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經濟不健康!我們的經濟資本更不健康!社會基礎穩定卻無處安放就業的壓力!


直到自己失業了,還不上信用卡了,才會明白,手有餘糧,心中不慌。

看到老師公務員疫情在家,工錢照拿,才會明白父母碎碎念念要你考老師,考公務員的心。

明白自己就是個打工人。

明白消費主義陷阱。

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才會明白。

說明什麼?說明提升認知了


歷史是一個輪迴


時代在進步,也在不斷創造,但是這個創造有個瓶頸期,在這時期就是復盤,也就是你說的逆潮流


我覺得,看待這個疫情對咱們經濟的影響還得從兩方面看,辯證法無處不在,消極的一方面就是,給社會的經濟運行帶來很大的壓力,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老百姓覺得錢不好掙了

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最起碼,他讓今年來火熱的消費主義觀有所收斂,老百姓都覺得錢不能夠隨便花了

當然,不論是使勁兒花錢,還是不敢花錢,都會對國家經濟帶來影響,老百姓一個個受消費主義影響大手大腳的,那麼國家的物價,通貨膨脹,去槓桿的任務就會收到影響

當然,如果人人都不敢花錢,資金在社會中流不動,就會導致經濟危機。

所以,怎麼看待逆潮流經濟現象,還得看國家是怎麼調控的吧。


沒關注我的邀請,沒誠意,多關注唄?

潮流理解成趨勢,趨勢理解成慣性。

所以,中國存在慣性嗎?沒有。

中國經濟有趨勢嗎?一直沒有。

所以,所有的經濟週期都屬於西方經濟學,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正處於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各種新經濟形態的出現是這種變局和開放的表現形勢之一。至於逆潮流,當今經濟週期處於低迷期,不逆週期就必然低迷,逆週期有可能抬高~所以總體上是支持觀望,有能力的時候就監督不好的。


謝邀。感謝這個有深度的問題。

先說觀點:是疫情導致逆潮流的經濟現象出現,還是疫情是一次體檢,讓我們發現了這些問題。

我認為是後者。

先說資本市場。

中國的表現相比較於美國而言震蕩明顯是較輕的

底部位置是美聯儲開始量化寬鬆的位置

面對疫情的挑戰。美國的做法是選擇從最簡單的開始,就是印鈔。而我們對於防範金融風險,樓市去槓桿等前所未有的加強。

再說反壟斷的問題

反壟斷的問題確實和疫情存在更加密切的關聯性,因為在今年疫情影響了很多低收入羣體的直接收入來源。但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我認為是更有前瞻性的。也就是防患於未然。

在昨天央行通報與螞蟻金服約談的過程中,肯定了之前螞蟻金服在金融業務上的創新。因此反壟斷是典型的先手棋也是防患於未然,絕對不意味著營商環境,或者之前我們提到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會因此受到影響。


你理解錯了,前幾年纔是逆潮流,現在纔是順潮流。一味的左一味白蓮聖母,理想很豐滿,現實更骨幹,回歸現實纔是順潮流。以前拒絕數字化,現在順應潮流數字化。以前互聯網自由大於主權,現在各家都在強調數字安全。以前都強調一味無國界,現在回歸民族主義。


更說明中國的社會穩定著人嫉妒,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和熱愛這個和諧穩定的大環境。


其實我倒是覺得這些現象是一種自然回歸。

就比如消費主義吧,具體點開看,人就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或者很多加了光環的東西纔可以生活得好。一個女孩子,適合自己的口紅色號就那麼多,一年可以消耗的量也就那麼大。一時新鮮,或剛剛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想寵愛自己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已經買了很多了,恐怕也很難一直一直按照這個速度購買吧。

這種情況下商家要是想維持這個銷售量,從宏觀上形成這個「潮流的經濟現象」那就得下很大功夫了,比如直播帶貨(打折?名人效應),明星同款(形象自我投射),又或者不斷推出新的營銷概念(奶油色,楓葉色,斬男色)。

不過再怎麼加大馬力,如果大的經濟狀況不好,大家都捨不得花錢的話,這些努力也很難有效果。

而且其實越是猛烈的經濟潮流越是容易淡去得很明顯,可以參考日本近代的經濟史,也可以瞭解一下當地各種中古店和現在的重視小確幸的社會變化和思潮。


「逆潮流」也是一種潮流,在大的格局大的形態出現時不能突破就必然回歸。然而既然是潮流,隨波逐流者、渾水摸魚者,乃至興風作浪者,就會與之俱來……或許在潮流(無所謂順逆)中不丟失自己的思考的人會更加超脫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