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和第一期水木淘汰一樣。

白舉綱這首歌的整體呈現、包括颱風真的非常工業化,就像水木年華的濃濃商演風一樣,包裝過於厚重。但作為專業樂迷,你可以從音樂專業角度說人家不行,不能丟一個不夠「Underground」,不夠滾圈就一竿子打死。

三兒他爸的那本《樂評人自我修養》,建議相征也買一本。


我覺得相征說沒有核是沒問題的,只是後面的論證跑偏了。整個表演看下來就感覺是一個明星找了個樂隊來唱歌。


搖滾真是裝嗶的重災區。

聚集了音樂圈裝嗶最嚴重的一群人。

三兩才華裝不下這幫人慾與天公齊比高的筆鼻之心。

啥啥像樣的東西都寫不出來完了還誰誰都看不起。

大哥們,你們范是很濃,但寫出來的歌好聽嗎,有才華嗎,有東西嗎,跟你們看不起的流行,有區別嗎?

流行有好歌,有差歌,搖滾也有好歌,有差歌,單純說搖滾比流行高級,就跟兩個武林高手見面直接報招式決勝負一樣。

我螳螂拳。

我雲雀腿。

在下輸了,告辭。

洗澡順便聽的,專業樂迷直接給我在浴室氣到對著屏幕罵人。

大張偉一句話簡直說到核心眼眼裡了:

中國搖滾樂就是有一股迷思,老覺得地下就是了不起,地下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一堆不敢真的說出來自己願意成功的人。

我就想問這是樂隊的夏天,還是搖滾的夏天?

搖滾圈,為什麼整的跟作協一樣?還有準入門檻行業規章嗎?只有地下非好孩子小眾才叫搖滾?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是搖滾嗎???

以下是專業樂迷對白日夢樂隊不行的主要觀點:

  1. 太好孩子了,好孩子可以玩別的音樂類型

無語

搖滾圈還是吸毒坐牢打人的少了。

還是那句話,什麼叫好孩子,什麼叫搖滾,玩搖滾的應該是什麼孩子,這套隱形的規章制度寫在哪?擁有這套隱形規章制度的搖滾圈搖滾嗎?

等到搖滾圈跟監獄圈重合的時候可能才是這幫專業樂迷人心中真正的夏天。

2. 不underground

2020年了,進入21世紀二十年了,都online了還在這underground呢。中國搖滾專業樂迷真是為數不多的永遠停留在90年代的一群人。

怎麼叫underground,underground觀眾跟屏幕前的觀眾有區別嗎?怎麼給前者表演就是高級,給後者表演就成了不搖滾?

不就是網抑雲上身嗎?不就是那股喜歡的樂隊得一直小眾,不能走到大眾視野,不然就沒有那股味兒的「我愛的真與眾不同」的裝裝之心?

3. 沒有搖滾的生活狀態

搖滾創作的到底是歌還是故事,到底比的是音樂還是擱這比慘?

非得吃不上飯做不下去沒人聽才叫搖滾?

水木年華說的特別好:

當一個人擁有了一切又放下一切,從零開始,跟本來就從零開始,哪個更搖滾?

我看這群專業樂評人就是最不搖滾,沒有之一。

偏見,固步自封,自命清高,完了才華作品能力方面一敗塗地。

白舉綱歌也就一般,但跟其他真的很平庸,真的很煽情,真的很比賽,真的不好聽的歌比起來,還真誰也別瞧不起誰,誰也沒比誰高級。

我琢磨著這些專業樂評是導演組安排的吧,刻意唱反調激起觀眾憤怒製造節目效果?畢竟超級樂迷不好操縱,大眾樂迷沒有看點,給專業樂迷安排個黑臉角色還挺有戲劇衝突的。

如果是這樣我也就忍了。

如果這些是專業樂迷真實的想法我真是想給他們打造一個B神之杯。

又想到第一季女神合作舞台旅行團新褲子倒數第一倒數第三的事了。

樂評人點評旅行團跟周潔瓊的合作舞台,說你要知道自己是誰,不能為了漂亮舞台放棄了自己。

我這個暴脾氣,跟偶像出身周潔瓊合作就叫放棄了自己?這群樂評人比人家樂隊自己還了解人家是什麼樣???人家旅行團就是一幫單純大男孩,人家自己也說自己是一群快樂的人想讓觀眾看到快樂的舞台,完了到樂評人跳個快樂的舞成放棄自己了???

還有新褲子跟cindy的舞台,小鎮女孩沒有舞鞋,也沒有人在意她,但她來參加舞會,覺得自己是最好看的女孩,這種《陽光小美女》的精神內核,這種面對世俗的不承認而不為自己境遇困頓的傻子一樣的執著和洒脫,這種與cindy本人高度契合的經歷和氣質,多麼的時髦啊,多麼的好聽啊,這不是搖滾還有什麼是?

還有什麼是搖滾???

真不敢相信這群樂評人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搖滾?


1,如 @張書瑋 所言:「只要電視節目還想要去吸引普羅大眾,而普遍意義上的內容製作不能提高大眾認知的話,這些東西就不能成為任何一方的養份,表演者,點評者,觀眾皆是如此。」 這也是我一直在強調的,我始終都對所有的綜藝節目保持警惕和敵對,不僅是《樂夏》。我也說過,我一直認為《歌手》是糟糕的、媚俗的節目,但為什麼今年我每一期都在微博直播(哪怕盲聽),因為我堅信「只有差的音樂,沒有差的樂評」(by @賀愉 ),在公眾對音樂關注度空前的時候,能聊一點是一點,能輸出一點是一點。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引導五月天的粉絲去聽The Beatles。」

2,所以,《樂夏》一定程度上的魔鬼剪輯,讓 @相征 成為眾矢之的,這有戲劇化的因素。包括你看那一段,當時無論是周迅、第二現場的其他樂隊的各種reaction,整個氣氛和節奏一下子不對了。我們無從去知曉當時到底相征完整地表述了什麼,這其實也不太重要。畢竟當場20個專業樂迷,有19人對小白投了反對票,哪怕他們都帶著偏見和傲慢——為什麼會有這種偏見和傲慢?

3,因為搖滾樂是一種語言(別在這個討論語境中提「《樂隊的夏天》而不是《搖滾樂的夏天》」)。而語言就代表了欺騙。

「它宣稱,這種語言能表達任何事物:預測所有的真相、揭示所有的奧秘、擺脫所有的限制。」從最開始的時候,這確實是成立的。「作為一種表面上看來新發現的言語形式,搖滾樂宣布自己的新奇性,因為它立即成為自我指涉的,這個世界,即使在它正在建造的時候,也是獨立完整的,一座巴別塔,在哪裡,不管說什麼,無論多麼難以相信,無論多麼難以理解,不管那是否胡言亂語還是有意為之,都立即被人理解。」最初我們理解的搖滾樂確實是這樣的,沒有人告訴Chuck Berry同時彈吉他的兩根弦的聲音更猛,也沒有人告訴Ringo Starr你單獨就打一個tom鼓就ok,但是他們當時就這麼幹了,幾乎是本能的、直覺的。而他們全都對,我們全都能理解。

但到了後來,搖滾樂開始有跡可循的時候,它變成了一條條教科書般的riff,一個個好用的強力和弦,包括老道的貝斯手會告訴你進入副歌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彈這麼複雜的bass line啦,簡單一點,跟著鼓就好啦,等等。於是,搖滾樂從本能變成了一種設計。這當然並不是壞事。人家披頭四半個世紀前就知道了用加速效果把鋼琴做出巴洛克式效果,你難道覺得自己比他們更牛幣,你要重新發明一次雨傘?

於是搖滾樂成為了一道道公式。哦這種貝斯就是德味,這種人聲就是後朋。聽說emo rap現在還挺紅的,我知道,前面的電吉他要dirty一點,對,就是這樣。搖滾樂到了後面慢慢地成為了優衣庫,通過特徵化的旋律和編曲,我也能通過一件小德同款Polo,成為年薪百萬的知乎大V。

反正,搖滾樂迷大部分是很好騙的。「搖滾樂正式、權威性的歷史是真實的,但它們不是全部的真相。它根本不是真相。它是一個杜撰的故事,傳播的如此廣泛,以致人們相信它,但它不符合他們的真實感受,它甚至可能扭曲和壓抑他們的感受。」 Who Cares。搖滾樂迷的單純就是把AWSL打在彈幕上!我其實不在乎地上或者地下,你覺得黑色叛逆摩托車俱樂部的歌出現在《九歌》里就是地下,出現在《暮光之城》里就是地上?我只知道我聽他們第一張專輯《B.R.M.C.》更接近本能。大部分音樂人隨著技巧的純熟而喪失他們的本能,能留住我的音樂家,像林生祥、Bob Dylan、李歐納·科恩卻都能保持這種本能。尤其是科恩,我不知道有哪位音樂家的最後絕唱有比他更厲害的,如本傑明·巴頓奇事那樣,在生命最後的光芒中,保持那樣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傳奇如Chet Baker的《最後音樂會》,也比不過科恩。

我一直說的都是「本能」。但如果真要用扣題,要扣相征老師的那個題,非要用地下這個詞,那也可以。就說科恩一輩子都是地下吧!

好了,就醬吧。反正這事兒已經涼了,過幾天的周六夜現場又會有新的衝突,新的熱點了。大家繼續沖吧。

本案定讞。


樂評人前幾句說的很對,尤其那句沒有核,我一下子就懂他想說什麼,這首歌是玩著手機聽完的,就是好聽是好聽,但是千篇一律的,沒有想聽第二遍的感覺。

樂評人犯了一個辯論賽的錯誤,這種是常在辯論時出現被對手帶歪話題的情況結果自己犯錯誤。他還沒有說到點子上,這種歌就是工業化商業化味道太濃,流水線的產品,沒有搖滾那種很real的感覺。這個樂評人說著說著把自己帶歪了,被帶到在一個是不是地下這種很奇怪的點上辯論太多,其實一句話工業化流水線作品就表達出來了。

不過有一說一,可以看出來白舉綱已經很努力,那雙眼睛很渴望證明自己。但是也確實沒有支撐他寫出那種很燥的音樂的經歷和水平,對比下一首遺忘俱樂部的歌,感覺確實有差距。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最後回答大張偉的問題,明顯就是,我想要出名的狀態,這樣功利的狀態我覺得是不夠支撐寫出足夠好的歌的,不夠純粹的投入到創作中,只能不斷走自己的老路(商業化的創作),不破不立呀。

哦對了,補充一句,劉忻好漂亮太A了,姐姐我可以(&>﹏&


相征就是被台上帶跑偏了,應該多錄幾次奇葩說就有表達經驗了,不至於被節目組利用剪輯。

白日夢症候群的作品沒有「核」,確實認同,快進看完的。團隊態度固然端正,主唱也足夠熱愛,這都沒有爭議,只是說,一個人沒有經歷過生活上真正的大風大浪,沒有在相對純粹、世俗、原始的圈子切身感受過,這樣呈現出的音樂和舞台,即使聲音上再猛再躁,也老讓人覺得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無力。

小白19歲選秀出道,之後幾乎順風順水地被公司保護到現在,比同期出道的歌手們境遇好太多了,不過各方面應該也儘早受到了「上面」的拘束,以至於導致他的反叛心理,挺像校園那種的。有很多人在成名後物質條件逆襲,精神那塊兒就或多或少被現實抽空了點,再也找不到「落魄」時的原始慾望,小白成名更早,所以樂評人質疑他們呈現的東西,或許只是一幫「好小孩」期待、想像中的反叛舞台?「絕不退讓」在這種背景下給人感覺就挺無力的還,似乎是為了表達而表達,最後感覺樂手們都像是在給主唱伴奏,看起來還是一個solo歌手的舞台,歌詞的確有勁兒,但你看著台上的人,就是唱不到心裡的那個共鳴點,怪讓人急得。

真是的生活體驗對表達來說真的蠻重要,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提前代入為主,所以就會帶著一種「偏見」去看舞台,覺得這只是一個套在搖滾殼子下的solo流行表演,不過我對小白個人還是蠻愛的。不過節目組也是,鑽了樂評人表達方式的空子,把核心問題給失焦到了「地上與地下」這個矛盾上,搞得兩邊二元對立不太好,也沒讓觀眾明白他們討論的衝突到底是啥~


樂隊的夏天,這款又名「專業樂迷的西天」的節目,繼上周把三兒罵上熱搜之後,本周又讓專業樂迷組背上了一個關於「underground」的新鍋。

拋開節目綜藝性剪輯,這期節目中的「太好孩子了」,不夠「underground」這些評論本身都非常值得討論,也許思考的真相遠比剪輯呈現的一邊倒要複雜。

01

joyside夠地下嗎?

在點評白日夢症候群時,專業樂迷相征認為他們太「好孩子」,不是真正的「underground」,與此同時標榜了「joyside」的朋克精神。

雖然節目組剪輯了「joyside」一幅並不同意,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的樣子,但解散前曾經號稱「北京搖滾之王」的joyside的確有過非常「地下」的時代。

樂夏使用了很多joyside的紀錄片《破碎》中的鏡頭,這部拍攝於樂隊解散前夕的巡演紀錄片除了有你在樂夏中看到的那些浪漫鏡頭,還充滿了邊遠所謂的「不能說」的故事。

已經去過歐洲演出的joyside09年去巡演還是連火車軟卧都買不起;他們在香港租一夜租金 800元,需要在地上打地鋪的房子住都要再三猶豫,貝斯手劉昊甚至調侃,這條件還不如直接睡大街去。

昨天在舞台上唱歌喝酒喝到打滾,今天為了房租車票發愁砍價,明天又能對著採訪的媒體說出:「我們所做的就是加速人類的滅亡」……

而在另外兩部紀錄片《北京浪花》《頹廢的東方中》joyside的形象甚至更為誇張,邊遠甚至直接講出了我根本不想工作,工作沒有出路也沒有意義這樣的話。

他們租不起房子,四處借錢,去小賣鋪偷好一點的酒喝,喝多了就在舞台上打滾 ……他們的青春夾雜著貧窮、慾望、懶惰、酗酒、深深的絕望又絕對的清醒。

當《破碎》的片尾喝多了的虹位抱著邊遠說:我永遠屬於joyside的時候,他們的身後不是節目組剪輯出來的那種溫馨浪漫,而是一段「藏污納垢」的地下音樂旅程。

一直以來,人們都愛用「浪漫」這個詞來形容joyside,但joyside的浪漫並不是虛乎縹緲未經世事的,他們的浪漫是睡過地板、坐過綠皮火車、前一秒還在打電話說自己買不起軟卧,下一秒上台就能把自己的全部交給音樂的浪漫。

但是joyside能夠打動我是因為我知道他們的這些故事嗎?

事實上我去年冬天第一次去看他們的現場時,對joyside的過去幾乎一無所知,但他們依然是我2019年最愛的音樂現場。

在livehouse演出的joyside比樂夏的舞台要更加鬆弛,邊遠在舞台上喝著酒,時不時就掛在自己的話筒上,他脆弱的像是被自己的音樂掏空了,又像是用盡了生命的力量去唱歌。

像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乍現一般在遊走在縱情與絕望的邊緣,從生活最低處的黑暗中開出向著光明天頂的花。

真正流浪過的「浪子」,生活最終會融入他們的音樂,所以能帶你「一往無前,一去不返……縱情浪跡」。

但是不是沒有像joyside一樣經歷過這種「地下」生活的樂隊就不能玩搖滾呢?或者所謂「地下」就只能是joyside的這種生活方式嗎?

02

只是「太好孩子了」不行嗎?

回過頭來聽聽白日夢症候群的這首《蠢夢》,這首歌真的非常差勁嗎?

並沒有。

雖然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樂的夏天,但在這個搖滾樂幾乎佔有絕對優勢的舞台上,他們不僅選擇了一首搖滾風格的作品,並且編曲很有重型樂隊的味道。(因為找不到這個樂隊創作的其他作品,所以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平時也是玩這個風格的。)

主唱白舉綱也提到這首歌中唱到的:「傻的像樣,蠢的像樣」就是在唱選秀出身的自己去做樂隊也許在公司和他人的目光里是一種很傻很不現實的選擇,但他就想這樣,就要做樂隊。

這樣看來,不管是這首歌本身還是白舉綱的這句話似乎都沒有那麼的「好孩子」,但為什麼這首歌,就是這麼難以讓專業樂迷接受呢?

也許問題的癥結不在好孩子壞孩子,而在於這首歌本身的不動人。

就像白舉綱這段看起來頗為搖滾的話,其實代表的依然是一種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放棄做選秀明星藝人去搞樂隊是一件傻的、蠢的,需要先在自己內心耗費力量去衝破舒適圈的事。

一個是自己熟悉的舒適圈,一個是自己未完成的夢;一個是名利雙收的流量藝人,一個是拉開大幕無人知曉的新樂隊,按照這個邏輯,在這樣兩難的選擇中最真實的情感是這首歌開頭寫道的:「失望、彷徨」,那一句傻的像樣,蠢的像樣本應該是無數次孤注一擲選擇後的自嘲和孤獨……

但這首歌極大地弱化了這種情感表達,他把自己的失望彷徨改成了「偶爾」,抹去了自己最真實最糾結的那一面,最後將所有的情緒簡單粗暴地一股腦概括為「絕不退讓」。

這四個本該擲地有聲的字,卻因為沒有了真實的情緒基礎變得有些虛浮,再搭配上一件重型搖滾的外衣,讓這首歌聽起來成了相征口中所說的沒有「核」。

其實是不是「好孩子」,有沒有搞「underground」都不是樂隊好不好的核心,重要的是創作要活在當下,真實地書寫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血肉寫出來的音樂,心與心之間是可以感知的。

03

「好孩子」就不能玩搖滾了嗎?

樂夏第二組比賽中的兩隻樂隊:白日夢症候群和遺忘俱樂部的主唱都是選秀出身,兩隻樂隊分別獲得了專業樂迷2票和18票(專業樂迷給出的另一個低分是rustic樂隊的4分)。

也許從這個對比中可以近一步說明:舞台上的專業樂迷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對選秀出身的主唱充滿偏見。

而就像周迅問出的那一句:「太好孩子也不行?」

從好男孩貓王、甲殼蟲到壞男孩滾石,再到華麗搖滾的誇張舞台形象……搖滾樂生生不息充滿魅力的地方就在它開放包容了各種各樣的新奇人類,這當中也不排斥好孩子,選秀不該成為歌手被排斥玩樂隊的理由。

但同樣,選秀歌手玩樂隊也不應該成為一種宣傳的噱頭,是參加選秀還是去組樂隊,就像是考大學報專業一樣,都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選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把選秀歌手玩樂隊描繪成背叛了全世界一樣的孤絕,那節目組又該置那些打一開始就選擇了玩樂隊的樂手們於何地呢?所謂「underground」是要背叛全宇宙嗎?

最後說說節目中大家似乎都覺得已經過時了的「地下」,儘管很多樂隊「地下」狀態最開始都是因為窮,但在搖滾樂發展的過程中,「地下」早已經從一種原有的生活或是市場狀態演變成了一種文化。

就像美國80年代以「腦殘」、「小威脅」、「黑旗」等為代表的樂隊,深入地下不是他們的生活狀態,而是他們的一種自我選擇。「地下」意味著的是一種不以市場市場和聽眾為考量的創作方式,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願來真實表達的創作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地下」的概念永遠不過時。

相比較各位超級樂迷所質疑的:現在這個年代還能去哪裡underground,可能把「地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樂隊的氣質來討論會更加合理有意義。

然而讓人失望的是,節目剪輯的所有樂隊發言幾乎矛頭都全部直指專業樂迷,還簡單粗暴地將「地下」概括為:就是一堆不敢真的說出來自己願意成功的人。

而這種話語體系,與節目反對的所謂「選秀歌手就是不行」的偏見又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呢?

一件原本值得討論的事情最終呈現在節目中變成了一場年輕人成功反抗老頑固專業樂迷的反擊戰。

這種不容質疑討論的風氣,也許才是真正應該被打破的東西。

來源:不知名搖滾研究中心


很多人說這是白舉綱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其實我要說,這是樂評人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白舉綱那個歌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地下不地下」,也不是什麼「搖滾不搖滾」,而是根本就不「樂隊」!

對,白舉綱,你跑題了!

樂評人們有沒有偏見?當然有,那個說underground不underground的就是偏見,誰說樂隊就得underground?! 早些年人家歐美搖滾樂是顯學,很多少年成名的也不耽誤人家創作。但大家因為這個偏見就為白舉綱抱不平,那就搞笑了。樂評人說他沒有內核真的說到了點子上,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可質疑的。

很多人說的都對,咱這個節目叫「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樂隊的夏天,所以這個節目里自然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曲風,民謠行不行?當然行。流行搖滾行不行?也行。民族音樂行不行,都行,都沒毛病。但問題是你得是「樂隊」!

樂隊是什麼?是把所有樂手當人,每個樂手不管你什麼位置,你有你自己的貢獻和表達。

這一方面搖滾樂隊最典型,就拿過來舉個例子:

每一個「真正的」搖滾樂隊,都是一個由各種樂手組成的音樂「實驗室」。所謂「實驗室」,就是每個團隊成員通過自己這個樂器的創新和編排,來實現音樂風格的突破。比如痛仰的高虎確實人氣高,但吉他手宋捷,鼓手大偉都不要太拉粉,宋捷的《西湖》里的吉他編曲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痛仰牛逼併不牛逼在虎哥嗓子好有范兒,而且牛逼在整個團隊的強大,大家一起對音樂的探索。

再比如這次劉忻人家也是嗓子好的不得了的選秀歌手,但是「大偉」的鼓明顯給整個樂隊帶來了「鎮隊之寶」,同時吉他手也有自己的旋律,開頭的前奏就特別抓耳洗腦,中間段的口哨solo簡直神來之筆。加上bass的節奏solo,每個樂手都對整首作品有著貢獻和表達。這才是遺忘俱樂部秒殺所謂「白日夢症候群」的原因。

白日夢症候群整個的表演階段我只看到了白舉綱在飆唱功(之前不認識他,都不知道他是個名人),看完了表演看評論,這一夥子吉他貝斯鼓果然是這小子雇的!一個是屈尊降貴的明星,另一邊是不得志的樂隊成員,他們的不平等地位在作品中也展現的淋漓盡致,白舉綱這個表演披了個搖滾的外衣,依舊是「自帶配樂隊」的男歌星。你這不是樂隊,這是「配樂隊」,和「樂隊」的夏天有神馬關係!

話說回來,搖滾樂在組隊「實驗」這方面特彆強,但也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這都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如果主唱太強,或者形象太好,其他人就會淪為背景,要麼主唱出走單飛,要麼樂隊鬧矛盾解散。這都屬於「流行」的邏輯壓倒了樂隊的邏輯。

你要說主唱不講究吧,也不完全。大家都來看的是我,很多歌還都是我寫的,憑啥給你們分那麼多錢,不如一盤伴奏帶走天下,掙的錢全是我的,開這個頭的就是鄭鈞。

但是脫離了樂隊成員,脫離了創新土壤的主唱,也往往很容易被商業裹挾,最後歸於流俗,例子就是半壁江山汪峰同學。

這也許是樂隊這個物種悲劇的一種吧。


參演樂隊和專業樂迷來到樂夏2似乎是同一個目的:證明自己的價值!

1、參演樂隊。證明自己的音樂;證明自己的友誼;證明自己的熱愛;證明自己的時間......

2、專業樂迷。跟樂夏第一季不同的是,樂夏二的專業樂迷這次來是為了證明自己專業的。為了去證明自己的「專業」而拿出了自己壓箱底兒的音樂歷史來堆疊自己光怪陸離的「專業」見解。具體表現一:音樂沒毛病就跟你扯「搖滾內核」。比如專業樂迷「內核兄」相征。

內核兄-相征

具體表現二:音樂挑不出毛病就跟你扯雙設(某風格音樂設定和人設)一致性。比如這位雙設兄許宸。

雙設兄許宸

搖滾樂不更該勇敢的遵從內心,關照自己嗎?小白的這個內核不夠搖滾嗎?小白頂著上面的壓力來履行樂隊的夢想,難道不是內心和行為的一致嗎?以這兩位「專業樂迷」為代表的其他「專業」樂迷們,你們來樂夏2成功的證明了你們的「專業」,你們就專業在擁有2分座椅的權力上。你們令我想起了一支假狠樂隊的歌詞-The pigs in the river 。

樂夏真該把這些A貨們換下來吧。下次還是請聲音圖書館的專業樂迷吧。至少聲音圖書館的樂迷更在意的是音樂傳達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證明自己的專業。

聲音圖書館的觀看樂迷

為樂夏2的集結現場

先上結論——

剛看完節目的時候腦瓜子嗡嗡的

覺得大家說的都挺對

但是又有哪兒特別不對

後來我想明白了

大家都被馬東和他的團隊給忽悠了

·白舉綱的淘汰沒有任何可惜的

·沒有人說只有「地下」才能做音樂,但「地下」音樂的必要性完全體現在這檔節目里了

————以下是一篇冗長的論證————

不得不承認,作為當下綜藝界的種子選手,馬東、米未和《樂隊的夏天》的營銷方式越來越成熟了。《樂隊的夏天》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哪怕在第一季的時候創造了關於獨立音樂現象級的突破,但仍然有必要給大家劃一下重點:這依然是一筆生意。

事實上,所有的綜藝節目都不可能擺脫「生意」的屬性。既然是生意,它就需要流量、需要話題、需要金句、需要爭議,哪怕讓一個導師通過否定流量的玩法來製造爭議,終究不離其宗。如果上一段評述說得有些太過晦澀,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用更多的篇幅來剖析一下關於《樂隊的夏天》新一期節目中最大的爭議點:白舉綱樂隊的出局以及所謂「Underground」音樂的存在是否有意義。

從白舉綱說起的話,我們最容易看到的,是《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的思辨。回顧節目第一季,除了成功與突破之外,最大的敗筆就在於「小鮮肉」和「男團」因素的引入。如前文所訴,作為一檔綜藝、一筆生意,馬東和米未不可能對所有的資本力量說不,所以他們不可能避開第一季中一敗塗地的小鮮肉樂隊。

當然了,當時的小鮮肉樂隊除了作為反面典型讓人們意識到流量明星與搖滾明星的本質區別之外,也讓馬東和米未意識到對於所謂「流量明星」的引入不能通過這麼生硬的方式。於是到了今年,他們選擇做出改變。

應該說,這樣的改變是成功的。白舉綱的「白日夢症候群」和劉忻的「遺忘俱樂部」相比於第一季的小鮮肉樂隊,都有著更加成熟的音樂素養和粉絲群體。請注意,更加成熟的粉絲群體在這裡是更加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些更加成熟的粉絲或者是粉絲運營手段可以讓社交媒體上的一片祥和顯得更加自然,而不是看上去像是機器人堆積的數據。

肯定也會有人質疑這些良好風評和中學運動會式的加油聲音稍顯得不那麼符合這個節目的格調,但是沒有辦法,這是一檔綜藝,所以真正的問題,肯定不會在這個層面爆發出來。於是問題爆發在節目當中,就在白舉綱和他的樂隊演出之後。

其實用「白舉綱樂隊」這個並不官方的名字,來對應這個參賽團體確實要更加恰當一些。作為一支樂隊,雖然可以自嘲式的說自己是「一首歌寫了一年還沒有寫出來」,但對於觀眾來說,他們確實是一個全新的存在——來到這個節目之前,沒有什麼成熟的作品、也沒有什麼露臉的演出,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樂隊的名字只是為了象徵性地掩蓋一下「白舉綱「三個字」。那麼這個時候就會有粉絲來說:「小白自己都那麼真誠地說了自己是要擺脫偶像歌手的身份用心玩樂隊的,你為什麼還要一直強調他的偶像身份呢?這是不是刻板印象?」嚴格來說,這當然是刻板印象,但是白舉綱也在通過自己的表現來加深這種刻板印象。

既然《樂隊的夏天》是一檔音樂類的綜藝,那麼關於所有問題的討論,我們都還是要回歸音樂。白舉綱和他的白日夢症候群在節目當中的表現並不差勁,或者說,是不錯的。樂手的表現相當出色——畢竟都是頂尖的老師——主唱白舉綱的演唱和颱風都證明他配得上快男TOP級選手的水準。但是,我們當然要說但是。捏合成一首作品來看,這首歌的表現並不太像是一首非常搖滾樂或是獨立音樂的作品。雖然在這首歌當中,他們融入了一些核的元素、融入了一些金屬的元素,但是當白舉綱岔開雙腿扭動身體告訴觀眾他很投入的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卻在一瞬間把他代換成了「當代歌王」華晨宇。

簡單點說,雖然白舉綱和他的樂隊努力地告訴人們這首歌很燥、他也有演唱後的口頭表達告訴大家他想好好玩樂隊,但是從音樂本身來看,他並沒有脫離流行音樂的表演體系。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樂隊的夏天》舞台上只允許搖滾樂隊去么?答案當然不是,最簡單的實例同樣是在這期節目里,野孩子的《黃河謠》告訴了所有人,有生命的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而「有生命」這三個字,恰恰也是區分工業化流行音樂跟注重原創性的獨立音樂之間的最有力的界限。

所以說,白舉綱的出局並不冤枉——感人的故事可以讓他擁有更多的表達與露臉的時間,但當我們把問題回歸音樂,卻覺得讓這支樂隊替換哪一支晉級樂隊都有很大差距。

哪怕是同樣被淘汰的不速之客、達聞西和法茲都有著更好的音樂完成度和更加專業的獨立音樂表演。可白舉綱的歌迷們依然很憤怒。更多的網友甚至是現場的樂手也有一些憤怒——因為有些樂評人的話,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而相比於第一期對於水木年華歌曲「油膩」的抨擊,這次的矛盾點顯然更加混亂。

我相信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節目當中討論的「問題」和「矛盾」,都會被樂評人帶來的「氣憤」所沖淡。看完節目、關上電腦,卻突然想不起來,剛才是為什麼生氣來著?說白舉綱不夠地下是嗎?這裡我們必須要承認馬東的厲害之處。能夠把《奇葩說》做那麼多年,馬東這個「市儈的商人」,他太擅長偷換辯題和偷換概念了!

樂評人說白舉綱缺少「音樂內核」,不夠「地下」,並不是帶有刻板印象的評判,通過音樂,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這個問題。而之後人們在意的問題都是「不地下就不能做音樂了么」?

答案當然不是,華晨宇也在做音樂,鳳凰傳奇也在做音樂,他們都不需要那麼「地下」。白舉綱口述表達的是,自己想要玩兒的是樂隊、同時他通過音樂風格表達的是,他想要玩兒的也是更加純粹的、帶些核帶些金屬風格的樂隊、那麼不讓自己變得「下沉」一點,顯然不是太聰明的做法。

節目組通過剪輯的手法,讓第二現場樂手的話作為反駁樂評人的點,就是在說:「你看,專業的樂手是不同意這樣的說法的!」但是重塑從2004年開始演出,16年的時間裡,他們恰恰是經歷過無數次「地下」Livehouse歷練的成功者。再往前回溯,上一季節目中大火的痛仰、新褲子、刺蝟、Click#15、盤尼西林,哪一個不是從「地下」走出來的呢?

《樂隊的夏天》節目後期希望通過樂手的話來打造這樣的矛盾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站住腳。搖滾樂這種音樂形式、往寬了說獨立音樂這種音樂載體,都是起源於地下發展於地下的。

中國的搖滾樂文化本就落後歐美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卻固執地要跳躍過這種文化誕生的起源,說「我們可以通過任何方式創造出優秀的搖滾樂」,這話聽起來怎麼就這麼可笑?

比較諷刺的是,《樂隊的夏天》主創團隊一直以來都是所謂「地下文化」的倡導者。從第一季到現在反覆出現的那些地名:D22、樹村、無名高地......都是中國搖滾樂「地下文化」的搖籃,同時也是中國搖滾樂不可忽視的里程碑式的歷史。

《樂隊的夏天》如果說真的覺得已經利用完了所謂「地下文化」的懷舊情懷,想要標新立異地樹立文化標杆,同時還力捧朋克之王Joyside,顯然是對公眾的忘性有了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

我們再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同樣是在這期節目當中,兩隻非常優秀的年輕樂隊遭到了淘汰:法茲、達聞西(包括下期將會出場的白皮書)應該都算是近年來年輕樂隊當中相當出色的存在了。而通過法茲和達聞西的表現我們可能會隱約發現一個略顯奇怪的點,那就是年輕樂隊的創作風格存在一定程度的趨同化。

作為新生代實驗樂隊的Mandarin,顯然並不需要「地下」

三大件樂器打造框架+合成器豐富空間感+副歌部分重複的旋律和歌詞用來製造洗腦式的聽眾記憶——當科技越來越發達風格越來越多樣,新興一代的樂隊創造力卻並沒有相比20年前有明顯的提升。

我們可以說用是不是「地下」來區分新興樂隊的屬性這樣的標準是不對的,但是與之相對的,我們也必須為這樣的包容承擔後果,那就是本就並不發達的搖滾文化會因為這樣的包容而雪上加霜。

「地下之王」Joyside當然可以說是不是地下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那裡,那裡是最濃厚的搖滾氛圍,School的每個夜晚都是,所以當他們走出來,他們就帶著那樣的文化屬性。而當這種屬性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也只有音樂能夠代表所有的問題,就這麼簡單。

可能會有讀者看到這裡依然很氣憤,那麼我們不妨再冷靜地思考另一個問題:大家生氣的點在於樂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審美差異」,可樂評人和普通觀眾的打分數,都是節目製作團隊給我們看的,對么?


搖滾現在是個亞文化,這是一切討論的基礎。

大眾的樂隊第一季都上完了,第二季上來這幫樂隊觀眾心裡有數。不對味的多了去,大波浪法茲又如何,重塑又如何,大家心裡門兒清。

好,但是不必鑼鼓喧天,受不了的多著呢。

白舉綱樂隊水平怎麼樣,大家看過節目心知肚明。2分難看,可也不至於說非得罵不可,Rustic4票有意見嗎?

無非是這個underground的理由不夠格,大家覺得搖滾不該由這幫自詡專業的愛好者來定義——無論守門或者掘墓。

可是搖滾到底誰說了算。你要說現在的hip pop元素,有點眼界的都不會說是一無是處的,但一樣被某些人視為流俗。就算堅守經典內核,也不免被認為是抱殘守缺。

如果非要有一個答案,那市場說了才算。

你要問我搖滾是啥,我只好呵呵

搖滾的精神內核有嗎?有,簡單點兒就是反叛的自由。

大眾嗎?不,至少此時此地不是。

反主流建構的價值體系已經不再可能。

這是時序顛倒的悲哀。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範圍內搖滾的黃金時代都過了,何況在中國它壓根兒就沒存在過。

為啥現在中國搖滾的資本化進程還這麼尷尬,進一步無人問,退一步遭人嫌。偏偏就是有這麼個丟不下,而且一丟就完的核,你得認。

現在再說說周迅姐姐的問題。

好孩子玩搖滾可以嗎,可以啊。

但是那些個在舞台上和歌手別無二致的演出,搖滾「老炮兒」們,真的看得上的嗎?

搖滾最吸引人的地方絕對絕對絕對不是編曲的精巧或者單純的好聽,雖然這二者同樣不可或缺。

至於搖滾在這個時代的主要受眾是你們眼裡的「好孩子」,這話你們相信?

我無意評價白舉綱的堅持和音樂水準,我還沒無聊到這種程度。我只是為樂評人守門人掘墓人小小的辯白幾句。

何況,以專業樂評人為代表的這幫獨立媒體,live主理,各廠牌的意見沒了,搖滾的市場也好,樂隊也好,也就死了一半了。


說實話,這樣的歌詞和野孩子、五條人站在同一個舞台上,還不被淘汰,確實是個奇蹟。

但節目組也是有責任的。一方面想要發掘一些被「主流」湮沒的獨立音樂。一方面又怕過界,不敢挖得過深,或者過濾掉一些樂隊電視台不讓播的優秀作品。或者強捧一些不那麼深刻、獨立的樂隊。

所以即便是有了痛仰、野孩子、五條人的「樂隊的夏天」,所謂大樂迷的幾人卻有歐陽娜娜、周迅、大張偉來試圖解構樂隊的專業性。

所以很多習慣了獨立音樂粗糙現場的觀眾看到的電視上的樂隊,尤其是幾組男主唱樂隊,不是放電就是耍帥、賣萌,甚至發騷。

嘿,哥們。您這姿勢,比我逼哥唱:「歐米伽,我不是在每個勃起的清晨才會想起你」,受多了。

但是兩張圖裡的樂隊,都能收穫現場的尖叫和微博里的人氣。

你們開心就好。


2票太公平了,白舉綱濃濃的台普,半紅不紅的三線藝人,大路貨的歌,還是捲鋪蓋走人吧


首先,我不信這個樂評人只說了剪輯里的那些話,怎麼一開始說核,後來就突然轉到了地下?喵喵喵?

我感覺明顯是有人帶節奏,或者剪輯搞事,故意把商業味道濃搞成更具衝突性質的地上地下。

而且白舉綱,我感覺唱的好像張傑啊……

小聲bb,我覺得老白的唱功比張傑好。

如果他今年18歲,我今年14歲,我會覺得他好帥好帥,曲子完成度好高,說I dont care的樣子好酷好酷。

可是我現在已經虛歲24了,大哥也虛歲28了,已經是要開始內斂沉澱自己的時候了,你再說I dont care,我只覺得你有點憨……

其實普羅大眾對什麼選秀出來的練習生並沒有接受度那麼低的,因為90後基本上都經過超級女聲快樂男生風靡的年代,白舉綱劉昕那個時候節目還很火的,像我又是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才開始知道搖滾、樂隊之類的,對搖滾的理解僅限林肯公園和永遠上不了熱搜的某位老師,也是這個爭論才知道搖滾也分地上地下,我還以為只有rap分地上地下的……

所以白舉綱完全是做出來的東西大家覺得沒新意,因為即使是大眾,被快男超女好聲音、蒙面歌王還有大型催淚某歌手磨耳朵磨的時間太長了,再說還有青你創3土偶姐姐們這些專門做出來的最新的商業選秀,好不容易出來樂夏,肯定是想要點不一樣的,對吧!不然我看你幹嘛,給那些年輕的弟弟妹妹打投不香嗎?

我承認我就是一個俗人,可是我手裡有票子,你想賺我的錢,要麼新奇一點,可以讓我們這些俗人裝裝B,要麼就給我看你年輕俊俏的外表,要麼就真的做出點東西打動我,只是靠這種製造衝突來博眼球(當然可能是節目組搞事),看過樂夏2,你樂隊巡演,反正我是不會去,略略略略!

我覺得,我這樣的人才是大多數吧,天天上班吭哧吭哧的搬磚,我哪有功夫跟你講什麼情懷啊,真的是。這就像之前地里幹完活的農民,想聽聽戲看看皮影消遣消遣,聽夠了文戲想讓你來點刺激的,結果你和我講你多難多不容易……你看下邊的淳樸農民會不會給你掀了戲檯子。你難你下地幹活啊。

反正我是不太明白,拿著3000的工資心疼人家明星的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這個節目叫《樂隊的夏天》,而不是《地下的春天》或者《中國好搖滾》。

如果有個孩子跟你說,我想做搖滾,我喜歡雙踩加上吉他失真的聲音,能讓我熱血沸騰,然後你跟他說---

「孩子,你住過那種一開窗戶就能跟對面樓的張寡婦握個手的城中村么?"

「那種冬天太冷只能在屋裡把屎拉在報紙上完了再扔出去的經歷你有么?」

「你對現在的美國黑人運動和世界上其他痛苦的人類有沒有什麼思考?"

「這些都沒有啊,那你可能沒有玩搖滾的內核和資格。。。。」

什麼是搖滾?有懂得朋友給我普及一下。你說他是精神內核,那我覺得放棄偶像生活一心撲到樂隊上還挺搖滾的。而且目前節目裡面很多老樂隊只能說當年搖滾,現在跟彭褲子說的一樣,一群中老年練習生(不包括五條人和野孩子)哪來的什麼精神內核?

你說搖滾是風格,同樣是1645吉他加鼓憑啥你的就是搖滾我的就沒有內核?即便我們倚老賣老一點,要求嚴格一點,以老搖滾的直覺認定這歌確實不太搖滾,那以同樣的標準joyside跟流行也沒區別,除非你從專業的角度一個音一個音給我把這事兒說明白,否則我就想說,雙標了吧朋友。

很多人說你看看安雨他們和劉忻專業樂迷不是也認可嗎?認可在哪兒?一個是樂手水平實在太高實在tm聽不懂,萬一給了低分被人笑話。另一個剛剛被周迅姐姐懟了而且這樂隊里有大偉不好太駁兄弟面子所以適當還是高點吧而且這詞我也聽不懂。

所以其實我覺得樂手素質在線,歌能被大眾接受,大概其是那麼回事。就別拿著苦搖土搖的眼光去要求這些孩子,抱著「我的搖滾根紅苗正」的樣子堵著別人可能往前的路,像極了不想剪辮子的晚清遺老。在搖滾的領域當個老學究是圖啥呢?廣場舞不好跳嗎?


像一個努力想當壞孩子的乖孩子,寫了一首名為我今天就不想寫作業的歌。


好巧不巧的,我最近剛聽了相爺 @相征 的一期節目,裡面就說了。

【愛奇藝的剪輯,大家都懂】

從樂隊的夏天第一期,青年小夥子剪輯成了一個為了鏡頭老做廣告的形象。

到這期,剪成了一個相征說完大家搖頭的形象。

你到底知不知道joyside上過大內密談啊,你知不道他們聊的多high。我看了就聯想到了剪輯師那種出賣底線的,製造流量的樣子,令人反胃。

真的,綜藝節目為了製造流量到了這種程度,emmmmm,你是真走不下去了。


這事兒其實是白舉綱想跳圈,但相征們守著滾圈大門不讓白舉綱進。頗有種你誰啊,酒沒喝過,架沒打過憑什麼和你稱兄道弟的意味。

但是發言的這位明顯邏輯性不夠強,但凡跟華東多嘮幾句,應該就說不出來「他沒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種話了。白舉綱說的清清楚楚,人是頂著上面,也做好了被樂評人懟的準備來的,這不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相征的想法和個別小眾文化粉很像,就是我這圈子有我這圈子的高貴冷艷,隨隨便便誰想進來,我告訴你,不可能。

時代發展到今天,當下這代玩音樂的年輕人和當年那批玩音樂的年輕人,成長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年很多是你要不好好學習亂搞音樂,父母可能要把你腿打斷。而如今更多的是你喜歡這個,OK我們送你去學,你開心就好。比如Mandarin那個隊,年紀輕輕技術能到那種地步,和家裡的支持培養是分不開的。所以哪裡有那麼多的憤怒和Underground?玩音樂就是因為愛音樂。

抱著自己的寶貝疙瘩不鬆手可以理解,但是在樂夏的舞台上公然護就難免有失偏頗,畢竟在大部分人心裡,這檔節目的出發點是為了樂隊能走出去,而走出去,就意味著更加包容、多元的姿態。


歌確實和別的樂隊比不夠優秀,但是他說不夠underground我都要看不下去了。

感覺所有人都被「上面」收買了,「上面」就是要讓他撞得滿頭包。


相征在他的微博上詳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可能節目存在惡意剪輯,但相征在節目里表達的觀點和他在微博詳述的觀點大致是統一的。在節目里相征就在強調《蠢夢》沒有重型的「核」,在微博上也依舊在表達「音樂風格、內容表達與樂隊氣質不符」的觀點。

只是他的觀點無法令我信服。

什麼是重型的「核」和「氣質」?相征拋出的概念非常主觀,聽眾對其也會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這無疑是會產生巨大爭議的原因。你可以說白日夢症候群沒有「核」,我也可以說他們有這「核」,畢竟這種抽象的詞誰都能賦予其含義。

那白日夢症候群和他所提到的林肯公園、化學羅曼史究竟在哪方面有距離?是作曲,作詞,編曲,還是舞台表現有問題?相征也並未從其中任何一方面做具體的闡述,那麼他的評價就令「專業樂迷」顯得不那麼專業。

或許許多人聽《蠢夢》或多或少覺得歌曲缺了點什麼,又無法用語言描述。但是作為「專業樂迷」,如果不能用較為學術客觀的語言去評價一首歌和一場表演,那和普通樂迷又有多少差別呢?

「專業樂迷」究竟專業在哪裡呢?是我聽歌多?接待的大牌樂隊多?經受搖滾樂的洗禮久?

毫無疑問,以上這幾點都不能體現專業性。只有將自己的評價體系理論化系統化,對應到作品,得出公正可信的評價,才能體現出專業樂迷的專業性。


8月25日更新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對《樂隊的夏天》第一季做了回顧,其中就提到了鹿先森被淘汰出局的時刻。

當時張亞東老師是怎麼評價鹿先森樂隊的?

他說:「你們用的和聲及彈法,都是我剛學音樂的時候用的方法。

一句話,就把《春風十里》的問題暴露出來了:和聲和演奏技巧過於簡單,沒有創新性,看不到閃光點。

大眾看得明白,在場的音樂人也都聽得懂。張亞東老師的這番話和相征老師說的「沒有核」「沒有氣質」一比較,高下立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