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的豆子和平常喝的豆子有什麼不同?如果沒有不同,養豆是否必要?


烘焙完八小時後就可以杯測。

這個不管是日常做品控還是比賽,或者對許多尋豆師來說,可以快速判斷一款咖啡的好壞的一種方法。

然而,比賽終究是有一個目的的。是為了追求風味,還是追求耐喝,味道好,均衡。還是追求其他的拼配技術?

所以,如果比賽的豆子和日常售賣的豆子,是一個思路一條曲線,那自然沒什麼不同,畢竟比賽的豆子到頭來也是為了喝。只不過變成評委用杯測的形式「喝」了這杯咖啡。

只不過養豆是為了更好地排除裡面的有害氣體,讓咖啡味道變得跟全面更好一些。但是,也認識有些逗比的烘焙師把養豆,醒豆放在很高的位置,自己烘焙不走心,天天想從旁門左道超車,豆子養半個月再喝,豆子要放半個月,忽然打開下包裝,排氣立馬密閉。或者把排氣閥玄學化,國產的不好,瑞士的好。

其實豆子沒那麼脆弱,最重要的,還是烘焙的天賦,這種小聰明到頭來有意思嗎?


瀉藥

比賽的豆子一般也經過養豆的啊

WBC世界冠軍澳大利亞的Paul

還有特殊的養豆程序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什麼是養豆?一般來說,是為了排氣,讓咖啡豆處於相對穩定的品質,容易萃取,穩定出品。而不是為了體現巔峯狀態。現在比賽都是小批量,特殊烘焙,特殊保存,動不動厭氧低溫,控溫控濕的保留,直到開始比賽,所以目的導向下,不是不養,而是不像平常一樣養。


謝邀!!

比賽的咖啡豆也是自己帶去比賽的啊,誰說不用養豆? 只是有可能,選手最後的養豆時間和一般理解的不同。一般來說,選手在打比賽前,會針對比賽用的豆子進行優化(烘焙和沖煮),這時候就會掌握咖啡豆的最佳風味期。

如果要說比賽不養豆? 指的是咖啡烘焙賽吧,我覺得只有這個是最短的養豆期了,

如果是!!!我認為身為烘豆師,要能知道手中的這款豆子怎麼做烘焙計劃是能在短的時間內有最好的風味釋放,這個就要完全靠經驗,以及平時烘豆師對烘焙機器的理解和操控了

以上~


比賽時的咖啡豆其實也經過養豆的。

比賽前都和烘焙師一起溝通測試過,比如說養到第幾天的豆用來比賽最好。

比賽中選手之間的差距越小,這些細節就越重要。不僅熟豆的養豆,還有生豆的保存,這些細節都是每個專業的選手需要關注的。

平時的話咖啡作為一杯飲品,不至於說沒到最佳的養豆日期或者過了養豆日期一禮拜你就不喝了吧。養豆是在其他更重要的環節都做好之後再關注的。平時隨便喝喝的話還有很多的環節不可控,單提養豆沒意義,沒這麼較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