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掙錢是實踐

18歲學習是投資


十八歲是剛成年的年紀,富有朝氣,富有理想,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在這個年紀,對自由獨有情中,對社會有種嚮往,但也帶著那種青春的叛逆。當選擇不讀書時,走進社會後,那麼該幹什麼,能幹什麼呢?會發現在社會上,很多18歲的年輕人,有的在當學徒,有的則在電子廠的流水線上。尤其當你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想幹什麼的時候,不讀書了該何去何從呢?人生註定要工作很久,工作到老,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何不趁大好的年紀,學習最有效率的年紀去好好讀書呢,啥時候都可以去工作,但是讀書的黃金年齡就那麼幾年。

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學歷,很多工作都會要求學歷,十八歲的應該剛高中畢業,只能去學技術,或者去幹苦力了。當然也會有部分人,會照樣在未來乾的很好,這類人應該是少數的,大部分人還是比較依靠學歷,依靠讀書的。年輕就是資本,應當繼續去讀書,在寒暑假可以去工作,這樣學業和社會經驗都學到了。既然有十八歲出去工作,自食其力的決心,那照樣也可以在讀書這條路上走的很遠。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選擇哪一行,去努力了終會有收穫。

年輕的時候讀點書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無論做什麼,要想做出點成就,都要去不斷的學習。也許讀書學到的知識以後工作用不到,但是讀書時養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絕對是受益終生的。再者讀書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同學,會開闊眼界,種種改變都是人生不錯的財富。工作不是越早越好,厚積薄發也是一種捷徑。正所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書的改變主要體現在精神上,是自我的意識上,當我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與沒讀過書的相比掙不到錢,就會焦慮,而這個焦慮並不是讀書導致的,相反,讀書充實內在,對於掙錢的焦慮也可能會減輕。

對於現在家庭來說,物質上都是有一定的基礎保證,當生活沒有了物質保證,不管你有沒有讀書,你的學歷、文化程度有多高,都會焦慮。這是一個內在的需求與外界取值的保障。

讀書無用是對物質生活的焦慮表現

你看到一個人沒上過學,沒讀過書,掙錢比你多,你會怎麼想?

第一反應是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嗎?很明顯,並不是,只會產生焦慮。

焦慮的原因在於:我上過大學、讀過書、接受十幾年的科學教育,是比你優秀的,但在掙錢這方面卻突然出現了反轉,加上對方的諷刺反擊,這個結果很難讓人一下子接受。

這是一個很模式化的固定思維方式,感覺自己大學畢業就比不上學的優秀。不得不承認,在某方面的確比不上大學的優秀,也只是某方面,並不是全部。

不管有沒有上過學、讀過書,人的生活總是要繼續的,我們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生活的更好。當我們發現自己做的很多努力之後(如:上學讀書),生活並沒有太明顯的改變,我們就會質疑自己付出的努力值不值得,有沒有用?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行為,做了就是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精力。

讀書的改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是需要自身努力的,這種可以說是高級需求裡面的層次。在低級層次佔據主要需求的時候,人們是不會去注重的,所以,讀書無用論的支持者大部分是停留在物質焦慮的狀態下。

讀書是精神上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掙錢是一個物質上的滿足。物質滿足的是精神豐富的基石,人們最終都會去追求精神上的豐富世界。

在追求掙錢的時候,是物質焦慮,在追求讀書的時候,是精神世界匱乏的焦慮。讀書和掙錢,兩者並不衝突,一個是精神世界的補充,一個是物質世界的保障。

如果必須二選一,就選擇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現在社會來說,精神世界的匱乏相比物質上更讓人焦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