮導。騰訊新聞

此外登山過程中致殘、受傷的夏爾巴人由於沒有相關報道,也沒人重視,根本無法統計。幹最累的活、走最險的路、拿最少的錢,這就是夏爾巴人最真實的寫照。這場珠峯大擁堵的遇難者之中就有夏爾巴人。

這次的遇難者不是死於天災,而是死於自己對珠峯的追求以及貪婪的資本家製造的人禍罷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珠峯就是「唯一」!隨著近年我國登山運動的崛起,著實為每年遞增的攀登人數起了很大貢獻!

窗口期是有限的,不控制攀登人數,商業團隊又不能很好的協調時間,那麼排隊就是順理成章了!

「傳統觀念」不好改變!14座8000米山峯,論姿色,難度,可玩性………還有更好的選擇的,可誰又能改變珠峯高度的唯一?

珠峯就是那個珠峯!如果給我選擇,我一定去k2,哈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