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道德經為王本,自古傳今,和先秦的道德經相比出現了許多變動。雖然大體同義,但有一些句子含義已經改變。

帛書老子為七十年代在馬王堆遺址出土,為漢代以前的道德經,理應更接近老子原義。

一,為何古人更改道德經?是否因為人為把古文體翻譯成當朝的文體方便傳播?

二,對於今天,哪個道德經更有研究的價值?或者更具權威性?


權威是什麼意思?可以說是佔據了話語權,我看話語權比較大還是傳世本。

有研究價值的是出土版本。

對《老子》幾大版本常用的稱呼是「傳世本」或「通行本」,以及「帛書本」,

還有「(郭店)楚簡本」「(北大)漢簡本」。

傳世本是明顯被改動過的,包括流傳下來的王弼本。

舉一個簡單的證據:王弼本四十章正文「天下物生於有」而註文則實為「天下物」。

這也是學者觀察到的現象,即王弼本多處原文和註文用詞不同,可見傳世王弼本的原文部分並非王弼本人所見原文。

那麼一般人不會對這個細節產生什麼疑問,因為可以強行解釋啊,不要在意細節嘛。

直到出土文獻問世。

比如 如上所示的這句話,在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裡面是什麼文本呢?

帛書乙本「天下之物」。甲本此句殘損

楚簡本 甲本「天下之物」

漢簡本「天下之物」部分簡

好了,那麼原文到底是「天下之物」、還是「天下萬物」呢?

答案不是非常明顯了嗎?即便你說王弼本印的是「天下萬物」,但王弼本人看到的不就是「天下之物」嘛。

那麼古人為何要更改這些內容呢?確實是一個問題。

原因可以有很多種,甚至有一些未解之謎。比如:

1,避諱;

2,改為4字一句;

3,更有意境(比如「百仞之高始於足下」改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純粹是抄錯了、抄漏了(楚簡「天下之物生於有 生於無」可能是漏抄了重複符,導致意義全變了)

5,像墨家那樣有好幾個版本同時流傳

6,儒家內部的學道者對原文進行修改

新編諸子集成:帛書老子校注(套裝上下冊)京東¥ 56.10去購買?


世傳《老子》代表的是兩千多年中國哲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代表中國精神的文化遺產,比原來的帛書《老子》更有價值。

舉個例子,李白的《靜夜思》,日本文獻記載李白寫作的最初模樣,也並不是:「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是:「窗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是不是原版一定就是最好的?那可不一定。再有奠定中醫基礎理論的《黃帝內經》,成書時間,也是從戰國到西漢。

這是一個文化積澱,且不斷研究解釋的過程,裡面傾注了幾十代學者的智慧……

回歸正題,不否認帛書《老子》在研究歷史文化當中有重要作用,但當真比較起來,傳世版《老子》,在整體價值上高於帛書《老子》。


如果在今天之前,我可能會對這個問題做很長的回答,各種證據擺上來。

但是今天我突然不想這麼做了,這些年各種道德經的羣、論壇經歷的太多,各種奇葩也見得太多。所以,包括現在很多公認的東西,其實與道德經的本意已經相去甚遠了。道德經已經被混淆成一部裝神弄鬼的經書。

是否可以從現存的道德經裡面儘可能還原道德經的原貌?

可以,但有難度。因為篡改道德經的人,本身也讀不懂道德經,所以,他只把他覺得不能說的改了,可是很多的東西,是他本身看不到的。比如第一章,能讀懂第一章的人,後面其實有沒有,問題都不大。當然,在第二章,他就動了手腳,所以第二章行文是不通的。如果你能把第一章第二章讀懂,那其實五千言完全是多餘。

至於兩個版本,本質來說,帛書版高明一些。但是你如果能讀懂,兩者沒區別,如果讀不懂,兩者就更沒區別。

這裡的核心要記住,是你要先能讀懂道德經你才能去讀道德經,不是你通過讀道德經去懂。

就像你必須成了百萬富翁才能去賺錢,而不能通過賺錢成為百萬富翁一樣。


帛書


能看懂最權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