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大「堵车」:海拔8000米高度排队致多人死亡 】随著天气转暖,5月以来,巍峨耸立的珠峰迎来了登山热潮,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为登顶,许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3小时。据尼泊尔政府部门的统计,由于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丧生。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截止2019年5月27日21:00,今年已有500人次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但同时,也有10人因此而丧生。

珠峰又上央视了,不过这次播出的却不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2019年5月25日央视13套 「共同关注」节目截屏

这篇40多秒的新闻报道是今年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也就是尼泊尔一侧的商业攀登路线上出现的大面积拥堵现象,以及登山者不幸遇难的消息。

珠峰南坡并不是第一次堵车

实际上珠峰南坡商业路线上的拥堵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从1996年那场著名的山难发生之后,南坡「希拉里台阶」处的拥堵问题就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但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似乎还愈演愈烈。终于,今年,因为流传出转载量惊人的「堵车」短视频,和连续几则登山者因堵车不幸遇难的消息,使珠峰的拥堵问题又一次被主流媒体和公众的大面积关注。

珠穆朗玛峰山体这么庞大为什么也会「堵车」?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南坡的商业攀登路线。

从尼泊尔商业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设置五个营地,分别是

  • 海拔5300米左右,建在昆布冰川上的大本营(BC);
  • 穿越昆布冰川之后,来到海拔5900米左右的C1;
  • 接著需要经过一片雪崩高发区才能到达C2营地,高度海拔6400米左右;
  • 然后穿过冰原并攀爬一段洛子峰南壁之后来到海拔7300米左右C3;
  • 休息一夜后继续在洛子峰南壁经过漫长的攀爬,来到最后的营地,海拔8000米左右的C4;
  • 最后迎来冲顶的时刻,继续攀爬850米后,你终于站上了世界之颠。

这其中至少有两个比较困难的路段。

第一个就是刚出发从BC到C1时必须通过的昆布冰川。沿途遍布巨大的冰裂缝和冰墙,登山客往往需要借助夏尔巴架设的梯子才能通过。

第二个就是C4到峰顶路上的南峰顶到希拉里台阶这一段,希拉里台阶是接近峰顶处一段裸露的岩石路段,非常狭窄,只有一根路绳,每次仅能供一个人通过,暴露感极强。这次网上广为流传的几则视频拍到的就是这个路段。

这两处地方因为都需要借助梯子或者路绳,往往需要攀登者排队等待,人数越多,等待的时间越长。

2019年尼泊尔政府发放了381张珠峰的登山许可,是历年人数最多的。加上这381人所请的夏尔巴协作,今年攀登珠峰的总人数可能在1000人左右。

你可以想像一下1000人排队通过一根路绳的景象,这对高山攀登活动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在珠峰C4以上缺氧、大风、低温环境中发生的长时间堵车,就是攀登者的慢性死亡——氧气在等待中被慢慢耗尽,体温在等待中被大风刮走,意识和身体在等待中被周围的低温慢慢冻结。

所以惯例上来说,为了减少拥堵,各登山队之间都会协调错开攻顶时间。根据往年的数据,今年虽然人多,却也不是爆炸式的增长,基本和去年保持在一个水平。

那为何今年堵车的情况看起来特别突出呢?

今年发生了什么特殊情况?

今年的登山队伍遇上了孟加拉湾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5与6-9月,然后往西或者西北方向移动,有可能影响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造成暴风雪。但因为形成的条件苛刻,每年数量很少甚至没有。有的话也不是每次都会影响喜马拉雅山区,即使影响到的话,也不一定会影响珠峰攀登的窗口期。

但今年偏偏就让这么多人赶上了。

往年攀登珠峰的窗口会在5月15日左右开始出现,而今年因为气旋的影响,15日出现的窗口因为风大已经不复存在,大家只能等待22号左右出现的好天气。因为天气不稳定,最有把握的只有21、22、23三天。每个队伍都想在这几天把握登顶机会,错过这几天很有可能就错过了今年整个春季的珠峰攀登机会。这也许是今年出现严重拥堵的最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对珠峰南坡拥堵的理解,我们和几位刚刚从珠峰上下来的亲历者做了采访,试图搞清楚那几天的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除了风大,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学峰是今年攀登珠峰的一名队员,他告诉我他们的队伍原本计划在5月14日从大本营出发,但因为气旋影响,珠峰上面的风太大,于是推迟到16号才上去。他说,「等待的时候大家就在营地帐篷里打牌,什么也干不了,有点焦虑。」这个时候大本营的其他队伍基本也是如此,时间长的队伍可能已经在珠峰待了快两个月了,很多人早已迫不及待。

尽管推迟了两天,他的队伍仍然是今年较早从大本营出发的队伍,最后冲顶时避开了大家在视频中看到的堵车,只在下撤时才遇到缓缓爬升的大部队。当问到较早出发的意图,是不是在有意避开大规模堵车时,他告诉我,他们的队长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最主要的是他们队物资运输的工作已经到位了,所以可以出发。

20日早上登顶时,峰顶只有他们一支队伍,除了风大,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从峰顶下撤后,他们在c4休息了一夜,第二天21日再继续下撤。在那天遇到了在c3-c4路段上行的大队伍。

「21日下去的时候还是挺堵的,要等他们先上去,有时候稍微平缓的路段我就短暂地解开主锁脱离路绳等他们通过或者从他们身边绕过去,其实怎么说呢,感觉其实这样操作也不是特别安全,但没有办法。」学峰说,「但好在路过错车时有很多人都会扶我一把,或者拉著我的安全带」。

21日下撤时在c3-c4路段遇到的大部队 学峰

21日,遇到至少350人上C4

小松的队伍比学峰晚一天攻顶,也属于较早的队伍。她向我们提供了21日早晨她们攻顶时南峰顶和希拉里台阶处的照片。

21日早晨冲顶路上的南峰顶与希拉里台阶,并不拥堵 图片:小松

21日早晨6:30左右成功登顶后,小松的队伍马不停蹄地下撤到了C2营地。据她描述:「下到C3-C4路段就遇上了看不到头的大队伍,我们的领队跟我说,估计差不多得有350人以上。」当问到冲顶时的天气时,小松也说只是风有点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当时有一个团队的队员因为不喜欢不稳定的大风,决定留在C4观察一天。

而她提到的这350多人中的大部分,正是大家视频中看到的,22日早上堵在希拉里台阶苦不堪言的那波人。

下撤被堵两小时

如丹正是这波人里的一个,他们的队伍18日离开大本营,这也正是大本营大多数队伍的选择。到c4的时候是21日傍晚,为了避开可能出现的大面积拥堵,在简单休息了几个小时后,他们当天不到八点的时候就开始出发冲顶。那天如丹状态极佳,体力好速度快的她22日早上五点左右就已经站在了珠峰的顶峰,整个攀爬过程十分地顺利。

但是下撤时,线路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面对看不头的往上攀登的人流,她在希拉里台阶处等待了大概两个多小时。「一次只能一个人过,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怎么动过,我的夏尔巴也只能站在那儿,没有任何的办法。那时什么想法都没有,只能看著前面,但也看不到头。我只能看到我身边的人,他们在慢慢地挪上来。」如丹说,「冻得要死,直发抖,风大,我在上面连视频都没有拍。」

尽管不能算是愉快的经历,这种情况却并没有出乎如丹的预期。她觉得堵车在珠峰攀登算是一个常识,在山下就已经做好了面对堵车的心理准备,希拉里台阶处的拥堵并没有出乎自己的预料,程度也没有比想像中更严重。但是她也承认,因为在攀爬过程比较顺利,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比较好,平时的体能储备在这时起了关键作用,「登山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并不像大家以为的有钱就能登那样。」

问到有否有人因为堵车放弃时,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吧,你想,那个地方上上下下就一条路,他想下撤他也没有办法啊。也许有这个因为堵车放弃的情况吧,我没有看到,也许有吧,但我没有看到。」「在下面也没有。知道会堵,但是你想人家都交了这么多钱了,怎么会这样就放弃。」

22号当天下午c4位置开始下雪,如丹她们在营地待到下午五点左右,才开始继续下撤。

珠峰上,没有办法

张宝龙作为巅峰探游的向导,这是他第三次攀登珠峰。前两次分别是最近的2017年和2018年,都顺利登顶。

在他的经历里,认为22号这天算是很好的天气,但却是他三次珠峰经历里堵车最严重的一次。

也幸亏天气不错,这次堵车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他告诉我,前两次最多也就站了半个小时。但这次在海拔8600米处就已经被几位印度女士堵了两个小时左右。那几位印度女士「体力差,能力差」,其实根本就已经走不动了。张宝龙跟了她们好久,终于在南峰顶之前,印度女士的夏尔巴让开路线,让宝龙他们先过去。

「不知道那几个人后来有没有登顶,但我和我的客户登顶下撤时又看到了她们,都在对著我喊救命,后面基本可能是被救援了,具体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

上到南峰顶的位置,就看见希拉里台阶很堵,当宝龙他们走过去后,又在那里等待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5月22日早上8点40分,宝龙和他的客户一起登顶珠峰。

当时峰顶区域的位置可能有三十人左右,因为他们处于当天珠峰攀登队伍的末尾,后面只有十几个人,所以下撤时并没有遇到拥堵,但行走得很缓慢。那时,在他们周围基本也都是晃晃悠悠下撤的登山者,状态都不好。

据宝龙描述,整个下撤过程中一路都能碰到有人对著他喊救命,有的就躺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喊救命。但他却没有办法,确实无能为力。只能继续默默地艰难下撤,路过希拉里台阶的时候,他们看到了那个出事的死者。那时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也幸亏宝龙的队伍事先就预计会堵车,所以氧气准备充足。他说,」要是我的客户没有氧气了,我自己也就完蛋了。

你想想,这次印度和中国登山客都很多,为什么死的大多都是印度登山者?我感觉印度登山者或者说登山运动比中国还要落后,他们出的问题多。中国好歹有个『5678体系』(编者注:5000米级山峰到8000米级山峰的晋级培训体系)。「

是否应该限制珠峰南坡的攀登人数?

」我觉得限制珠峰攀登人数没有用,即使限制人数,天气没有窗口期还是会拥堵。如果可以,对攀登者有一些审核是应该的,有些人实在是太弱了,沽名钓誉而去,被保姆式服务。在八千米之上变数很多,但人还是关键因素,人都是强大的就会安全,你自己安全,别人也能因你受益(可以解放人手去救援)。你可以问问登过珠峰的人,看有几个能自己穿上鞋和冰爪,能自己收纳睡袋。「宝龙说。

张宝龙拍摄于22日早晨。当时他们在攀登队伍的末尾,等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已经不是最拥堵的时候了。

以上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事实:

1.珠峰南坡堵车历年都是常态

2.今年因为孟加拉湾气旋的影响,窗口期缩短

3.窗口期的缩短导致了攀登队伍的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导致了过分拥堵

4.拥堵始于22日早晨,在这之前攀登的队伍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5.即使交足够的钱,夏尔巴向导、协作也不能保证你登顶

6.有时他们甚至无法保证你的生命,因为在那个高度有太多的「没有办法」

编辑:一坨


珠峰一直是珠峰,从96年的世纪山难起,它就这副德行了。

96世纪山难中遇难的罗布霍尔开了个坏头,就是所谓的「商业登山」。当初希拉里爵士强烈反对珠峰攀登商业化,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珠峰再简单它也是珠峰,有钱人妄想通过花钱的方式来走捷径,这是对珠峰的不尊重。那么不尊重一座8000米级别的山峰会有什么后果呢?很简单,来多少死多少。

今年登山季发生的事情再次印证了希拉里爵士的眼光。过度的商业化把一堆又一堆没能力挑战珠峰的人绑架到了世界之巅,结果就是这群老板从头到尾堵在希拉里台阶上,下面的上不去,上面的下不来。几位遇难者都是在堵车中空耗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而被活活拖死。我们键盘侠都知道在八千米的高度过夜基本等于死,那么几十个人一起过夜呢?很庆幸只死了十多个。如果这时候珠峰再来场暴风雪,恐怕这几十人一个都下不来。

总之,珠峰悲剧的根源是人类的自负,尤其是有钱人的自负。而官方监管不作为也有很大的锅。虽然现在尼泊尔规定了登珠峰必须要有向导和团队,但却并未对攀登者做出有效限流。官方即使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不做限流,也至少应该安排专人来进行排期,让不同队伍错开登山日期,以避免堵车现象。每个登山窗口都会有三五天好天气,而每个登山季都会有2,3个登山窗口,按照目前珠峰的人流量,是绝对有操作空间的。如果官方能长点心,攀登者能量力而为,也许珠峰的悲剧就会少很多。

以前马洛里时代,登珠峰是一种梦想;

现在商业登山时代,登珠峰是一种消费观念。

没有任何一座山值得人类去送命。启程之前,请三思。


谢邀

其实这个问题要面面俱到认真回答,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就简单说些我所知的背景

首先是登山线路,北坡西藏定日,南坡尼泊尔昆布地区,东坡嘎玛沟康雄壁

定日那边,由于近几年国家提倡环保,以及大批划定国家公园/保护区的举动,目前,珠峰核心保护区的范围已经划到了绒布寺,一般游客就不能继续往前走了,以后核心区还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性(答主曾作为顾问参与过这个项目的讨论);登山方面,则是由圣山公司垄断经营,这个公司的背景不便多说,现实就是同样严控登山人数,有答主已经说了,一年16人

尼泊尔方面,属于萨加玛塔国家公园(萨加玛塔是珠峰的尼语称谓,意为天空女神),原则上完全对外开放,不会主动限制人数,一切交给市场决定,毕竟登山许可证/国家公园门票费用是尼方政府很大一笔外汇收入(今年发放了381张许可证),而昆布地区(俗称EBC)十几万夏尔巴人(包括其他不少山地民族)基本上就是靠从事登山(也包括其他户外项目)协作、接待工作养活的,笔者所知昆布地区最资深的夏尔巴向导登顶过17次珠峰(更新:目前最多的是23次),总体而言山地户外活动在尼泊尔已经是一个巨大、成熟、而且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链

具体登山线路有很多条,有常规线路和特殊线路之分,一般情况下,说的都是常规线路,南北各一条,北坡是绒布冰川-北坳-北山脊线路,南坡是昆布冰瀑-沉默之谷-南坳-阳台-南峰-希拉里台阶线路

所谓常规线路,就是大多数人都会走的线路,因为走过的人太多,除天气、地形变化、健康外所有的难点和风险大致都是固定的,目前环境下,在大部分商业队上山前,会由夏尔巴修路队把路绳一路挂到山顶,沿途的冰裂缝之间也都会铺设金属梯,基本上只需要登山者走到山顶就行

其次就是登山的人,要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先得知道这么多人到底是些什么人

粗略分类的话,可以把这些登山者主要分为商业登山和非商业登山两种

所谓商业登山,顾名思义,就是或多或少和商业活动有关,比如,为品牌/企业/机构代言、做广告(就是爬到山顶拉旗子、横幅的那种),这种登山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通常都有实力雄厚的赞助商。不过这种形式目前已有被淘汰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这种经历,将登山活动包装成产品继而向大众出售。参与这类商业登山的人,通常自身就具有一定实力,但在综合实力上基本都有严重短板,基本无法自力完成

另一种商业登山活动,面向的是所谓成功人士的高净值人群,因为在这些人群的交际圈中,登顶珠峰是一块很响亮的招牌、甚至是挤进这个圈子的门票。这一类的参与者实力就良莠不齐了,通常只能沿著路绳走到山顶而已(业内称之为保姆式登山),有个别人的能力、经验甚至达不到入门要求,也是出事概率最大的一群人(可参考《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非商业登山,比较典型的是职业登山家,不过除了一些为了7+2或14刷数据的人之外,职业登山家已经很少走常规线路了,因为在职业登山领域你想要成为翘楚,就不能在常规季节走常规线路,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协作团队的帮助以及使用氧气,而且最好能自行开辟新线路,只要成功就是一战成名继而名留青史。

这些人的实力虽然是地表最强,但失败同样是死,因为他们通常只使用少量协作(或solo),不少人甚至还会挑战无氧阿式,自己加难度,导致容错率非常低,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

由于高昂的登山费用,现在的职业登山家也或多或少会参与一些商业活动来筹集资金,或者开团带队之类的,可以说,这个时代纯粹的非商业登山已经几乎绝迹了

唯一一种纯非商业登山的人,就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圆一个梦,倾尽所有资源去搏这么一下,这类人已经极其稀少了(西方人多一些)。毕竟登珠峰要花费的资源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登山费用,还有极其昂贵的装备、以及5-10年准备期中循序渐进的历次登山训练费用,这基本就是一笔人民币七位数以上的天文数字(还不算花去的时间精力),不是大多数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

(比如,你是一个毫无户外经验的人,现在说想去登珠峰,你也支付得起登山费用,但是你不可能说走就走,那只是送死。登山是个系统性、科学性的活动,需要步步为营,先从5k米、然后6k米、再登7k米,对于各个海拔高度气压环境都有直观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大量登山技能、户外知识、各种装备工具的使用方法,甚至先去登一次难度更低的8k级卓奥友,才能说有资格去挑战珠峰,虽然珠峰的难度在8k级里也是最低一档,这个过程至少也要5-10年)

其实还有第三种人,就是高山协作大队,这类科学家/藏族/夏尔巴人/其他山地民族/牦牛骡子的数量通常是登山者的翻倍计算,分工也各有不同。有向导、协作、背夫、厨师、通讯专家、医疗专家、气象专家等组成,各司其职,所以一个登山者背后可能有3-5人在为他提供各方面的后勤保障。而最终能与登山者一同登顶的,通常是向导和高山协作,总体上人数也通常要多于登山者

最后,每年常规季节(春季)的登顶窗口期,就是5月份的寥寥几天,出现集中登顶是合情合理的事。以目前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商业登山团队都会选择风险最小的时间点冲顶

另外,大量实力差强人意的商业登山人士,速度远远低于铺路绳的协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跟城市里龟速车多了就出现拥堵的道理一样

其实商业登山队由于队员实力不足而发生山难,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闻,自从有商业登山开始这一直就是常态。只不过由于近年来高科技装备的大规模运用,使得诸如天气预报精度、装备质量和轻量化大幅提升、包括登山线路的稳定成熟,使得后勤保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容错率而已

所以你看,一座山,寄托了这么多人的或梦想、或生计,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天空女神、憧憬之地,而是实实在在的名利场了,能不拥挤嘛

回到你的问题,珠峰还是珠峰吗?当然是,喜马拉雅山脉只有5000万年的历史,只是世间万物中的年轻人,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改变了全球气候和生态,才使得有了人类赖以繁衍生存的环境

因此,无论人还是山,皆为自然界的产物,皆为这个世界的过客

只不过,他们的生命跨度可能远比我们漫长,我们这个过客的来去或许会匆忙许多

(注:截止2018年春季,珠峰登顶成功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死亡率约1.3%)


8000多米高的死亡之地竟然排起了一条五颜六色的长龙,什么时候上珠峰竟然和排队进迪士尼一样了?在此之前,相信很多人都仍然觉得珠峰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挑战的奇迹吧?很遗憾,这个奇迹早就被资本腐蚀了。

要了解这场事故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个真正征服了珠峰的民族——夏尔巴人。夏尔巴人的意思是「来自东方的人」,以前住在深山老林,有自己封闭独特的文化。挑战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全世界流行之后,夏尔巴人开始给登山队做向导、背夫,逐渐闻名于世。每年登山旺季前,挑战珠峰最大的登山队都会召集每个登山队出钱、出物资,让夏尔巴人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先行「开路」。夏尔巴人冒著生命危险架起8000米长的安全绳,将路绳用冰锥固定在千年的岩冰中,对后期的后勤运输、辅助攀爬、导路以及保障队员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走上去都心惊胆战的梯子和安全绳,是夏尔巴人凭空架起来的)正是夏尔巴人的存在,让登山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了可能。只要你出得起钱,完全可以雇佣夏尔巴人为你做向导、开路、扛行李、做饭甚至冒险架绳铺路。甚至还有种夸张的说法:只要有钱,夏尔巴人可以把你抬上珠峰。虽然上面的说法有不少夸张的成分,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夏尔巴人这群登山者十有八九根本到不了8000米的死亡地带。

有了这种在登山方面几乎开挂的民族,自然也就给了资本力量入侵珠峰的空间。知乎上有个很出名的问题:如果有个按钮,按下之后能获得100万,但同时会有个陌生人死去,你会不会按下去?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存在于想像中的拷问人性的问题,但其实有人真的有这样的按钮,而且已经按下不知多少次。攀登珠峰可以从西藏的北坡上或者从尼泊尔的南坡上。尼泊尔和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尼泊尔几乎是亚洲最穷的国家,2017年人均GDP只有834美元,旅游业是尼泊尔的经济支柱之一,占GDP总量的29%。这就造成了尼泊尔对旅游业极为重视,不顾一起的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珠峰这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噱头,顺理成章的成了尼泊尔的金山。

近几年珠峰过度拥挤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然而尼泊尔并没有重视。尼泊尔有的登山公司甚至又打出了半价促销的招牌,引发很多国外公司也不得不跟风降价,进一步加剧了珠峰的拥堵。攀登珠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严格,然而利欲熏心的登山公司为了快速敛财,无论客户资质如何都一律接待,甚至直接把未经训练的新人送上山。

2016年曾登上珠峰山顶的探险向导安德烈娅·尤拉西纳·齐默尔曼说,很多「拥堵」是因为登山者准备不足造成的,他们不具备登山的「身体条件」。

据《纽约时报》报道,导致珠峰拥堵及人员死亡的原因并不是雪崩等自然灾害,而是因为登山的人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的新手。

不仅登山公司利欲熏心,尼泊尔政府同样十分好客,对于交钱申请登山的游客来者不拒。2017年尼泊尔政府发放了373张登山许可证,而仅在今年春季的登山高峰期就已经发放了381张许可证,每张11000美元。几乎零成本的列印几张印许可证就能赚420万美元,穷的揭不开锅的尼泊尔政府何乐而不为?贪财的登山公司和尼泊尔政府送来了大批有钱的菜鸟,兢兢业业的夏尔巴人又开挂一般的把菜鸟送到了8000米高的死亡地带。这一贪婪的利益链条最终让珠峰变得和迪士尼门口一样热闹非凡。

中国对攀登珠峰的管理十分严格而且申请手续繁琐。《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应当提前三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在从西藏攀登珠峰,还必须有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而且西藏登山公司经常涨价,此前已经高达45万人民币,还不包括路费、住宿和设备。随著登珠峰的申请增多,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更是直接限制了登山人数。总之就是爱来不来、没钱别来、想交钱都不一定有资格。

回头再说夏尔巴人,作为尼泊尔登山业真正的支柱,同时还是登山者的向导+保姆+苦力,日子应该过得还可以吧?其实不然,尼泊尔每年旅游登山的收入是三亿六千万美金,而夏尔巴人向导登山季大约只能获得5000美金的收入。同样的路程,如果换成西方向导,酬劳至少是10万美元。一个夏尔巴人背著70公斤的设备爬到海拔5300米的营地,酬劳仅仅有几十美金,大头都落到登山公司手里。而这种工作被称作「登山协作」,或者叫「保姆式登山」。虽然在当地已经算是高收入,但由于尼泊尔本身生产力低下,加上高原交通运输极不方便,各国的登山者和游客又消耗了大量物资,当地的物价已经涨了无数倍,夏尔巴人的生活本质上没有太大的改善。而且夏尔巴人虽然身体素质很好,但毕竟是血肉之躯,而且做的又是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以至于珠峰遇难者中又近乎1/3是夏尔巴人。有数据统计,夏尔巴人向导的死亡率(2004-2014)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率要高出12倍。

2014年4月18日,16名夏尔巴登山服务人员在雪崩中丧生,这是珠峰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引发珠峰雪崩,这一次,有19人丧生,其中10人是夏尔巴向导。腾讯新闻

此外登山过程中致残、受伤的夏尔巴人由于没有相关报道,也没人重视,根本无法统计。干最累的活、走最险的路、拿最少的钱,这就是夏尔巴人最真实的写照。这场珠峰大拥堵的遇难者之中就有夏尔巴人。

这次的遇难者不是死于天灾,而是死于自己对珠峰的追求以及贪婪的资本家制造的人祸罢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珠峰就是「唯一」!随著近年我国登山运动的崛起,著实为每年递增的攀登人数起了很大贡献!

窗口期是有限的,不控制攀登人数,商业团队又不能很好的协调时间,那么排队就是顺理成章了!

「传统观念」不好改变!14座8000米山峰,论姿色,难度,可玩性………还有更好的选择的,可谁又能改变珠峰高度的唯一?

珠峰就是那个珠峰!如果给我选择,我一定去k2,哈哈哈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