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回答寫到,垃圾分類分完後的垃圾最終還是會被垃圾場混成一堆處理。那,如果是這樣,實行垃圾分類的意圖是什麼?


因為你看到的回答是錯誤的,很多人因為垃圾分類給自己造成了不便,自己覺得不爽,然後就無限的詆毀這個政策,說白了是想逃避自己對環境的一份責任。的確垃圾是混收的,現在很多地方也是這樣。但至少就上海目前狀況來說,乾濕垃圾,已經在分別回收了,而且也在見許多專門的濕垃圾處理終端,這個你自行去網上搜索就能找到相關的信息。

上海的垃圾分類主要就是乾濕垃圾分類,對濕垃圾專門進行處理。原來乾濕垃圾混裝,處理起來主要是焚燒和填埋,但是焚燒如果有濕垃圾的話,會產生大量的二惡英,單純燃燒乾垃圾,危害相對要小得多。

垃圾分類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至少我看到上海市在處理終端已經開始有所作為了,其他城市,如果終端不跟上的話,分類工作很難見效。


促進就業。以前垃圾桶前面沒有人守衛,現在增加守衛了。聽說有的地方60元一小時。


百度: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


對於這次的垃圾分類政策我覺得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政策的目的和大家對目的的理解。

我對政策的理解是希望大家參與分類,能夠配合分類。一方面起到分類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推廣二來也是能夠提高整個垃圾分類處理產業鏈的效率。

然而從政策執行的要求來看目的,看上去像是希望每個人完成精準的分類。

看似兩種目的都是讓大家分類,但這完完全全是兩件事。大家對於垃圾分類的觀點一直都在集中分類和全民分類兩者間產生分歧。我認為這兩者其實都是極端的思路。

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無論是前端垃圾作為資源時的生產製造、到人們日常使用、到人們丟棄垃圾、再到垃圾存放、垃圾集中、垃圾運輸、二次分類、再到最終的分類處理這些都是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我們不能因為垃圾是大家使用和產生的就要讓大家對整個產業鏈負責,讓大家全部做好垃圾分類。同樣也不能因為垃圾分類很難就全部交給後端處理。我們需要的是分工協作,整個鏈條中的每一個人各司其職,運用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最簡單的事,相互配合,從而達到提高產業鏈效率。

全民分垃圾是其中需要配合的一個環節,大家做一點簡單的事是可以提高效率的,但要求大家完成很詳細很困難的分類那就反而降低效率了。

我們的政策目的本應該就是推廣和呼籲大家配合垃圾分類,而不能完全交給大家,讓大家在垃圾產生時就完全分類。如果以推廣意識和積極配合為目的的話,制度就不應該是強制的、極其難做到的、讓人很難參與的。而應該通過巧妙方式讓大家很容易的配合做到分類,重點不在於分類的結果,而是大家先做起來,為大家提供「做起來」的方便。通過制度、基礎設施、專業人士引導、商業等方式為所有人分類垃圾提供好的條件,這樣在大家分類這一環節才能更容易做好。

但完全做好垃圾分類一定是整個產業鏈的事,大家做好只是很小的一個環節。最終還得交給專業的分工。我們不能因為環境危機會影響所有人而打破分工協作這個基本原則。

垃圾分類這件事毋庸置疑是一件價值觀正確的事,但破壞人類分工協作原則的執行方式不應該提倡,不應該推廣。政策的目的不應該是將責任交給產業鏈中的某個環節,更不是讓不同環節互相甩鍋。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每個環節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吧這件事做好。政策也好制度也好,應該起到每個環節互幫互助的作用,而不是通過制度給某一環節製造困難。

不知道現在上海的制度究竟什麼目的,總之在推廣和呼籲這一目的上做的極其差。


上海人的回答:我先做好我自己的,別人如何與我何干?

垃圾分類終極目的並沒有錯,目前的實施方法是自己可以完成的,那就自己照著做嘍。至於垃圾車,那是市政府的職責,混裝有什麼問題也是市政府兜責,與老百姓無關。至於說因為垃圾車混裝所以垃圾也可以混著扔,錯錯錯,那不是上海人的邏輯。


政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