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

跟你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鐵塊常溫下,不發光吧? 把它加熱,溫度在200或者到300度,單從外表看,它還是鐵塊,沒什麼變化,但是如果接著加熱它就發變紅了,再加熱就會通紅通紅的,再加熱流程液體了,如果再加熱就就會沸騰啦,再加熱到很高的溫度就蒸發氣化啦。

這裡是要說的是,其實自然界中任何高於絕對零度的物質都會有輻射(可以理解為電磁波),隨著加熱溫度的升高,物質輻射的電磁波譜圖範圍會越來越寬,當涵蓋可見光範圍時,就會被我們看到。很多物質隨著溫度的升高,可見光顏色也會變化,就是說某一溫度下,人眼看是紅色,接著可能橙色,黃色,綠色等。

說這麼多,無非想說現在太陽是核聚變提供熱能,主要核聚變好像是氫聚變,但是實際上裡面除了核聚變反應,應該還有其他很多反應,原子電離或者等離子化啊,X射線γ射線啊,等等都有。我們地球時時刻刻都在被太陽的等離子風暴影響著,這要多虧我們的地球磁場,可以講離子風暴路徑改變,原理跟老式電子槍式電視機差不多。

跑題了,核聚變提供熱能,產生的熱量加熱周圍物質,物質溫度升高然後就會輻射出大量的電磁波,可見光屬於電磁波,在太陽輻射譜圖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就是說,還有一部分我們看不到電磁波。


你看它到晚上不就不燒了


這與太陽能量產生方式有關,科學家將太陽的整個聚變過程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正是這個質子-質子鏈反應,在長達 46 億年的時間裡,為太陽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能量。


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的能量源泉。那太陽到底能輻射出多大的能量呢?我們可以來估算一下。


很明顯,太陽輻射的能量將呈球形均勻向外擴散。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太陽系中某個位置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的功率,與它和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前面說過,地球與太陽相距一個天文單位,大概是 1.5 億千米。在這個位置上,地球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的功率就是所謂的太陽常數。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太陽常數值為 1368 瓦·米-2。


前面說過,日地距離約為 1.5 億千米。因此,用一個半徑為 1.5 億千米的大圓球的表面積,去乘以太陽常數,就能算出太陽的總功率。最終的結果是 3.868×1026 瓦。根據 2017 年 6 月發布的《BP 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6 年全球總發電量約為 2.48×1013 千瓦時。這意味著,太陽 1 秒鐘發出的能量,就足以讓地球用上 432 萬年。


現在問題來了。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如此巨大,那這些能量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圖 5.10 亞瑟·愛丁頓


20 世紀 20 年代,才有人找到了解釋太陽能量來源的正確道路。此人就是英國著名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

我們之前已經提到過愛丁頓。1919 年,他通過測量日全食期間的光線偏轉角,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下面,我就來講講愛丁頓的故事。


愛丁頓是廣義相對論最忠實的信徒之一。為此,他一直不遺餘力地到處宣傳廣義相對論,並希望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它。


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愛丁頓卻惹上了大麻煩。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死活不肯去服兵役。這惹惱了英國當局,差點要在戰後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就在最危急的時刻,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弗蘭克·戴森出手相助了。他跑去找英國當局,說 1919 年 5 月 29 日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日全食;如果能派出英國的科考隊,在這次日全食期間觀測遙遠星光的偏折,就能檢驗牛頓引力是否正確。這個提議打動了英國當局。戴森又馬上趁熱打鐵地說,這個項目必須要由非常專業的天文學家帶隊,而整個英國再也沒有比愛丁頓更合適的人選了,不如讓他戴罪立功,去負責這個日全食觀測。就這樣,愛丁頓因禍得福,不但免去了牢獄之災,還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檢驗廣義相對論的機會。


1919 年初,愛丁頓組織了兩支遠征隊,分別前往非洲和南美洲去觀測日全食。在出發之前,遠征隊有一名天文學家跑去問戴森:「萬一觀測結果既不支持牛頓力學,又不支持廣義相對論,那該怎麼辦?」戴森回答:「那愛丁頓肯定會當場瘋掉。到時候你就是遠征隊的負責人,要把遠征隊平安地帶回英國。至於愛丁頓,要是已經瘋得沒救了,就把他留在非洲吧。」


那一年,愛丁頓通過日全食的觀測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讓他名揚天下。除此以外,愛丁頓還有很多其他的重要科學貢獻。舉個例子。1920 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提出太陽的能量可能是源於它內部的核聚變。


所謂的核聚變,是指多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質量較重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到目前為止,人類生產出來的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氫彈,而氫彈就利用了核聚變的原理。


愛丁頓最早提出,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宇宙奧德賽:漫步太陽系

王爽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社

¥33.00 會員免費


燃燒是發光發熱的現象,但並不意味發光發熱的現象就一定是燃燒,何況燃燒也不一定必須和氧氣掛鉤。

發光只是能量釋放的一種形式;而驅動發光的可以是化學能(燃燒)、核能(太陽)、電能(電燈)也可以是光能本身(發射星雲)。

火的本質就是高溫氣體。可燃物和氧氣劇烈反應釋放的能量激發氣體原子,原子接受能量後電子躍遷到高能級,此時的原子處於不穩定的激發態,電子會自發的回落到低能級,能量於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出去,這便是火焰發光發熱的原理!

我們可以把「火」的概念推而廣之,任何一個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電磁波,可以這麼認為,這個世界充斥著不可見的「火焰」。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電磁波當中短波的比例也就越大,只有3K的宇宙背景會輻射峰值位於微波波段的背景輻射,人體由於體溫的存在也會向外輻射波長8000~11000nm的紅外輻射,所以從這點來看人體也是「發光」的。當物體溫度超過大約500°C時便會發出暗紅色的可見光,隨著溫度繼續攀升,可見光中藍光、紫光的比例會升高,如果溫度繼續飆升,頻率更高的電磁波所佔比例會逐步增大。

觀察夜空我們不難發現,星辰之間顏色不盡相同,這其實反應了各個恆星表面溫度的差異。

太陽能量來源於核心的核反應,但是我們看不到太陽內部。太陽表面是一層厚達400km不透明的氣體殼層,這層被稱作光球層。太陽光幾乎全部是從光球層輻射出來的。光球層溫度將近6000K,足以輻射出包括紫外線在內多種波長的電磁波,不過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波段。

恆星表面可近似視作黑體,根據這張黑體輻射頻譜分布圖可知太陽輻射能量集中在可見光波段,而表面溫度只有3000K的恆星輻射峰值在紅外線波段

相較而言,表面溫度較低的恆星(例如心宿二、參宿四)看起來顏色發紅(溫度3000K左右),這是因為輻射的可見光部分紅光居多,而它們更多的能量集中在紅外波段;反之,那些表面溫度極高的恆星(溫度10000K以上)輻射(例如參宿七、弧矢增二十二)在藍紫光和紫外線部分更為豐富,所以那些高溫恆星顏色偏藍。

黑洞在吞噬視界外物質時,由於圍繞黑洞高速旋轉的物質相互劇烈磨擦導致溫度升到上億度,會釋放大量X射線,因此對於X射線的探測是追蹤黑洞存在跡象的重要手段;當一顆超大質量恆星最終崩潰時會引發極超新星爆發,最高溫度可達上萬億度,釋放的輻射主要集中在伽馬射線部分,從而誕生自宇宙自大爆炸以來最強大的能量釋放~伽瑪射線暴。


眾所周知,燃燒需要氧氣。天上的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所以看起來很小。太陽照耀了我們數千年,怎麼就燒不完呢?太陽的燃燒需要氧氣嗎?

其實,太陽已經連續燃燒了約46億年。作為太陽系之主,太陽要比其它八大行星早誕生數千萬年,我們的地球就已經有45.7億年的歷史了。這個時間不是猜的,而是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測出來的。

太陽雖然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可太陽發光發熱的方式並不是依靠燃燒,也就是不需要氧氣。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太陽上進行的則是核反應。兩者的區別在於,化學反應僅限於原子層面;核反應則進入了原子核層面,它能使一種元素變為另一種元素。

化學上的燃燒就是氧化反應,並不一定需要氧氣的參與,但不管如何反應,反應前後的元素種類是不會變的。比如碳和氧氣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仍然包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更準確來說,太陽是一個由等離子體構成的巨大火球。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核心處的溫度更是高達1500萬度。溫度如此之高,不管什麼物質都會被熔化,只能以等離子態存在。

在太陽核心區域,不僅溫度極高,壓力也極大,如此才有條件產生核聚變反應。太陽主要由氫構成,只有中心區域的氫才有機會聚變成氦,然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氫彈就利用了核聚變反應,只是產生核聚變的方式與太陽不同,如果人類能夠掌握可控核聚變,那麼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用擔心能源問題。

在太陽內部,兩個氫原子核,也就是兩個質子,它們會聚變成一個氘原子核。氘是氫的同位素,氘原子核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構成。然後才是氫原子核(或者叫氕原子核)和氘原子核聚變成氦3原子核。氦3原子核,包含兩個質子,一個中子。最後,兩個氦3原子核還會聚變成氦4原子核(比氦3多一個中子),這樣太陽內部的氫聚變為氦的流程才走完。

太陽雖然看起來整體通紅,但核聚變只發生於核心區域,在自身重力的束縛下也不會發生爆炸。並且太陽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論體積,則相當於130萬個地球。即使太陽每秒鐘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點能量所消耗的物質,對太陽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太陽內部每秒鐘約有6億噸的氫聚變成了5.958億噸的氦,每秒鐘大約要燒掉420萬噸的氫,這其中損失的質量就是以能量的形式輻射出去了,我們所感受到的光和熱就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輻射。太陽已經連續燃燒了46億年,大約損失了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不過這還不到太陽質量的0.1%。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太陽至少還能燃燒幾十億年。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可知,理論上核聚變的質能轉化率可以達到0.7%,而燒煤的質能轉化率卻只有0.0000028%,所以我們一般認為化學反應過程中的質量是守恆的。也正因為核聚變產生能量如此高效,所以僅消耗很少的物質,就能產生極其巨大的能量。

以核裂變為例,核裂變反應的質能轉化率約為核聚變反應的四分之一,僅1千克鈾238裂變後釋放出的能量就相當於2000噸優質煤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如果是核聚變,釋放出相同的能量,只需用更少的物質。

如果太陽上進行的是化學反應,那麼燒不了多久就熄滅了,地球上也不會誕生生命,更不會有人類。

關注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實際上你只看得到太陽的正面,通風管裝在背後的,前幾天管子堵了,所以有點點降溫,這兩天就對了,還有太陽黑子這些,是他們用了劣質煤炭,長協煤那段時間斷貨


第一,燃燒是三要素是:氧化劑,溫度達到著火點,可燃物。氧氣不是唯一一種氧化劑,多了去其他的氧化劑了。

第二,發光發熱不是燃燒的專屬,核裂變,核聚變也可以。

最後,善用百度,善用課本。初中化學只是引入一個概念而已,簡化了問題。


你問的很對,這也是許多人的答案。其實太陽是有氧氣的,這與許多人的印象不符。太陽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對地球上綠色植物億萬年以來釋放,並受到他的持續補充。大家都知道太陽上自帶的氫氣很多,在地球出現綠色植物後,釋放的氧氣就不斷向太陽擴散,集聚到一定的濃度後在引力作用下溫度升高,達到氫氣的燃點就發生了燃燒 。當然,聰明的你會問: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氧氣供太陽燒呢?!其實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個秘密:氫氣和氧氣燃燒產生水,而水在太陽的高溫下又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是一個自持的過程!這就是太陽持續不斷燃燒的最大秘密!當然,地球植物對氧氣的不斷補充也是重要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冬天植物休眠時太陽沒有夏天燒的旺的原因。謝謝。希望能弄蒙你……


太陽發生的是氫核聚變,是核反應,不是化學反應。核反應方程式是4*氫-1→氦-4+2*正電子。過程並不需要氧氣參與。我們平常說的燃燒一般是化學反應。太陽看似在燃燒是因為它核反應放出巨大能量。


太陽是個大燈泡插電的,真空才亮,鑽個眼就壞了。


太陽沒有燃燒,核聚變不是燃燒反應


誰說太陽是在燃燒?那是內部物質不停在轉啊擠啊擦出的火光。


並不是所有發光發熱的行為都是燃燒,例如小太陽會發光發熱,白熾燈也會發光發熱,而它們並沒有燃燒。

而太陽也並沒有燃燒,它只是不停地在發生核聚變而已。

具體內容,請看視頻。好好學習,天天想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095548?

www.bilibili.com


一看就是上學沒學好,還是置換反應是不是還沒學到?...並不是所有的燃燒都需要氧氣的呀...好好學習哦...而且你看太陽晚上就不會燒了啊,所以每次白天有人點燃他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點燃太陽的那個人..


太陽沒在燃燒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活了這麼久聽到最有意思的問題

哈哈哈哈哈哈

再讓我笑笑


這什麼沙雕問題?_??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嗎?


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氫先聚變成氧,氧就可以跟氫燃燒了,最後生成水。

結論:水星在很久以前是一顆燃燒的小太陽。


本問題預設的立場是,發光發熱的反應只有燃燒。但提問者沒有發現。

去掉這個預設的立場,好問題是,有哪些發光發熱的反應,不需要氧氣。


不僅沒有氧氣不能燃燒,而且太陽還既不是液體也不是氣體,液體的話不用燒就流一灘了,氣體的話噗一下就燒沒有了,所以只能是固體。固體還不能是柴火類的,因為那不禁燒,必須得是上好的動力煤,所以我最近研究的課題就是:論到太陽上挖煤的可行性研究。現在正缺啟動資金,樓主要是能贊助我一筆啟動資金,太陽上挖出來的煤咱倆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你看咋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