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樂評人又不像影評人,大眾可以看影評人的觀後感考慮自己去不去看這個電影。樂評人說的都是大家聽過的歌,聽過了自然每個人心裡都會有判斷,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也不會因為你的評論而改變什麼,這個職業不尷尬嗎


現在樂評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了,這年頭彷彿只要懂點和聲樂理曲式都能叫做樂評人,某些樂評人只不過是蹭熱度博關注的野雞,對,我說的就是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音樂評論家?

首先,具有高度的音樂修養和鑒賞能力,能理解音樂內容和形式的奧秘

其次,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能對所評論的對象加以鑒別,發現其優劣得失,並加以分析、概括,作出理論上的說明,特別是從哲學、社會學、美學角度上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審美評價。

思維嚴密,善於分析與綜合,判斷準確,有勇氣,有創見,敢於獨樹一幟,對庸俗吹捧、無理的攻擊或帶有偏見的評述敢於抵制,堅持原則,

最後,還要有高度的寫作水平,能有條理地、準確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理想的音樂評論家應集音樂家、美學家、科學家與文學家於一身。


是橋樑!

連接專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樑。

把專業的東西用大眾能聽懂的說法告知大眾,便是一位好的樂評人。

把任何東西吹得雲里霧裡的,以此來彰顯高深,便是差的樂評人。

好的樂評人評樂、論事、客觀(相對)。

壞的樂評人憤慨、對人、主觀(絕對)。

同理,對於看樂評的人也分好壞,能聽得進去批評、接受缺陷的人是好的聽眾。

聽不進去道理、辯論只爭輸贏不辯道理的人,是壞的聽眾。

好的聽眾,可交流。

壞的聽眾,笑笑就好。


樂評人從專業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話,並從盡量客觀的角度出發,告訴普通聽眾一首音樂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樂評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吃力不討好的角色,普通聽眾可以說「音樂是主觀的,我聽完喜歡不喜歡好聽不好聽有我自己的判斷」,當樂評人的觀點與普通聽眾一致時,普通聽眾會覺得這個樂評人說得不錯,僅此而已;而一旦樂評人的觀點與普通聽眾意見相左時,禮貌一點的會質疑樂評人的意義,暴躁一點的直接就罵娘了。

就像題主所說的「這個職業不尷尬嗎」,尷尬,非常尷尬,但就像知識分子始終要保持清醒,拼著被罵被網暴也要說一些很多人都不愛聽的話,這是知識分子對時代、對祖國、對人類文明的責任。

樂評人也一樣,批評了一首很紅的神曲,被999個人罵了,但有1個人因為這篇樂評開始反思,開始提高自己的審美,這就是意義;分析了一首歌好在哪,999個人不明所以隨手點個贊,但有1個人看完樂評後有所啟發,也想讓自己「知道ta好在哪」並因此去研究音樂的好與壞,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 ,這就是意義。

所以,樂評人的意義不是捧誰或黑誰,而是提升普通聽眾的審美能力、辨別能力、思考能力。

不過話說回來,當下國內好的樂評人確實不多了,專業能力、審美能力、客觀意識、文字功底都兼具的太少了。在一個文化層次足夠好的環境里,樂評人和文學評論人理應是一樣的,只不過音樂的門檻比文學低,樂評人的門檻也就相應低了。


能改變世界的職業只有復仇者聯盟。樂評人跟影評人並無區別,都可以馬後炮,也可以車前引。影評人說好,你也可以不喜歡,這東西沒有任何強制,只存在引誘,即引導更有見解的審美。


事先聲明,我所認為的樂評人和樂評,是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音樂,比如唱法,比如編曲,比如和聲走向等等,否則就都是聽後感。那些只分析歌詞的和只談感受的我也能做到,從小到大的語文閱讀理解和寫作誰不會


首先,樂評人大多數都是兼職的,或者說是熱愛才做這件事,單單靠樂評這個是賺不了多少,所以這個職業本來就很尷尬

第二,樂評人可以起到傳播和介紹的作用,還有普及音樂風格和專業術語。他們發掘和分享音樂和專輯,進行專業客觀的優缺點分析,加上自己的看法,比如說說如何改進等等。但他們願意分享的音樂總體是好的、他們喜歡的,否則不喜歡就切掉了,幹嘛要聽完然後還分析

第三,我認為樂評人應該分類。因為不管樂評人聽的歌多麼雜,只要是人就會有偏好,這個人不喜歡不代表這首歌不好。我就看過一個有搖滾偏好的人寫一期節目的聽後感,然後他就很明顯喜歡搖滾范的音樂,然後就「貶低」世界風的和hippop,但在我看來這一期的音樂是精彩的,不同音樂風格的歌都做的很好


現在很多網路上活躍的「樂評」人蔘差不齊,熱衷於評論熱門綜藝選秀的歌曲,熱衷於蹭熱度,所以才給你一種「他們說的歌我都聽過」的感覺,有的還精於挑刺,實在不懂他不喜歡還要折磨自己幹什麼

還有的人不懂裝懂,明明帶有原生態和藏腔的吟唱被說成了島腔,那麼明顯的發聲和共鳴位置都聽不出來,直接一個刻板印象,一個流行樂和音樂劇融合的歌直接說成日本風,就算是林椎名檎做了很多類似的音樂,這風格也不是日本創新和獨有的

好的樂評人可遇不可求,與其看那些聽後感,還不如用自己的耳朵鑒別


謝邀。

竟然還有看電影之前先看影評的人呀,不害怕被劇透嗎。

我還是挺喜歡看影評的,但是絕對不可能在看電影之前看影評,太影響觀影體驗了。

在我看來,影評也好,樂評也罷,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蕩起觀眾與聽眾的心理共鳴。人類是一種社會化極高的群居動物,很難獨善其身,自娛自樂,一定會在意外界的認知與看法。所以,對於影迷與樂迷這些藝術欣賞者來說,閱讀影評與樂評,最大的樂趣,就是尋找一份觀點上,或審美上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就像你喜歡吃某家餐館的飯菜一樣,忽然你在網上讀到了關於這家餐館的評論,和你一樣,肯定了這家餐館的味道,並且稀里嘩啦碎碎念一通,你就會覺得,嗯,他很有品味——嗯,我很有品味——嗯,這就非常爽。

彈幕文化能夠興起,我覺得也包括這方面的原因。雖然我從來不發彈幕,但是呢,看劇或看動漫的時候,看到一些共情處,就會忍不住打開彈幕,看一看有沒有人和我發表一樣的看法呀。當然,看電影我絕對不會開彈幕,因為,對於我來說,看電影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

那麼,影評與樂評,之於彈幕以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高級感唄,人這種動物,就是一追求著認同感,一邊追求著高級感。


作用就是當你看到不喜歡的樂評時,可以有那麼一個弱勢群體讓你罵一罵:「真是什麼人都能當樂評人。」


我認為應該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歌曲解析 架構如何 什麼拍子 什麼樂器 和聲怎麼樣 詞都有哪些背景知識 您說個一二三 好的地方給予總結 不好的地方給予建議 但是 目前來看 我國的音樂教育普及度太低 任重道遠 很多樂評人沒有客觀分析只有主觀喜好?甚至喜歡自我上升高度評論充滿傲慢與偏見 那就不是樂評人 那是樂貧人 貧嘴的貧


首先,我覺得問題中描述的這兩種情況,無法直接對比。一邊是沒看過的電影,存有新鮮感;一邊是已經聽過,或許還和其他人討過的歌,多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印象。

至於兩種意見相碰,如果互不待見,不用心去發現、欣賞,自然就會產生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的結果。

在目前的認知中我認為,樂評人影評人的作用(不考慮商業因素)都應是幫助大眾更好的理解作品,向公眾更多的展示作品的細節,創者的想法,出發點,以及幕後的故事。


評論音樂,或者宣傳歌手。


我覺得你問題描述特別好。

音樂是服務大眾的,樂評教人如何欣賞,有時會讓你反省自己的品味。

我聽歌從來不用人教,是否被感染也不取決於別人的品味。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樂評人,音樂軟體上聽到首歌,就留言唄,誇獎也行批評也行。特別是你花錢聽了首歌,覺得難聽你就罵,聽美了想誇就誇。

但職業類毒舌樂評人標榜自己是明察秋毫的真理就有待商榷了。首先音樂人做音樂肯定不是為了給某個職業評價的,多數是為了表達。如果說人家對反饋有需求,也是市場反饋,或者期待聽眾的正反饋。

如果沒人問你(沒請你指點,也沒聽眾邀請你評價)可你一定要當著眾人指出人家心血的虛弱之處,對並不專業的大眾解刨歌曲結構論證人家哪裡如何差,那就別怪喜歡這歌的人罵你了,你的作品是一段段樂評,既然覺得自己可以批評人家的作品,那自然任何人也可以批評你的作品。

也確實沒錯,誰都有表達的自由嘛,那最後發展成對罵也忍著點吧,自己先挑起來的。

ps:丁太升這類毒舌樂評人未來的出路,我替他想好了,就是炒作公司,誰誰誰想火,想給自己的歌增加曝光,就雇丁太升評價自己作品,反正他大概率沒好話……


引領聽眾審美。但我不知道dts這類樂評人存在的意義。


不是很有作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