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個詞為圓心的一整套相關聯概念簡直是個大雜燴

transcendental (德transzendental), transcendence, transcendent, a priori

先驗,先天,超驗,超越,超越的,超越論的,

……等等名字,英漢各自倘若能八九不離十的說清其中的差別(或類同),那應該已經是比較好的專業級別了,而倘若能給其中的每一個名詞都找好一個對應的譯名,並且在各種辨析中經得起考驗,那就至少是大師往上走了。我以前剛好看過一篇熊偉先生(海德格爾弟子)在1933年寫的文章,其中已就這一問題做過討論,而這麼多年來,類似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所以以下只是一點沒有經過仔細考察論衡的個人見解:

康德其實在純批中就很早舉過例子了(就在導言里),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把他房子的地基給挖壞了,那麼這個人其實就是a priori地知道他的房子會倒了。這意思即是說,這個人他不需要將來真正看到他的房子倒下來,就知道了這件事情(會發生),因而,這一知識是先於經驗的。

那麼,a priori就是「先驗」了?不,現在一般將a priori譯為「先天」,雖然它從某些方面來看更適合先驗這個名字。為什麼?

在房子要倒這個例子中,這個人知道房子要倒這一知識,它是在時間上先於房子既倒這一事實的,但卻是由之前的經歷產生的(如看到過其他房子倒,學習過相關知識等),因而這種「先於經驗」之意只能表示它在時間上先於經驗的參與,但卻不能表示它是完全獨立於經驗。而康德用a priori想要更多表達的是後一種意思,因此雖然a priori可以表述成先驗,但卻更多譯作先天。

那「先驗」又是怎麼回事呢?

簡化一下康德的表述,其實就是說某種東西它是先天的(a priori),但又同時必然地成為了認識事物的方式的東西,也就是那句「使經驗成為可能」。最先論述,也最好舉例的就是時間、空間(這種認識形式)了。

還是那個挖地基的人,即使他沒有挖過地基,沒有建過房子,也沒有見過房子,但在他第一次見到任何東西,甚至第一次「睜開眼」的時候,就必然可以確定他所見的是三維空間里的事物,並且是在一種持續的時間中,可能通過不同地視角變換看著它們。因此,空間和時間是他所見到萬事萬物的共同特徵,也是必然條件,這種條件和認知方式是在你「第一次睜眼」前就必然有的,並且只要你「睜開眼」,它們也必然會參與到你的一切所見之中。因而,時間、空間的形式之所以是「先驗」的,就是因為:第一,它們獨立於經驗(因而也是先天的),第二,它們必然地參與經驗的構成,它們是關鍵的認知要素。康德其實已經說了,討論先驗的東西,就是討論對象的認知方式的事情。

那麼最後題外話說說transcendental怎麼就成先驗的了,其實這涉及很多一攬子辭彙間的翻譯抉擇問題,也和它的真正內涵有關。如果你注意它的前綴trans-就能領會它有某種穿越,移動之意,然後-scend又多是表達各種升降的含義,所以很多譯名都選擇帶個「超」字。但麻煩就麻煩在還有transcendence, transcendent和transcendental之間的緊密聯繫和微妙區分,如果另兩個翻譯成有關超越的,那麼為什麼它(-tal這個)要是「先驗」的呢?目前我比較接受的說法是康德在這裡所凸顯的其實是這一詞語原意中的其中一種重要含義,而這一含義被康德哲學所極大地引申、加強了,並且在康德的著作中,這一概念確實(考慮與其他概念的聯繫和融合而言)以「先驗」之名出現更合理。

沒有做過專門研究,慚愧地就說到這裡吧……


哈哈,瘋子又來啦!

引導新人我倒是蠻會的,跟我來一起思考。

「先驗」是什麼,其實很好理解,

請運用你的想像力,想像一下:

沒有「空間」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能想像出來嗎?

你會發現你根本想像不出來,那麼此時你對空間的認識就不是通過後天的經驗得到的,而是先於經驗而成立的。

這就叫「先驗」。

同理再例:

沒有「同一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你還是想像不出來。

在你的認識中,一個東西當然就是它自己啊,「這個東西」就肯定不是「那個東西」啊。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的「理所當然」,

就叫「先驗」。

最後拓展一下:

你無法想像沒有你自己。

在你企圖對自己進行認識之前你就已經是你了,也就是說,你在擁有你對你自己的經驗之前,你就已經是你了。

這也是「先驗」的。


其實沒那麼複雜。

首先,你把世界一分為二,那麼被我們所知,只是我們自己構造的世界(如柏拉圖意義上的洞穴)。那麼不可知,就是與我認識徹底無關。

那麼在兩個世界之中,立一個界碑,上面寫上「先驗」二字,意思是,這個界碑,使得我們的認識得以成立,也使得我們永遠無法進入超驗領域。

因此,先驗之先,意味著先天,是先天於一切經驗之上,先驗之驗,意味著他又是使得經驗得以成立的。只不過,我們需要知道,康德的「經驗」不是知覺表象,其次這裡的「經驗」不是某個經驗之物,而是整體的經驗。


康德有一句著名的話: 人為自然立法。 這就是康德在認識論上做出的哥白尼式的偉大革命。

哥白尼之前的人們都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 但哥白尼無可辯駁的證明了,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

與此類似, 沒有經過康德思想洗禮的人會認為: 真理是這樣一個東西,它獨立存在於對象之中。 發現真理,就是通過觀察和試驗,把真理從對象那裡抽取出來。 即便沒有人來抽取這個真理,真理依然獨立自在的存在於對象之中。 這就是所謂, 真理是純粹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真理和觀察者無關,和人無關。

你觀察宇宙,發現了隱藏於現象下的一個真理,你會以為, 這個真理原本就在那裡, 你見,或者不見它,都不會影響它的存在。 真理, 它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悲不喜。

不對,康德說,真理有賴於觀察者的構建。 它和觀察者有關,它是由觀察者參與構建起來的。 真理不是所謂純粹客觀的, 當然,真理毫無疑問也不是純粹主觀的。 所以, 真理——康德提醒我們,是一種半主觀,半客觀的東西。

而觀察者用於構建真理的,就是先驗的認識結構,具體的說,就是時間(空間)和範疇(比如因果關係)。

康德偉大發現打破了人類的時空之絕對性的固有印象,正是康德的偉大思想啟發了愛因斯坦。 從而使得後者做出了推動科學飛躍的發現。 這就是物理學上從絕對時空觀到相對時空觀的進步。

什麼是先驗的認識結構?

你在紙上點五個點,然後問自己: 這裡有幾個點? 問答: 五個。 真是五個嗎? 你質疑道。 你拿來顯微鏡觀察這些點,只會發現散落的許多個墨點。度數越高,看到的墨點越多。 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了「五」個點啊, 你會疑惑。 是的,我們確實能「看到」五個點。 但上面的例子證明,能讓我們「看到」五個點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 這「心眼」,就是一種先驗的認識能力。 肉眼只能讓我們看到散落的無數, 先驗能力的心眼使得我們把散落的「無數」個點「看」成「一」。 「一」是什麼,「一」是一個範疇。 這個範疇把感覺雜多統攝成一個整體。我們這才能感知到紙上的「五」 個點。 在我們看到「五」個點的這一過程中, 「一」點概念在 邏輯上 先於 感覺器官經驗的感受外物。

康德正確的指出,範疇不是純粹主觀的,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證明是所有理性的存在物都能理解「一」這個概念,哪怕他們居住在地里上隔絕的兩點,從來沒有交流過, 但他們都能理解數學的道理。 這說明概念不是個體的發明,其普適性也非來自約定俗成。

其次,範疇也並非絕對客觀。 石頭不能理解「一」的概念,低等動物乃至於有一定智力的動物也不能,只有較高智力的動物和人,才能理解「一」的概念。


先驗就是把具體的世界看做唯一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具有的特性是世界上所有具體東西的共相,你思考具體東西的時候都可以按這個共相來思考。先驗從形式邏輯理解,可以叫最高的屬,往上沒有了,也叫範疇。從因果關係來說,只能由此及彼,不能由彼及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