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小學初高畢業後同學都不會怎麼聯繫說話,看到也不打招呼有的進人社會有自己的事業家庭,就算考上同所大學會認識各種不同的人,有各種社交還有活動還要去不同的場合上課介紹自己,住在同一間的室友。也不會怎麼說話大學要學會孤單,學會自己獨立你可以看書學習工作。跑步聽音樂,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圖書館學習。找工作投簡歷。考有用的證提升自己。不要管那麼多學生同學室友什麼的。畢業後也不會常聯繫,就像陌生人一樣。都去不同的圈子。還有職場。你有很多事情要去努力的實現去做希望你好好努力,一切順利!好運!加油!


有人喜歡交往,有人喜歡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獨處這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歸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神祕力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羣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而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最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失去自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希望你能適應孤獨,並在孤獨中不斷成長。


習慣孤獨就好了

何必需要什麼陪伴


勇敢的去和同學一起做事情啊,這樣你就不會感到孤獨了。

要是你實在不願意和同學一起做事,那就不要把心裡的孤獨感擴大化,默默將這種感受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將這種感受淡化,那樣就不會讓自己那麼矛盾了。

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將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不讓自己有多餘的時間感受孤獨這種事情。

只要你的事情足夠多,孤獨就追不上你。

加油!


看重自己,找尋意義,和誰在一起做事都一樣,雖然我們希望和別人一起做事,那樣更輕鬆,但不代表我們一個人不能完成事情,孤獨是成長的常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