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挣钱是实践

18岁学习是投资


十八岁是刚成年的年纪,富有朝气,富有理想,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在这个年纪,对自由独有情中,对社会有种向往,但也带著那种青春的叛逆。当选择不读书时,走进社会后,那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呢?会发现在社会上,很多18岁的年轻人,有的在当学徒,有的则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尤其当你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想干什么的时候,不读书了该何去何从呢?人生注定要工作很久,工作到老,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何不趁大好的年纪,学习最有效率的年纪去好好读书呢,啥时候都可以去工作,但是读书的黄金年龄就那么几年。

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很多工作都会要求学历,十八岁的应该刚高中毕业,只能去学技术,或者去干苦力了。当然也会有部分人,会照样在未来干的很好,这类人应该是少数的,大部分人还是比较依靠学历,依靠读书的。年轻就是资本,应当继续去读书,在寒暑假可以去工作,这样学业和社会经验都学到了。既然有十八岁出去工作,自食其力的决心,那照样也可以在读书这条路上走的很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选择哪一行,去努力了终会有收获。

年轻的时候读点书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无论做什么,要想做出点成就,都要去不断的学习。也许读书学到的知识以后工作用不到,但是读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绝对是受益终生的。再者读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同学,会开阔眼界,种种改变都是人生不错的财富。工作不是越早越好,厚积薄发也是一种捷径。正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精神上,是自我的意识上,当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与没读过书的相比挣不到钱,就会焦虑,而这个焦虑并不是读书导致的,相反,读书充实内在,对于挣钱的焦虑也可能会减轻。

对于现在家庭来说,物质上都是有一定的基础保证,当生活没有了物质保证,不管你有没有读书,你的学历、文化程度有多高,都会焦虑。这是一个内在的需求与外界取值的保障。

读书无用是对物质生活的焦虑表现

你看到一个人没上过学,没读过书,挣钱比你多,你会怎么想?

第一反应是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吗?很明显,并不是,只会产生焦虑。

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上过大学、读过书、接受十几年的科学教育,是比你优秀的,但在挣钱这方面却突然出现了反转,加上对方的讽刺反击,这个结果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

这是一个很模式化的固定思维方式,感觉自己大学毕业就比不上学的优秀。不得不承认,在某方面的确比不上大学的优秀,也只是某方面,并不是全部。

不管有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人的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的更好。当我们发现自己做的很多努力之后(如:上学读书),生活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我们就会质疑自己付出的努力值不值得,有没有用?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做了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精力。

读书的改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是需要自身努力的,这种可以说是高级需求里面的层次。在低级层次占据主要需求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去注重的,所以,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大部分是停留在物质焦虑的状态下。

读书是精神上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挣钱是一个物质上的满足。物质满足的是精神丰富的基石,人们最终都会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世界。

在追求挣钱的时候,是物质焦虑,在追求读书的时候,是精神世界匮乏的焦虑。读书和挣钱,两者并不冲突,一个是精神世界的补充,一个是物质世界的保障。

如果必须二选一,就选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现在社会来说,精神世界的匮乏相比物质上更让人焦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