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是,以血脈為紐帶,聯絡各個擁有姬姓血脈的諸侯及其後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完成大周的崛起。

具體做法一:存晉代齊聯燕魯,平夷弱楚鎖函谷。在戰國前完成聯絡,然後集中力量削弱晉國內部的六卿勢力,同時完成田代姜齊的操作,再以晉魯燕齊四國實力掃平各國附近的蠻夷勢力及其他小諸侯國。然後向南壓制削弱楚國,向西封鎖打壓秦國完成基本目標。

做法二:代齊復晉聯燕魯,逐趙滅魏分韓鄭,鎖秦弱楚平天下。代齊與前面一致,三家分晉暫時不管,聯絡齊魯燕,自東向西,慢慢梳理。先幫助晉國復國;迫使趙國向北發展,滅掉魏國,將韓國分成韓鄭兩國;晉韓鄭宋齊魯六國壓制楚國。如果秦國沒有完成變法,統領八國破函谷,將秦國趕回最初的封地,還都鎬京;如果秦國已經具有了一統的潛力,晉韓趙三國封鎖秦國,其它幾國背後發展並進行輸血,拼消耗。。。。。。


首先我覺得只有是穿越者穿越到了春秋初期,繻葛之戰以前,纔有機會成功

假設我是這個穿越者穿越到了周桓王身上,知道春秋的歷史知識,並且渴望光復周王室

首先簡單說下週桓王,他接替平王大約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

他是平王之孫,想來應該很年輕吧,年紀輕輕就成了天子,難免有些高傲。其實年紀小正適合我們穿越者可以有一番作為。如果穿越到了四五十歲的天子身上還哪有什麼抱負可言了。

再來看看當時周王的國力,百科上說當時僅有方圓六百里的範圍,也僅僅是一個中等諸侯國的疆域 不如齊、鄭、魯、宋等這些當時比較強勢的諸侯國。

雖然平王時期休養生息 ,但王朝的官員、禮儀、喫穿用度,都比其他諸侯國要繁複的多。

那麼也就是估算成比陳、蔡、曹、衛等國差不多的這麼一個國家實力(但實際可能要略遜於 因為畢竟經過西戎入侵 家底全都沒了 等於剛剛成立不久的中等國家)

軍力我們參照繻葛之戰時,周桓王作了三軍與鄭莊公對戰,依照《周禮》的軍制,一個師二千五百人,一軍有五個師,一萬兩千五百人。但當時周桓王是藉助了 蔡、陳、衛,纔有如此軍力,所以當時周桓王傾盡全力不藉助其他國援軍,能有五到七個師左右。(並不一定準確。)

接下來穿越者口吻來說下計劃

第一步 對內樹立威信得民心

那麼接下來就是對內要休養生息,開墾土地

並且要擺出精明強幹,要中興大周的樣子給大臣們看,並且自己要先做到節儉,上行下效。

做些惠民政策,得民心。如此下來想來必定有些忠臣感動,近忠臣,遠奸臣。

只要得了人心,就能幹一番事業,就像劉備。

第二步 對外籠絡鄭國得盟友

對外我們看看,周圍的勢力。

西北面的封臣晉國,這個時期他處於內亂狀態,無暇他顧,不考慮結盟或其他。

北面的北狄和荒地

西面的被搶光燒光的故土

最重要的就是東面的鄰國,此時小霸中原的鄭國了。

首先我不會和歷史上的周桓王一樣做,和鄭莊公對著幹。相反要多賞賜給鄭莊公,繼續重用他,要感動他,這個要多給他講大道理嘛,讓他輔佐我中興,做個周公,不也很好嗎?這一步成功很要。從歷史看,我相信他心裡還是有王室的。

而且在我年輕的時候,就要籠絡在王城做質子的公子忽,當朋友嘛。

同時我向北面開墾荒地,築城,儲備糧草,移民同化,增加人口等。

有人問我不打仗嗎?總不能剛繼位就打吧,而且北狄也很猛,先把位子坐穩了。我們要等機會!

一年之後 我的一個機會來了!東門之役 據魯國的史書《春秋》記載,公元前719年,春夏之交,「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他們為什麼打鄭國,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一下,我不廢話了。

其實這時候我不會和任何諸侯硬剛的。我這個時候所做的還是為了籠絡鄭國,沒錯,鄭莊公那麼聰明,他不會為了些賞賜和好聽話就感恩於王室。相反他輩分比我高,拿我當小孩呢。

由於我有預知的金手指,我會在東門之戰的前幾天到達鄭國都城新鄭,理由就是想犒勞鄭國之類。當然不用大張旗鼓的,就帶著百餘名扈從甲士足夠了。這個不知合不合於當時的禮,但是我覺得還是能做到的,因為以前周天子封禪泰山,路上也得路過挺多國家。

我和鄭莊公見面,我拉著他手說:「知道最近愛卿為天下蒼生操勞辛苦,孤特地前來犒勞,愛卿是天下的棟樑,要注意身體啊。」鄭寤生就算沒被感動,也得裝感動哭幾聲吧。讓我住幾天肯定沒問題。

等兩天,聯軍也打過來了,我就拍案大怒道:「早知將孤的虎賁甲士一併帶來,恨!」其實恨個屁,做做樣子嘛,最好擺出要親徵幫助鄭國退敵的姿態,再派使者讓聯軍退兵否則孤王決不輕饒。其實啊,我就算沒來,歷史上聯軍也壓根兒打不進來。只是包圍了五天,這五天我就和鄭寤生在屋子裡給他寬心,說不定因為我的緣故,他們聯軍還能早點撤退呢。聯軍最好撤退的時候說:「看天子面上。」這回老鄭可就欠我點人情了,他是個記仇又沉得住氣的人,我覺得這種人也會想著報恩,再說人歲數越大心越軟,以後開口找他出兵,也機會大些。至少我倆感情好多了,只要能幫我中興,我管他叫爹(亞父)都行啊。反正我活的比他長,皮的嘛,不談哦。

第三步改天再寫吧 有點累了 本來是想上知乎搜搜張藝興的 結果答了半天題


政治制度改革過於複雜,如果沒有合適的社會環境,很可能玩脫,把自己置於死地。

比如說,同樣是集權的改革,商鞅變法得以延續,而吳起變法卻政熄人亡。[然而即使是商鞅,在秦王去世後,也很快就被清算滅門]

靠血緣聯盟更是無稽之談,鄭桓公乃周厲王少子,與周室關係甚為密切,然而下一代鄭武公便開始驕橫無禮,與周室發生摩擦;第三代鄭莊公更是直接帶人跑去偷周王室的糧食,最後在戰場上射傷周天子,使其威嚴掃地。 關係如此親密的鄭國尚且如此,又怎麼能指望其他諸侯國呢?

科學技術的變革相對而言要簡單的多。雖然東周內部矛盾重重,但只要技術改革能帶來足夠的利益,就能緩和矛盾,畢竟沒幾個人會想去反對給自己帶來極大利益的人。

首先,進行雜交育種,提高農作物產量,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七年時間左右就能獲得優良品種,從而大幅提高糧食產量,進而提高人口承載力,增加人口。

同時,發展手工業,通過手工作坊、流水線生產、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當然,對於具體的工程學、建築學專業知識,穿越者很可能不甚瞭解,但是牛頓三大定律、科學的實驗方法、生態循環這些知識總歸還是知道的,有了這些已經足以產生足夠的影響了,剩下的可以交給專業的工匠、農民去思考、去做實驗得出規律。

通過這三點,穩步增加國力,之後向西,把秦國關中的基本盤佔為己有,同時和齊國、晉國聯姻,鞏固統治。這樣也許還有希望再續兩百年。


可以說是沒戲的,畢竟都淪落到在「部分」諸侯軍隊的護送下東遷洛邑了,纔想藉助諸侯的力量東山再起,不已經很遲了麼?不覺得這感覺跟依賴軍閥勢力革命的孫大炮很像麼?

周天子天子地位的維持靠的是什麼?是天子的超然地位嗎?是繁複的朝覲禮儀嗎?是替代無道商王的大義嗎?

顯然都不是。

制度的制定者和受益者維持制度維續的手段不可能是制度本身,而應當是他遏制對手破壞制度的能力。

虎賁、宗周六師、殷八師、成周八師……且不論這些部隊有沒有同時代並存過,在周人的制度逐步崩潰之前,遠超大國的部隊規制的王室力量纔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保障。

所以你想想,當周夷王把齊哀公不辰招來王畿、送進那口大釜的時候憑藉的是什麼?紀侯的饞毀?天子召諸侯覲見的權利?還是自己遠超單一諸侯的征伐之權與履行這權利的實力?

分封宗室與功臣血脈設立的諸侯在逐步壯大後的意圖可不是更有力的鞏固宗室,人家紛紛選擇了試探性地嘗試動搖宗室賴以為生的禮制。所以到了平王東遷的時代去幻想依靠壯大的諸侯去鞏固自身的想法不是很幼稚了麼?不得不說,這個穿越時機選擇的可不怎麼好啊……

周王室的衰微與復興,顯然和王室的威懾力以及向周邊投放軍事力量的能力正相關。強盛時代的王室以各種不臣之由投送出自己的部隊贏得輝煌的勝利和豐盛的戰利品,衰弱時代的王室甚至對諸侯的攻伐不朝行為充耳不聞、戰戰兢兢只求自保……

穆天子被人們歌功頌德顯然不是因為他爹被漏水的船陰死了,也不是應為他成了天子界的旅遊大咖,更不會因為他活了一個多世紀。而是應為在他的治下,王師的赫赫武功重振了王室的威嚴。

反觀內外交困的平王宜臼,是不是太弱雞了點?


首先遷都西安,然後把秦國遷到山東或哪裡,隨便。然後慢慢擴大屬於自己直屬的地盤,如果在河南也保存一些勢力,別都分封了出去,就還能做個天下共主,否則就沒機會。


內部外部的影響太多了,其他的國家可能不會造成很大的反應,但是東週一定會引起各個國家的插手。其實維持幾百年的王業不被滅掉算是厲害的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