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為什麼語言文字只是人類發明創造出來的一種東西,本質上不過是聲帶震顫產生的聲波而已,並不真正具有什麼實際含義,卻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呢?比如聽到罵人的污言穢語就會感到憤怒,戀人聽到耳鬢廝磨的愛語呢喃就會感到幸福。而且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跨語言情況下,只如果你和顏悅色的對一個不懂中文老外說出一堆可怕的污言穢語他也不會產生任何不快。

問題二:

既然這種現象不可否認,那麼這種現象產生背後的生理機制又是怎樣的呢?耳朵作為一個感覺接受器聽到聲音信號後,身體經過了怎樣的加工處理引發了全身性的連鎖反應?(憤怒的人甚至會渾身震顫,聽到愛語的人面色潮紅)補充:

想到這個問題的緣由

自認為自己是個性格很溫和的人,長這麼大從來沒跟人吵過架拌過嘴,遇上喫虧的事也總是禮讓人三分,特別不喜歡自己的情緒被別人影響,也努力的不去被別人影響。但大學裡遇上一個特喜歡多嘴的同學,總是說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話,每次不管我怎麼努力,不去注意它,或者善義的眼光去理解他最後都很徒勞的被他搞得心情很差。所以特別想知道,為什麼語言。。。只不過是一種人類發明的工具,卻能反過來影響,控制人類呢?


很簡單,語言本身沒有意義,它不過是一種信息代指符號,它只有在社會學習中,和特定的情景反映和概念對應之後才產生效果。

打個比方,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家暴,他家長每次打他的時候都會罵「兔崽子」這三個字,將來他長大以後,這三個字對他的精神影響就是極其重大的。

而另一個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這種情景關聯和條件反射,儘管他也知道這三個字,但這三個字對他就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已。

同樣,對於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他們聽不懂的語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無疑已的亂碼而已。

所有那些對人類情感影響重大的語言,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魔力,而是因為它們背後對應和指代的現實力量。

關鍵詞>條件反射 ,相互作用力 ,潛意識 ,生理機制

1條件反射 >你說的一個人聽見別人的污言穢語就會憤怒 ,因為早期的社會環境 ,家庭 環境,媒體 ,周圍的圈子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了他 ,他接觸的東西太多 ,在意識和潛意識共同作用下這些東西成為了他記憶的一部分 。比如通過看電視你的大腦會把電視中的話語和畫面場景或者過程匹配起來 ,這樣類似的經歷不斷地重複 ,各種語言信息就會比較規矩地在你的腦中與感受到的內容相匹配 ,之後你遇到類似的事情就會調動相應的記憶 ,也就是產生了憤怒或者悲傷……簡言之就是外界的匹配積累成為了你行動的條件……

2類比相互作用力 >力是相互作用的 ,別人的語言就是聲波產生後將能量傳遞到你的耳中 ,你接收到這些能量 ,如果別人的憤怒強那麼傳遞的能量高 ,你接收到的能量就高 ,為了釋放接收到的能量你必須產生某種行為 ,要麼反脣相譏要麼將能量轉換為緊握拳頭的力而消耗掉 ,要麼自己內心自言自語「我沒有必要和一般人計較」 ,總之一切都要符合能量守恆定律……

3潛意識理論 >第一條已經提到了 ,這裡補充說明一下 ,已經形成的記憶在面對別人的憤怒語言時會匹配 ,但是有兩部分匹配 ,一部分是提取「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你積累的所有記憶中與憤怒相關的記憶 ,另一部分就是提取意識記憶 ,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的「自言自語」內容 ,比如別人對我憤怒 ,我就會想「我靠 ,我倆毫不相關 ,你卻咄咄逼人 ,你把我的面子往哪兒擱啊 ,看我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這樣你的語音能量又啟動了你自己的行為 ,以牙還牙地與對方針鋒相對。

4生理機制>語音接收>匹配相關的神經元簇或者直接匹配非條件反射的激素腺體等器官 >然後身體決定是否直接反應 ,或者是大腦決定是否反應。值得指出的是 ,如果你習慣了接收到憤怒的信息後直接以憤怒對待 ,那麼你想要改變還是很難的 ,因為形成記憶通路需要一定的時間 ,相應的改變已經形成的通路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 ,比如改變直線運動的慣性使物體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就需要更多的能量。

……………………………………………………………………

160118修改,一句話總結,就是「勾起了你過往的回憶」

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形成的思維產物,那麼既然是思維產物就必然會有邏輯漏洞和衝突,其本質也是不同大小文化背景下人們溝通及表達形式的衝突。

為了要解決這種邏輯漏洞和衝突,人們就基於相應的文化圈整理並歸納發明瞭語法和「習慣性用法」、「慣用句」等等一些解決手段。

那麼結論就是,如果你能接受這些「為瞭解決相應的邏輯漏洞及衝突的語法及文化。」就相應的證明瞭你已經接納了該種思維及文化。反之這種思維及文化也在潛意識的影響著你的溝通及表達。

換一句話說:原有文化越深厚者在學習其他文化「語言」時就會越發困難(長期做研究的學者或相關教育事業的教師除外,因為真正的學者大多數都能對不同文化事物有著較高能力的整理及歸納,教師則是每日反覆輸出整理再歸納的過程。)事實證明也d並不存在著「兼容並蓄」,同化的含義也並非是包容,而是以自己的文化思維、方式手段等去嘗試理解並改造其來適應自身發展。

所謂的「國學大師」、「語言天才」等等學習多門外語,被傳為可以達到融會貫通,無縫切換等,其實這並不是指他語言水平的高低和究竟有多聰明,而很大概率是其本身接納不同文化的能力、整理及歸納再輸出的能力要高於常人而已。但這種「天才」、「大師」思維較為活躍不定,帶來的就是這些人的行為方式和想法交流有時也會異於常人。


語言是文字元號的集合,形式上來說只是符號;本質上來講,是現實世界的體驗模型。模型與我們潛意識的記憶中的情緒有錨定。
思維的衍生品是語言。不是語言控制了人類,而是思維。
怎麼深奧的問題憑什麼邀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