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


谢邀intp

死亡是我唯一的一次,成为一朵花的机会。

认为死亡是回收再造。类似于计算机,你是里面的一个文件,删除之后并没有删除,而是哪里需要再把东西拆解用于组合成新东西。

也就是死亡之后,我所留下来的部分数据,和物质,都会用于再造。数据会再分析融于历史。身体中的元素会回收构成花草树木,或者构成另一个人生命中所吃的植物的养分,构成另一个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人是有轮回的,只不过不是整个轮回,而是粉碎性轮回。

我的生命会在世界中继续构成其他的生命,物质,但那已不是我本身。

而我本身却浪漫的飘洒在整个世界。陪这个世界继续活下去。


Intp

我的肉体就像是忒修斯之船,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当死亡到来的时候,肉体已是再不能航行的时候,我的灵魂脱离了肉体,摆脱了生而为人的本性,我将再没有感情和欲望,我的理性和宇宙规则相融。我将承认万物必将消亡的真理,直到我灵魂的能量耗尽,回归宇宙的本源。而在过往的时空中,我所经历的种种,将成为永恒的存在。


infj.

死亡是柔软的诗意的一部分,我们看到风是细的,草是蓝的,却看到死亡时忘记了苹果的味道,我们看到苹果是香甜的,却忘记了苹果之后便是绿色的麦芽田地,麦芽田地下藏著所有的与茫茫不符的放松的清香,告诉因果的气息是内核深沉而曲向悠扬的,而我们终将为了隐忍仰头看著模糊重叠的光点,在未知个银河年般漫长而又另一空间片刻的时间里,庄重又终于轻松地看待泪水以及他身上闪光的河水,一起走向环环相扣的恒定,情绪深存而终将缓缓延长。

看到了就贴了之前答的,想一起讨论一下~ 想到死亡,会觉得用更温暖的方式理解这样的离别是对故者和自己的一种温柔~ 重要的人,我们总是希望漫途不散,但是到了物理空间的流离和陪伴,我们看到了比重山汪洋落花绿草更广大的永恒。

我们就这样,就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的花瓣水池里一起沉下去,浮浮沉沉然后进入宇宙星辰,成为好美的细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684255/answer/1240055944


INTP

生死不是对立的。作为自然界循环的其中一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每天,在我们的体内都在发生著物质交换,每天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一部分的自己新生。成长不是死亡的过程吗?那个少年的我们死去。衰老不是充满生机的状态吗,我们体内的物质循环减慢,我们对世界的感受,看世界的眼光都是从未经历过的一次革新。

我们肉体归于尘土的时候,我们开始分解成为万物的养分,如同朽木孕育新发的树枝,腐殖物孕育菌类,构成我们肉体的种种分子,不再被一个稳定但不活泼的系统约束,开始解放、活跃、构成新的东西。个体的死放在整个宇宙的尺度,反而是一个生的起点。

所谓「自我」,不过是无数种互相联结又各自独立的精神状态的整合,它基于这个世界已有的信息,通过信息筛选、存储和交换来自我构建。它可能是独特的,但我并未对它抱有多大的执念,因为自我的诞生虽偶然但有迹可循。肉体泯灭之后精神是否留存?我不太在乎。

我有时候会期待死亡的到来,不是消极的自杀倾向,而好奇那种未知的状态。中学读梁遇春《人死观》,觉得很有意思。人死观又何尝不是人生观呢?

一个把生死对立,并且只向往生的世界,非常无趣。

没有死亡的生,不是完整的生。


infp

每天都在品味死亡艺术 看死亡类的大逃杀恐怖电影

把自己带入角色 感受临死的人的情绪

玩生死有关的游戏 体验在游戏里轮回的人生

坦然的接受身边人的死亡 或许死亡对他们来说是解脱 幻想著 他们在天堂上过著的另一种人生。

死亡这个命题是我我生活的一部分 它满足了我绝妙离奇的幻想欲望 如果没有死亡 艺术也会索然无味 不如顺其自然 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有限的倒计时中绽放。


infp

我并不想来到这世上。但是,很巧,父母的激情或是计划,不幸的,我来了。

死亡于我,既是回归也是解脱。


enfp,觉得死亡是一段遇见新鲜的旅程走向了终点。

临死前,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们,开一个告别party。希望葬礼上能放我最喜欢的摇滚乐。


INTP:死亡是自然现象,有利于整个种群中年轻个体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人的进化。


intp

可以看一下死后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如果有的话。

身体的数不清的原子们不断工作,又不断更新,维持著肉体的功能,热闹又忙碌,大家就像参与了一场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死后身体分解,原子们又各回各的循环领地,然后按著自己的命运参与到其他的生命活动中。

不知道原子有没有永恒的记忆。


我们都是传递信号的元件。

通电时我们自以为有了意识。

断电后我们仍然是元件。意识是那个被传递的信号。

我们看到其他断电后没了反应的元件感到忧伤。

物理的我们终将是元件。

心理的我们跟随者那个信号继续前进。


【第三次更新】

更正一下,小生从infp到intj了,21年1月6日做了辨析测试。

小透明很感激大家的认可~

小生仍然认定原答的看法。

人的一生应该成为精彩的旅途,有生有死、有始有终是既定的,而在途中探索自我、寻求成长,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则是小生选择的道路。

而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东西,记住「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就够了。

清醒地迷恋死亡。

在死亡的结局上,生物最是平等。想来是好的。

【第二次更新】

?感谢大家的认同,让我又回顾了我的首答,在和数学题「相爱相杀」之余,来更新一下。

简单的说一说我的经历、喜好和日常体验。

作为一个本来的悲观主义者,我在少年时代很多年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并不是因为青春期,而是一种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灰色,我也不喜欢和人讨论这个,这似乎就是我的本色。

即使我在自己的画里爱用饱和度高、色彩明亮的颜色,眼前依然像是黑白灰,没有什么生气,也没那么鲜活。

作为一个业余的星空爱好者,却只在科普书和图片里看清星空,因为城市的光污染太重。

后来,青春期过了,养猫了,生活依然是这样。

灰色少了几层,因为把生活当成了一场有始有终的旅程,也就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了。

人的欲望或许是无限的,而真正能让你变得鲜活的,或许只是这样一个「试一试」的想法。

人生不会一成不变,人也不会始终如一,认真体会属于自己的小变化,给自己找新鲜感,才是使得自己变得更鲜活的因素。

如果和别人相处不愉快,就想想「人生是个倒计时,人都是会死的。」

一个人本来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就是最长的,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即使与没有其他人相处好,也一样能够好好生活。

继续做题去了(*?︶?*).。.:*?

【第一次更新】

很高兴,首答收到这么多的赞同,就在这里再写下一点文字吧。

我们如何对待这一生的时间?

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非常幸运的人才能在年轻时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大部分人要花一辈子时间去寻找并且追寻感兴趣的事情。

无论何时,找到了想做的事情,从头开始做好这件事,都不算晚。

过去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而从自己或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并重新整理好心情再出发,正是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无须责怪自己或是他人。

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具体地落实到这辈子的行动中。

我们在网路上可以随时浏览很多信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学习,可以网购很多的东西,但是往往看见什么都想要,却又不是真正需要的。不停地和别人比较,一直都在比高比低,焦虑、不安、浮躁、失落,随著时间流逝,越积越多。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和以前的自己比较吧,还需要有所取舍。别人的生活和你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比以后每一天的自己年轻,这是人最大的资本。

愿我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原回答】

首答,谢邀。

INFP,Two-spirit。

对死亡有著克制的迷恋之情,并且珍惜暂时拥有的一切。

人生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一端是生,一端是死,生死相连。

认为人生是一场值得谨慎对待的旅行,并愿意在旅途中,不断学习以精进自己,拥有帮助有缘人的能力。

希望自己能够活成一束光,哪怕是萤火虫的微光,照亮自己的路也温暖别人的心灵。

把自己当成烟花和流星,燃烧完自己的价值以后,就可以扔掉了。

愿我们都能勇敢品味人间百味,无论这一口品的是苦还是甜,这是我们的生命原本的样子。

就算一生很辛苦,也是对于我们的自我来说仅有一次的体验。

等到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的时候,寻找一个漂亮的终结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亲手写上一个满意的句号。

一生既已发挥了所有价值,就可以拥有自己迷恋的死亡了。

————? ?)?*??写于2020/04/03


本人类型很迷,一直在intp与istp之间相互转换,你看看就好

很巧的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死亡与的意义,以下为我个人观点

摘自日记

「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空寂,是虚无是经历过生的希望后的枉然是回归于世间万物死亡是一具腐烂的骸骨是手中的一抔黄土是天敌腹中的腐肉是秽物 也是净土死亡是一种归宿是绝望者的救赎」

或者

无非是死亡

无非是摔得迸裂脑浆无非是肉体与精神的消亡

我的内向数值很高,八九十左右的那种,我很爱思考,甚至过度思考,可我又不明白,我有时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

就像总有一天我会死一样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状态不太对劲有点焦躁,或者说容易躁动情绪波动会比往常较大但我无法找到原因因为在我看来,我的焦躁是突然间的,没有必要的易哭 易怒 易受惊新年夜别人不过放个炮仗烟花都能将我惊得魂不守舍就是自己一个人在洗手间里,手里捧著一汪清水,准备洗脸时窗外忽然间响起放烟花的声音,就这一瞬间,我忽然转身面对著卫生间的窗户,背靠墙面手心里的清水在我惊慌的动作下洒在衣襟和瓷制的地面上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害怕我低著头盯著地面缓了缓可我分明 从不会这样为什么我会看著小说里再平常不过的桥段哭得停不下来我不明白我感到呼吸困难

我知道我最近的精神状态不好,母亲总说我病怏怏的,没什么精气神,一点也不像高中生的样子,也确实,没人像我这样怪异,我像个怪胎。

我想过死亡,我想过自杀,但同样的,我也想过自救,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是你自己,在为人生增添意义,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你自己

有人贪生怕死,他觉得死亡可怕,怎么会有傻子想著要自杀

有人渴望新生,因为病痛的折磨令他向往健康的人生

也有人选择死亡,因为他注定无法承受,也不再忍受

我说:我迟早会被自己被周围的人逼疯

我说:冷静下来,你要理智的对待自己的人生选择

我说:可我好难过

我说:我就快要裂成两半了

死亡没有意义,人生也本没有意义,人们将世界自发的贴上自己想要的标签,其实将自己的情感剖离,不过是生生死死,黄粱一梦,精神消亡,肉体也不再聚集,就像那篇高赞回答一样,死亡不过是将这具身体的自主意识消除,剩下的躯壳再被回收利用。

往复循环,我们身上都拥有祖先的血肉,也许你的身体里的一部分是一朵花的千分之一,也许你所吸收的微量元素曾是死尸里的一部分,我们生来便是万物的组合体。

人们信仰神明,他们将神明塑造得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真的有吗?

在我看来,如果神是这样被定义的话,那么万物是神,神就是万物本身,我们都是神明的一部分。

也许我说远了,不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死亡的态度,大概也就三个字

无所谓。


双手抓住窗框时,她觉得有些恍惚,却又诡异的清醒,清醒著去赴死。

如果,如果,活著是面临这样的人生,那我不如去死。在他们彻底将我逼疯前,悬崖勒马,及时止损。

我的思维有异于常人。在他们看来,我是怪异的,奇特的。

可我认为我没有错,我只是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自取灭亡。

生死,真是沉重的又轻飘飘的字眼

我不愿意被约束,所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不想说话,所以我沉默,我不想争执,所以显得我软弱,因为我懒得交际,所以我孤僻。

老师说:「你怎么这么怪异。」

可我做了什么呢?我只是微微抬起手看了看记在卡片上的课程表,她认为我在照镜子,我说我没有,她说那你在干什么?

「看课程表。」气氛开始沉默,她又开口,表情怪异又嘲讽,她说:「你怎么这么怪异?」

我怪异么?其实是没有的,我只是性格过于沉默,但我不能否认,我感到难过。

我是坚定的宿命论,我相信一切都是被规划好的。所以,也难免悲观。

存在缺陷的家庭就像一个拥有基因缺陷的婴孩,他会一直传承下去,形成一个几近无解的死循环。

死亡并不可怕,如果你想了却此生,那么就遵从内心,如果你还有求生的意志,那就不要轻易放弃。

人生啊,难得走一遭又何必为难自己,活著就要好好的,要开心,如果想要寻死,也没人会嘲笑你,就当人生是一场不能重置存档的游戏,你只是玩累了而已。

世事无常,也许哪一天我会死在自己手中,而在我血缘至亲的手上,是否也会沾染著鲜血


嗯,istp,一穷二白,所以不要紧。

比起去世更在意什么时候有钱


INTJ5w4,懒得再写,贴一下大二时的思考。


我小时候是很怕死的,一想到死后可能的虚无,甚至是虚无也没有,我就害怕。现在想来,却已经不是很理解那时的恐惧了。因为随著年岁的增长,阅读的提升,生死之思考一直是我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有了很多新的领悟。

有记忆的岁月之初,我看历史与神话、看武侠剧、看玄幻小说,总有很多人锲而不舍地追求长生,最典型的是秦始皇;我也很喜欢看这种追求,因为内心也渴望长生不老,那多么逍遥自在啊。但是渐渐地看多了,也就一定程度上厌倦了,越发清醒地认识到长生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应该现实一些,不过还是很难释怀这种想法。

随后便是对「求长生」的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此间我看到一部叫《仙逆》的小说,印象很深刻,男主并不为长生而修仙,只是为了一个「执念」。还有电视剧《神话》,主角长生不老,但是孤独地活了两千年,那真是太可怕了!也有对神仙的反思,虽然神仙可以长生不死,但是也就因此可能少了很多动力,因为没有时间的压力,干什么事都可以无限地拖下去,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呢?电影《银翼杀手》中一个生命有限的「人造人」在最后也表现了超越生死的悲壮,令我震撼。我想,「求长生」可能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本能欲望,而且经常是无意识的追求,超越生死,才可以获得精神层次的升华。

后来读了《论语》,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是很喜欢的。孔子悬置了不可思考的死亡,让人好好地活在当下。虽然他没有直接的给出死的定义,但是我却仿佛能感觉到孔子对死的敬畏,以及「不可知」的判断。我相信他应该是对生死有过很多思考的,不过思考无法得出结论,不过浪费时间,才最终得出这么一个言简意赅的建议。西方也有伊壁鸠鲁说,死与我无关。我觉得两者是接近的。(《逻辑哲学论》6.4311死不是生命的事件。人是没有体验过死的。)

可是把孔子的话,换一下,未知死,焉知生,我觉得也是可以说得通,就类似于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我也是很喜欢的。他的死,我就是理解为最初认识到的虚无,而且是无神论的,没有天堂与地狱,也没有净土与阴府。认识到这个虚无的死亡,但是也要认识到此刻的真实存在,就可以去把握每时每刻的快乐,也应该积极地去生活。不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了解不深,甚至只是望文生义,我也不能确定,姑且是如此理解。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感觉孔子与海德格尔看似矛盾却并不矛盾,而可以得出一致的实践指导:活在当下。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这是唯一的方法,无论是从正面推理,还是从反面推理,都会得到这个方法。再思考两者的相同点,我发现,他们的话可能都是「确定的」,不会在思考中延宕,而能落实到实践行动中。甚至其他宗教在这点上也是相同的,总能使人停止对生死的玄思,投入到现世的生活。比如基督教加尔文宗的预定救赎论,明明说能不能获得救赎是早已定好的,但是又说人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是选民,只是选民会表现得如何如何,便让信徒现世多行善事……想通这个之后,我觉得我活得就比较轻松了。

不过在进一步的阅读之中,我又肤浅地接触了拉康。结构主义对主体的消解真是厉害啊,三界理论的建构让我重新认识世界,随即我好像就突然领悟了禅宗「本来无一物」。因为自我认识的改变,生死观也随之改变,不过顺其自然。接著便自然地想通了「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过就是执念,当这个执念如浮士德的事业一样完成时,便可以虽死无憾。

现在基本上是放下长生的欲望了,当我的这个欲望放下之后,那种意识就好像脱离了一个囚牢,而更加自由了,似乎「不见如来,方见如来」,对生死的无常得以平常心看待,平时也不怎么会想到,只是好好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再回去读《庄子》,感觉庄子的死生观也不过如此,豁达、坦然、无惧,超然于俗世,其核心便是「一死生」,我感觉他可能是跳出了死与生二元对立的逻辑,而能以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生死。

然而只要我现在还活著,对于生死总还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我也无意想得太明白,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暴力总结:随便怎么看待死亡,不管如何解释死亡,做法就两种,要么选择自杀,要么继续活著。只要还不想自杀,那就好好活著!


蟹 ,ENTP

先是这样的

然后是这样的

最后是这样的


infp。

生与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鉴别真正重要东西的尺子。什么东西比生更重要?自己整天自由散漫的,如果下一刻死了,有什么后悔的?这些都是让我抓紧做事的动力。

他们也是个问题,尽管我不大可能去死,但有时兴致来了,也忍不住问一下自己。"你想活著还是死去呢~"

甩甩脑袋,不著急得出答案。


intp。

主动死亡 = 主动下线。原因可能有:太无趣不想玩了、已经玩够了、没力气继续玩了、因为下线最合理所以主动下线……等等

被动死亡 = 被迫下线。原因可能有:现实条件不允许导致被迫下线、误操作导致被迫下线……等等

--

然后发现别人和我答的方向都不一样。你们都在说啥?

于是重新答:

生命大概是一场只能玩一次的game。死亡就是退出game。

但这个画风好像也和大家不一样???

于是再次重新答:

死亡就是消散,这个人不再存在于「现在」和「未来」。

其他的人类也无法感知到他作为「人」的气息。

但是这个人生前的思想,是可以以信息载体形式继续流传的;这个人存在过的记忆,也是可以在其他人大脑中保存的。

或许,其他人类也可以感知到他作为「空气」「自然」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气息。但他不再是「人」了。


本咸鱼intp来答一波

(仅个人观点)

我个人很赞同阿西莫夫的《基地》里盖娅那个群体的生死观(虽然好像不是一回事)我觉得生物都是各种原子组成,一个人离开,ta的身体通过地球的各类循环其实只是分散了,其实一直都在这个世界。而ta的精神层面,改变世界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是世界本身,可能有些人的影响会大一些,但是历史不是研究一个人的,人的死亡是世界获得新生的途径,而人的精神可能有传承,有共鸣,也有可能消亡,但是有消亡就有新生。

我觉得死亡的很多意义是被赋予的,不过有时候会方向不太对,反而把赋予者自身束缚了起来。死亡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目前是这样),不是什么特殊人物的话过了个两三代可能就没人记得了,这和吃饭睡觉打游戏没有什么差别。


五号混七号,intj为主,intp,fp为辅。

完美的死亡是我对世间最后的求爱。

不太能接受自然死,病死,我想自杀,在我完成一切追逐以后,自杀。


ESFJ(文章部分综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正是因为我们的死亡,所以我们的生命便有了意义。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亦即此在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这种确知本身却又是不确定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作为此在的终结,死亡存在于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海德格尔

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一直在向死的方向活著。我们作为存在者的一生贯穿著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海德格尔说的「亡故」,就是生理死亡)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海德格尔

生命本来毫无意义,因为死亡所以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想要去寻找真实,去寻找意义感。

也正是因为死亡,所以我们从根本上,就是孤独的。

虽然可以为别人赴死,可是这种『为他人死一点也不表示另一个人的死亡可以被带走。没有人可以消除另一个人的死亡。——海德格尔

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死亡」会让人彻底了解没有人可以与别人一起死亡,也没有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死亡。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涌上心头。

虽然我们可能有很多朋友,虽然有人可能与我们死因相同,甚至死期相同(好比古埃及杀死仆人为法老殉葬的做法,或者约定一起自杀),但是从最根本的层面,死亡仍然是我们人类最孤独的体验

可以说想要不孤独就是想要和别人找「共同点」,想要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一个和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自己立于世间便不再只是自己一人,而是有了「同伴」,但正是因为死亡的不可替代性,一个本真的「同伴」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人的死亡可以「替代」另一个人的死亡。而这样,死亡就成了我们无法真正「相同」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同有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死亡

因为死亡,我们必然焦虑

死亡焦虑有多个在思想史上类似的词语,比如「死亡恐惧」「必死的恐怖」「界限恐惧」。哲学家谈到对「生命的脆弱」(雅思贝尔斯)、「空无」(克尔凯郭尔)、「不可能再有进一步的可能性」(海德格尔)的体会或是「本体焦虑」(蒂利希)。我们用各种非常不同的方式经验来表达死亡恐惧。

克尔凯郭尔首先厘清了恐惧和焦虑(忧虑)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恐惧是害怕某种事物,而嘉旅则是害怕没有事物—他幽默地注释说,「没有事物并不是指事不关已。」人对于丧失自己或成为无物(如死亡)而感到忧虑(或焦虑),这种焦虑是无法定位的。

正如罗洛·梅所说的,「它会同时从所有方向攻击我们」。如果一种害怕使人既无法理解也无法定位,也因此无法去面对,那么它就变得更为可怕,引发无助的感觉,进一步加重焦虑

弗洛伊德觉得焦虑是对无助的一种反应,他写道,焦虑「是一种信号,表明有危险存在」,而个体「预期会处于一种无助的情境」

死亡就是这样一种无法定位的焦虑,我们无时无刻接受著死亡的侵袭,而死亡恐惧的表象就是「消亡」,如「我们无法再有任何经历了」或者「我所有的计划和可能性的构想都结束了」,也正是因为无所不在死亡在场,我们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人之将死」的焦虑


另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回答:

什么是INTJ的孤独??

www.zhihu.com图标

一些回答和文章的体系汇总:

林川登罗:荣格与MBTI:回答与文章汇总?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一个闲聊(沉沦hh)的群:

https://jq.qq.com/?_wv=1027k=xYz5rHXG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