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的負面的都歡迎指出,史料也未必非《三國志》不可畢竟除了《後漢書》《資治通鑒》外還有更多記載這段歷史的書籍,像曹操屠城、劉備取益州、孫權打合肥這類值得商榷的事也請多多指出並點評。

只是請不要討論曹魏正統這一論點,禪讓自堯舜起就是逼宮奪權的代名詞,用受禪來以正統自居會顯得很荒謬。再者漢獻帝衣帶詔誅曹是在《三國志》與《資治通鑒》中已有記載的。

最後唯實事求是這一原則即可。


原回答寫於4月8號,也不是說自己多有見解。只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寫下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聊以慰藉、自娛自樂。

時間過去這麼久了,鑒於往日精彩的評論區和我自己的疑惑,實在忍不住修改回答。

我寫劉備是普通人,是基於他的身份來說的,想表達他的皇叔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便利和buff。突出劉備這個人的不普通。我最喜歡的就是劉備,當時寫劉備這一段寫的最久最廢心血。我真的沒有想到,要被多次指正讓我說劉備不是個普通人。

也不是說多好一東西,但是至少好好看一下吧?

我也真的沒想到、也從來沒遇到過一個這樣的一個人逮著你無腦地咬,曹操屠城不假,我在回答里也說了,沒有掩飾,用他的詩句對他發出質問——是虛偽?是懊悔?是性情流露?還是良心發現?

題目是客觀,也是評價曹操,屠城了就不能說他的優點?說他的優點就是認可他屠城?事情過去這麼久了,至今看到還是很憤慨,也看到他去其他答主的回答下面繼續他的表演,也是夠了。

不想刪了,還是花了一小點時間的,就這樣吧。

以下為原回答:


曹操這個人,是矛盾的。

曹操少年時也是個紈絝子弟,和他的好哥哥袁紹一起過著標準的富家少爺生活,放蕩不羈、不務正業、還沒有節制。即使放到現在,這樣的風評下,我們也會和當時的人們一樣,都不會高看曹操。曹操?標準的富/官三代罷了。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總攬大權,完成了建國大業。

曹操青年時,有一股子熱血與正氣,同時又很冷靜。

對於誅殺宦官的竇武、陳蕃事情敗露之後,曹操上書直言奸佞之人滿朝,忠良之士不得重用。

對於巴結權貴外戚宦官的貪官污吏,曹操再上書,罷免了八個官員。可能那八個官員也沒想明白,曹操他自己也是宦官家族出身,怎麼就會對我們下手了呢?

對於當時豪傑謀劃廢除靈帝的謀劃,曹操拒絕參加,陳明利弊。

董卓想招曹操一起共議朝政,曹操拒絕,改名換姓。

而就是這樣一個治世之能臣形象的曹操,最後卻比肩獻帝,殺皇親,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最後一級台階:稱帝。留給世人的形象往往是亂世之奸雄。

官渡之戰,實力懸殊,曹操打贏了。隨後一統北方。赤壁之戰,作為優勢方的曹操卻打輸了,止步江南。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中的直抒胸臆,戰亂給士兵和百姓帶來了連綿不絕的苦難,茫茫白骨,一片死寂。悲痛溢於言表。

但就是寫出這樣詩句的曹操,屠徐州,泗水為之斷流。屠雍丘、屠彭城、屠河池。是虛偽?是懊悔?是性情流露?還是良心發現?

這樣一個矛盾的人,卻無愧陳壽的評價:超世之英傑

戰官渡、征烏桓、扣單于,分匈奴、征韓遂馬超。一統北方、外族拜服、平定關中。

九品中正、屯田制、求賢令。改革政治、唯才是舉。

著書、寫文,也寫詩。龜雖壽,如今已是耳熟能詳的必備篇目。

最後借詩作尾吧:

橫槊賦詩意飛揚,自明本志好文章。

蕭條異代西田墓,銅雀荒淪落夕陽。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劉備只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姓劉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便利,也沒有皇叔的叫法。在當時,姓劉的人多了去了,比他有背景有身份的本家人也多了去了,到了劉備這兒,早年喪父,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賣賣草鞋維持生計。

直到劉備十五歲那年,劉備的母親才讓他出去讀讀書。但是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少年劉備正式接觸書本已經十五歲了,比起讀書,劉備更喜歡玩玩狗、騎騎馬、聽聽歌,穿點漂亮衣服。

這樣背景下長大的劉備,一別演義中忠厚長者的形象,而自帶一身俠氣。喜歡結交豪俠,年輕人也喜歡和劉備來往,家鄉雖未蒙面的土豪張世平和蘇雙,見到劉備之後願意給他錢財,劉備也借這筆錢組織了自己的小隊伍,也在這時遇到了一輩子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

沒多久,黃巾起義爆發,四處招募義兵,劉備義不容辭,馬上帶著他那小股人加入了平叛的隊伍。憑藉軍功當了安喜縣的縣尉。督郵準備遣散劉備,而且推脫劉備來見他。劉備一怒之下,衝進去把他綁起來打了兩百鞭子,捆在了栓馬柱上然後棄官不幹了。

幾經起伏,多次輾轉,劉備投靠了他的老同學老哥哥公孫瓚,救援陶謙後又投靠了陶謙。被呂布捅了屁股就投降了呂布。後來又和呂布打起來,打不過,思前想後投靠了曹操。衣帶詔事件敗露,又去投靠袁紹。在汝南的時候打不過曹操又去投靠了劉表,在新野小城一待就是六年。

公元20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劉備打了半輩子,也跑了半輩子。很少有人能想像到這樣一個沒有起色,幾乎已經可以蓋棺定論的人,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委以重任,和孫權一起打贏了赤壁之戰,伐四郡,進西川。在漢中戰勝了老對手曹操,進位漢中王,三足鼎立。兩年後,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做出了絲毫不普通的事

總有人知道這樣的一個小人物,比如孔融和陶謙。總有人願意幫助這樣一個小人物,比如蘇雙和張世平、公孫瓚、糜竺。總是有一群人相信著他,在他多次被打散後,又聚集在他的身邊。總是有很多同樣的普通人願意依附他,許多郡縣選擇叛離投靠他,荊州民眾選擇歸附。

當刺客面對十幾年前還只是一個小官的劉備,他下不了手,實情相告。當曹操面對此時寄人籬下的劉備,他告訴他,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

半輩子都在寄人籬下,卻半輩子也不願意寄人籬下。劉備從始至終都有著大志向,髀肉之嘆是劉備漂泊半生後獨有的心酸。他卻從來沒有變過,仁義俠氣大志,劉備一直是那個劉備。昭烈帝也許還記得當年只是樓桑少年的自己說過的「戲言」。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備,偽君子?是真英雄也。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對比曹劉二人,孫權的存在感要低很多,喜歡孫權的人也少很多。孫權自己也幹了很多洗不幹凈的黑事,比如孫十萬,老年的昏聵。甚至有少部分人會覺得,如果我是孫權,做得可能比孫權還好。

孫權的起點的確比劉備高很多,但是也沒有大部分人想像得這麼順。

它不同我們玩光榮三國志那些遊戲一樣,開局五六座城,劃江而治,物資豐富,人才濟濟。孫權上任的時候,情況並沒有這麼好。孫策「以武得國」,地方士民仍有異心。內外叛亂,廬江太守李術叛亂,堂兄孫輔時任廬陵太守勾結曹操。手握兵權的親戚孫翊和孫河在外相繼被殺。孫暠企圖奪權。江東士族也沒有完全歸順,在外還有山寇與山越。而且孫策託孤對象其一張昭本來就建議孫權的弟弟繼任。

孫權的繼位只是一個意外,是因為對於未來有無限可能的哥哥孫策死於刺殺。

而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之際,孫權年僅十八歲,還在為哥哥的死而痛苦不已。在張昭的勸說下,孫權強忍悲痛,承擔起本不該屬於他的責任。

他脫下喪服,穿上官服。巡視軍隊,招募賢才,安撫山越。沒兩年,孫權的母親死了。征討黃祖,而後方又有山寇叛亂。又沒兩年,弟弟孫翊被殺,派堂兄孫瑜繼任孫翊的位置。而後的四年,西征黃祖兩次,終於在公元208年年初斬殺黃祖,吞併了江夏大部分領土。

本來是個高興日子,沒想到馬上遇到了當時最猛的人——曹操。大家都說投降,就連這麼多年嘔心瀝血輔佐的老師傅張昭也想投降。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面對曹操霸氣的來信,孫權決定——打!

爾後的結局大家知道了,孫劉聯軍擊敗曹操,曹操就此止步江南,劉備也迎來了自己的轉折點。這時候江東的大部分人,包括老師傅張昭才發現,好像眼前這個青年真的能成就帝王之業。

孫權最終成為皇帝,而且還是吳「大」帝。所創立的吳國,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但是他的確在繼承人方面反反覆復,兩宮之爭,賢才被殺、朝政動蕩,後繼無人,國家滅亡。

他能打贏赤壁之戰,也能用人打贏夷陵之戰。卻永遠邁不過合肥這一道坎,落下了孫十萬的臭名。

張昭是他的老師傅,他卻在登基的時候讓張昭住口,損一損張昭當年的主降,與張昭多次爭吵。陸遜是他的賢臣功臣,他讓陸遜憤懣致死。

他老年昏聵,卻也能辨明蜀國和魏國並沒有結盟。

孫權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是少年英雄,也是晚年庸主;軍政有建樹,也有敗筆;是曹劉的配角,也是三國的主角


什麼是客觀呢?這其實不太好定論。

如果以三位歷史人物自身的角度出發,再結合時代背景,那麼倒是可以進行評價的。

1.曹操。

這位的起點是中央權力圈邊緣人物,他靠著一腔熱血和謀略,還有並不太多的家產以及聲望,進行了一次次豪賭,並且贏了很多。可以說是一位比在座各位都要成功的人。最終如願以償地成為了大漢帝國實際掌控者,寒門出身的北方守護,人妻收集家。

缺點么:屠過城,起碼道義上不是個聖人。老年時心氣漸衰,少了少年雄風。但可以說,他是普通天才里做的最好的了。

2.劉備。

這個人開局只有一雙草鞋。他最初的屬性也是「紅棍,白紙扇,草鞋」之中的草鞋,上大學時混混黑社會,在縣裡小有名氣。人重義氣,又擅長識人,非常喜歡結交朋友,路子很廣。但他不是普通混混,他是一個隱藏的英雄。

他有一群死心塌地的追隨者,他從一個縣派出所長,一路干成了季漢皇帝。

他為人詬病的是軍事能力,但仔細檢查,他被擊敗往往都是本身實力太弱的情況之下。似乎在雙方實力呈在同一級別時他就沒輸過。夷陵之戰,以均勢(甚至偏弱)的兵力就敢發動大規模進攻,也是碰到了更強的陸遜才落敗。

以帝王的角度來看,他在道德上沒有污點,季漢政權就像歷史長河裡的一朵奇葩,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而他本人和諸葛武侯之間君臣故事更是成了千古佳話。他所過之處往往深得民心,是道義楷模。但他並非一個木頭人,也會生氣,曾經鞭打督郵,曾經在慶功宴會上大吹牛逼,被龐統當眾狠懟,居然也能自我反省,很了不起。

攻取西川,本身就是高端操作。從道義上講也無可厚非。畢竟劉季玉也並非等閑,邀請你大老遠來當他的看門狗,連狗糧都捨不得多給,其心可誅。

但英雄歸英雄,客觀來講,劉備也有缺點:計遲,在謀略上絕非頂尖高手,甚至有點呆萌。

3.孫權。

其實孫權和劉備曹操不是一輩人,他是個(官富軍)二代。

他權術玩的很轉,極其善於用人。殺江東大族,某種程度上鞏固了自身統治。

軍事水平不佳,合肥守望者。

道德就不多提了,江東鼠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他的才幹也足夠稱為一方之主了。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曹操這個人的優缺點都很明顯

首先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他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還有他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自稱一派,開建安風骨之先河

這些功績是不能抹去的,縱使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給予了大漢致命一擊

但真要說致命一擊還不如往上追溯到那位袁紹

他的缺點也比較明顯,比如時不時的猜疑,時不時的嗜殺,再比如他經常性的好色,以至於成了世人攻擊他的把柄

但不要忘記了,他年輕的時候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少年時的曹操,熱血、天真,宦官子弟出身,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才一當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

年少時的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以圖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

是什麼殺死了那位征西將軍,使之成為了丞相呢

不言而喻


劉備

作為三國開國之君的一員,劉備的起點與曹丕孫權,甚至說與曹操孫堅比起來,無疑是最低的

他的歷程也是最漫長的,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直到在新野得到了卧龍,甚至說在西進入川之前,劉備始終是顛沛流離的,一路上輸多贏少,磕磕跘跘,但最終還是再蜀地扎穩了跟腳

皇叔的優點無疑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

但缺點也比較明顯,比如好感情用事,比如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至於抓著徐州益州這幾個點不放說劉備是偽君子,屬實沒必要

就單說治理百姓,劉備就高出劉焉父子不知道多少倍了

更何況名義上都是一家人,你治理不好我來治理,有什麼不妥了

總而言之,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

但是抓機會能力差一點,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就會慢一點


最後一位,孫權

孫權歷來被人所詬病,比如實打實的背信棄義,比如實打實的在合肥被打成了經驗寶寶,比如實打實的晚年老悖昏惑

但就跟曹操一樣,也有年輕的時候

我們不能忘記了他年輕的時候以區區東南六郡,歷來都是越閩夷族之地,先是平息內憂,然後連劉抗曹,最後更是把荊交兩州收為治下,拓地千里,幾乎全取南方

我們不能忘記了被孫權所重用信任而大放異彩的子瑜、子敬、陸遜、呂蒙、顧雍、張昭這些人

我們同樣不能忘記孫權對海事對台灣對遼東的探索與經營

孫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

所以說,孫權其實是一個能幹人

只可惜晚年的昏庸,斷送了本就不太好的大好局面,也成了他最大的污點之一

補一句,其實孫權在合肥被刷成經驗寶寶也是一件很無奈的事

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三國志里的評價我覺得夠公允了。

曹操是超世之傑,有商申之才,韓白之奇。

劉備有高祖之風,但才幹機略不逮魏武,因此基宇亦狹。

孫權如勾踐之奇。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計。

看起來是對曹操評價最高,但格局上卻是劉備最高。拿孫權比勾踐算是把他的優缺點都評價到位了。


想想自己只看過三國演義和部分三國志和同人小說,客觀評價三國對我來說是個偽命題啊

客觀的不會,我來主觀的講下

曹操:年輕想做個鐵面清官,征西將軍,留名青史,很中二,經歷了風風雨雨社會動蕩軍閥醜惡家人橫死,變成了以前最瞧不起的人:一面吟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面屠城殺人無算跟精神分裂一樣,獨攬大權還講啥「假使天下無有孤」又當又立不外如是,真的天下太平人妻曹也不會放權滴。

劉備:某種程度上和曹操很相似的人:同樣胸懷大志,同樣少年中二。不同的是他戰敗逃亡顛沛流離依然選擇中二到死而不是學曹操黑化,三國巨頭裡他最像主角:正義熱血,跑路還帶老百姓。後世人褒譽他的仁德卻忽略了他的能力反倒像罵他了。

孫權:守成之主里名列前茅,能把手上那點牌打幾輪還有得賺也是本事。該做的都做了,要說黑點就是行為不檢(背刺關羽)心胸不太寬廣(比如陸遜)。但是說一千道一萬他就是穩,無論曹操還是劉備都活不過他。連曹操都感嘆我要有這麼個兒子就好了,害的曹丕心有不服總忍不住往這溜達

三人都是一時之雄,他們的貢獻歷史已經記載過了。除了口嗨我竟不知道說什麼好,當然不管說什麼都不影響我日常買菜,也不影響我認為孫十萬真不是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