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


謝邀intp

死亡是我唯一的一次,成為一朵花的機會。

認為死亡是回收再造。類似於計算機,你是裡面的一個文件,刪除之後並沒有刪除,而是哪裡需要再把東西拆解用於組合成新東西。

也就是死亡之後,我所留下來的部分數據,和物質,都會用於再造。數據會再分析融於歷史。身體中的元素會回收構成花草樹木,或者構成另一個人生命中所喫的植物的養分,構成另一個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人是有輪迴的,只不過不是整個輪迴,而是粉碎性輪迴。

我的生命會在世界中繼續構成其他的生命,物質,但那已不是我本身。

而我本身卻浪漫的飄灑在整個世界。陪這個世界繼續活下去。


Intp

我的肉體就像是忒修斯之船,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當死亡到來的時候,肉體已是再不能航行的時候,我的靈魂脫離了肉體,擺脫了生而為人的本性,我將再沒有感情和慾望,我的理性和宇宙規則相融。我將承認萬物必將消亡的真理,直到我靈魂的能量耗盡,回歸宇宙的本源。而在過往的時空中,我所經歷的種種,將成為永恆的存在。


infj.

死亡是柔軟的詩意的一部分,我們看到風是細的,草是藍的,卻看到死亡時忘記了蘋果的味道,我們看到蘋果是香甜的,卻忘記了蘋果之後便是綠色的麥芽田地,麥芽田地下藏著所有的與茫茫不符的放鬆的清香,告訴因果的氣息是內核深沉而曲向悠揚的,而我們終將為了隱忍仰頭看著模糊重疊的光點,在未知個銀河年般漫長而又另一空間片刻的時間裡,莊重又終於輕鬆地看待淚水以及他身上閃光的河水,一起走向環環相扣的恆定,情緒深存而終將緩緩延長。

看到了就貼了之前答的,想一起討論一下~ 想到死亡,會覺得用更溫暖的方式理解這樣的離別是對故者和自己的一種溫柔~ 重要的人,我們總是希望漫途不散,但是到了物理空間的流離和陪伴,我們看到了比重山汪洋落花綠草更廣大的永恆。

我們就這樣,就這樣在後現代主義的花瓣水池裡一起沉下去,浮浮沉沉然後進入宇宙星辰,成為好美的細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684255/answer/1240055944


INTP

生死不是對立的。作為自然界循環的其中一環,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走向死亡,每天,在我們的體內都在發生著物質交換,每天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一部分的自己新生。成長不是死亡的過程嗎?那個少年的我們死去。衰老不是充滿生機的狀態嗎,我們體內的物質循環減慢,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看世界的眼光都是從未經歷過的一次革新。

我們肉體歸於塵土的時候,我們開始分解成為萬物的養分,如同朽木孕育新發的樹枝,腐殖物孕育菌類,構成我們肉體的種種分子,不再被一個穩定但不活潑的系統約束,開始解放、活躍、構成新的東西。個體的死放在整個宇宙的尺度,反而是一個生的起點。

所謂「自我」,不過是無數種互相聯結又各自獨立的精神狀態的整合,它基於這個世界已有的信息,通過信息篩選、存儲和交換來自我構建。它可能是獨特的,但我並未對它抱有多大的執念,因為自我的誕生雖偶然但有跡可循。肉體泯滅之後精神是否留存?我不太在乎。

我有時候會期待死亡的到來,不是消極的自殺傾向,而好奇那種未知的狀態。中學讀梁遇春《人死觀》,覺得很有意思。人死觀又何嘗不是人生觀呢?

一個把生死對立,並且只嚮往生的世界,非常無趣。

沒有死亡的生,不是完整的生。


infp

每天都在品味死亡藝術 看死亡類的大逃殺恐怖電影

把自己帶入角色 感受臨死的人的情緒

玩生死有關的遊戲 體驗在遊戲裏輪迴的人生

坦然的接受身邊人的死亡 或許死亡對他們來說是解脫 幻想著 他們在天堂上過著的另一種人生。

死亡這個命題是我我生活的一部分 它滿足了我絕妙離奇的幻想慾望 如果沒有死亡 藝術也會索然無味 不如順其自然 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在有限的倒計時中綻放。


infp

我並不想來到這世上。但是,很巧,父母的激情或是計劃,不幸的,我來了。

死亡於我,既是回歸也是解脫。


enfp,覺得死亡是一段遇見新鮮的旅程走向了終點。

臨死前,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們,開一個告別party。希望葬禮上能放我最喜歡的搖滾樂。


INTP:死亡是自然現象,有利於整個種羣中年輕個體的生存空間,有利於人的進化。


intp

可以看一下死後世界是什麼樣的了,如果有的話。

身體的數不清的原子們不斷工作,又不斷更新,維持著肉體的功能,熱鬧又忙碌,大家就像參與了一場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樣吧。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死後身體分解,原子們又各回各的循環領地,然後按著自己的命運參與到其他的生命活動中。

不知道原子有沒有永恆的記憶。


我們都是傳遞信號的元件。

通電時我們自以為有了意識。

斷電後我們仍然是元件。意識是那個被傳遞的信號。

我們看到其他斷電後沒了反應的元件感到憂傷。

物理的我們終將是元件。

心理的我們跟隨者那個信號繼續前進。


【第三次更新】

更正一下,小生從infp到intj了,21年1月6日做了辨析測試。

小透明很感激大家的認可~

小生仍然認定原答的看法。

人的一生應該成為精彩的旅途,有生有死、有始有終是既定的,而在途中探索自我、尋求成長,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體驗屬於自己的人生,則是小生選擇的道路。

而對於一些無法改變的東西,記住「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就夠了。

清醒地迷戀死亡。

在死亡的結局上,生物最是平等。想來是好的。

【第二次更新】

?感謝大家的認同,讓我又回顧了我的首答,在和數學題「相愛相殺」之餘,來更新一下。

簡單的說一說我的經歷、喜好和日常體驗。

作為一個本來的悲觀主義者,我在少年時代很多年的時間處於抑鬱狀態,並不是因為青春期,而是一種怎麼也揮之不去的灰色,我也不喜歡和人討論這個,這似乎就是我的本色。

即使我在自己的畫裏愛用飽和度高、色彩明亮的顏色,眼前依然像是黑白灰,沒有什麼生氣,也沒那麼鮮活。

作為一個業餘的星空愛好者,卻只在科普書和圖片裏看清星空,因為城市的光污染太重。

後來,青春期過了,養貓了,生活依然是這樣。

灰色少了幾層,因為把生活當成了一場有始有終的旅程,也就願意嘗試新的東西了。

人的慾望或許是無限的,而真正能讓你變得鮮活的,或許只是這樣一個「試一試」的想法。

人生不會一成不變,人也不會始終如一,認真體會屬於自己的小變化,給自己找新鮮感,纔是使得自己變得更鮮活的因素。

如果和別人相處不愉快,就想想「人生是個倒計時,人都是會死的。」

一個人本來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就是最長的,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即使與沒有其他人相處好,也一樣能夠好好生活。

繼續做題去了(*?︶?*).。.:*?

【第一次更新】

很高興,首答收到這麼多的贊同,就在這裡再寫下一點文字吧。

我們如何對待這一生的時間?

其實,只有很少一部分非常幸運的人才能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大部分人要花一輩子時間去尋找並且追尋感興趣的事情。

無論何時,找到了想做的事情,從頭開始做好這件事,都不算晚。

過去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人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而從自己或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並重新整理好心情再出發,正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無須責怪自己或是他人。

弄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並且具體地落實到這輩子的行動中。

我們在網路上可以隨時瀏覽很多信息,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學習,可以網購很多的東西,但是往往看見什麼都想要,卻又不是真正需要的。不停地和別人比較,一直都在比高比低,焦慮、不安、浮躁、失落,隨著時間流逝,越積越多。

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吧,還需要有所取捨。別人的生活和你並沒有很大的關係,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比以後每一天的自己年輕,這是人最大的資本。

願我們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原回答】

首答,謝邀。

INFP,Two-spirit。

對死亡有著剋制的迷戀之情,並且珍惜暫時擁有的一切。

人生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

一端是生,一端是死,生死相連。

認為人生是一場值得謹慎對待的旅行,並願意在旅途中,不斷學習以精進自己,擁有幫助有緣人的能力。

希望自己能夠活成一束光,哪怕是螢火蟲的微光,照亮自己的路也溫暖別人的心靈。

把自己當成煙花和流星,燃燒完自己的價值以後,就可以扔掉了。

願我們都能勇敢品味人間百味,無論這一口品的是苦還是甜,這是我們的生命原本的樣子。

就算一生很辛苦,也是對於我們的自我來說僅有一次的體驗。

等到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的時候,尋找一個漂亮的終結的方式,給自己的人生親手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一生既已發揮了所有價值,就可以擁有自己迷戀的死亡了。

————? ?)?*??寫於2020/04/03


本人類型很迷,一直在intp與istp之間相互轉換,你看看就好

很巧的是,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死亡與的意義,以下為我個人觀點

摘自日記

「死亡是什麼

死亡是空寂,是虛無是經歷過生的希望後的枉然是回歸於世間萬物死亡是一具腐爛的骸骨是手中的一抔黃土是天敵腹中的腐肉是穢物 也是凈土死亡是一種歸宿是絕望者的救贖」

或者

無非是死亡

無非是摔得迸裂腦漿無非是肉體與精神的消亡

我的內向數值很高,八九十左右的那種,我很愛思考,甚至過度思考,可我又不明白,我有時甚至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

就像總有一天我會死一樣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的狀態不太對勁有點焦躁,或者說容易躁動情緒波動會比往常較大但我無法找到原因因為在我看來,我的焦躁是突然間的,沒有必要的易哭 易怒 易受驚新年夜別人不過放個炮仗煙花都能將我驚得魂不守舍就是自己一個人在洗手間裏,手裡捧著一汪清水,準備洗臉時窗外忽然間響起放煙花的聲音,就這一瞬間,我忽然轉身面對著衛生間的窗戶,背靠牆面手心裡的清水在我驚慌的動作下灑在衣襟和瓷製的地面上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害怕我低著頭盯著地面緩了緩可我分明 從不會這樣為什麼我會看著小說裏再平常不過的橋段哭得停不下來我不明白我感到呼吸困難

我知道我最近的精神狀態不好,母親總說我病怏怏的,沒什麼精氣神,一點也不像高中生的樣子,也確實,沒人像我這樣怪異,我像個怪胎。

我想過死亡,我想過自殺,但同樣的,我也想過自救,人生本就沒有意義,是你自己,在為人生增添意義,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取決於你自己

有人貪生怕死,他覺得死亡可怕,怎麼會有傻子想著要自殺

有人渴望新生,因為病痛的折磨令他嚮往健康的人生

也有人選擇死亡,因為他註定無法承受,也不再忍受

我說:我遲早會被自己被周圍的人逼瘋

我說:冷靜下來,你要理智的對待自己的人生選擇

我說:可我好難過

我說:我就快要裂成兩半了

死亡沒有意義,人生也本沒有意義,人們將世界自發的貼上自己想要的標籤,其實將自己的情感剖離,不過是生生死死,黃粱一夢,精神消亡,肉體也不再聚集,就像那篇高贊回答一樣,死亡不過是將這具身體的自主意識消除,剩下的軀殼再被回收利用。

往複循環,我們身上都擁有祖先的血肉,也許你的身體裏的一部分是一朵花的千分之一,也許你所吸收的微量元素曾是死屍裏的一部分,我們生來便是萬物的組合體。

人們信仰神明,他們將神明塑造得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真的有嗎?

在我看來,如果神是這樣被定義的話,那麼萬物是神,神就是萬物本身,我們都是神明的一部分。

也許我說遠了,不過,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對死亡的態度,大概也就三個字

無所謂。


雙手抓住窗框時,她覺得有些恍惚,卻又詭異的清醒,清醒著去赴死。

如果,如果,活著是面臨這樣的人生,那我不如去死。在他們徹底將我逼瘋前,懸崖勒馬,及時止損。

我的思維有異於常人。在他們看來,我是怪異的,奇特的。

可我認為我沒有錯,我只是活在我自己的世界裡,自取滅亡。

生死,真是沉重的又輕飄飄的字眼

我不願意被約束,所以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不想說話,所以我沉默,我不想爭執,所以顯得我軟弱,因為我懶得交際,所以我孤僻。

老師說:「你怎麼這麼怪異。」

可我做了什麼呢?我只是微微抬起手看了看記在卡片上的課程表,她認為我在照鏡子,我說我沒有,她說那你在幹什麼?

「看課程表。」氣氛開始沉默,她又開口,表情怪異又嘲諷,她說:「你怎麼這麼怪異?」

我怪異麼?其實是沒有的,我只是性格過於沉默,但我不能否認,我感到難過。

我是堅定的宿命論,我相信一切都是被規劃好的。所以,也難免悲觀。

存在缺陷的家庭就像一個擁有基因缺陷的嬰孩,他會一直傳承下去,形成一個幾近無解的死循環。

死亡並不可怕,如果你想了卻此生,那麼就遵從內心,如果你還有求生的意志,那就不要輕易放棄。

人生啊,難得走一遭又何必為難自己,活著就要好好的,要開心,如果想要尋死,也沒人會嘲笑你,就當人生是一場不能重置存檔的遊戲,你只是玩累了而已。

世事無常,也許哪一天我會死在自己手中,而在我血緣至親的手上,是否也會沾染著鮮血


嗯,istp,一窮二白,所以不要緊。

比起去世更在意什麼時候有錢


INTJ5w4,懶得再寫,貼一下大二時的思考。


我小時候是很怕死的,一想到死後可能的虛無,甚至是虛無也沒有,我就害怕。現在想來,卻已經不是很理解那時的恐懼了。因為隨著年歲的增長,閱讀的提升,生死之思考一直是我的核心問題之一,而且有了很多新的領悟。

有記憶的歲月之初,我看歷史與神話、看武俠劇、看玄幻小說,總有很多人鍥而不捨地追求長生,最典型的是秦始皇;我也很喜歡看這種追求,因為內心也渴望長生不老,那多麼逍遙自在啊。但是漸漸地看多了,也就一定程度上厭倦了,越發清醒地認識到長生不老是絕對不可能的,應該現實一些,不過還是很難釋懷這種想法。

隨後便是對「求長生」的反思,這是為什麼呢?此間我看到一部叫《仙逆》的小說,印象很深刻,男主並不為長生而修仙,只是為了一個「執念」。還有電視劇《神話》,主角長生不老,但是孤獨地活了兩千年,那真是太可怕了!也有對神仙的反思,雖然神仙可以長生不死,但是也就因此可能少了很多動力,因為沒有時間的壓力,幹什麼事都可以無限地拖下去,人生又有什麼樂趣呢?電影《銀翼殺手》中一個生命有限的「人造人」在最後也表現了超越生死的悲壯,令我震撼。我想,「求長生」可能不過是一種低層次的本能慾望,而且經常是無意識的追求,超越生死,纔可以獲得精神層次的升華。

後來讀了《論語》,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是很喜歡的。孔子懸置了不可思考的死亡,讓人好好地活在當下。雖然他沒有直接的給出死的定義,但是我卻彷彿能感覺到孔子對死的敬畏,以及「不可知」的判斷。我相信他應該是對生死有過很多思考的,不過思考無法得出結論,不過浪費時間,才最終得出這麼一個言簡意賅的建議。西方也有伊壁鳩魯說,死與我無關。我覺得兩者是接近的。(《邏輯哲學論》6.4311死不是生命的事件。人是沒有體驗過死的。)

可是把孔子的話,換一下,未知死,焉知生,我覺得也是可以說得通,就類似於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我也是很喜歡的。他的死,我就是理解為最初認識到的虛無,而且是無神論的,沒有天堂與地獄,也沒有凈土與陰府。認識到這個虛無的死亡,但是也要認識到此刻的真實存在,就可以去把握每時每刻的快樂,也應該積極地去生活。不過對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瞭解不深,甚至只是望文生義,我也不能確定,姑且是如此理解。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感覺孔子與海德格爾看似矛盾卻並不矛盾,而可以得出一致的實踐指導:活在當下。究其原因,我感覺可能這是唯一的方法,無論是從正面推理,還是從反面推理,都會得到這個方法。再思考兩者的相同點,我發現,他們的話可能都是「確定的」,不會在思考中延宕,而能落實到實踐行動中。甚至其他宗教在這點上也是相同的,總能使人停止對生死的玄思,投入到現世的生活。比如基督教加爾文宗的預定救贖論,明明說能不能獲得救贖是早已定好的,但是又說人無法知道自己是否是選民,只是選民會表現得如何如何,便讓信徒現世多行善事……想通這個之後,我覺得我活得就比較輕鬆了。

不過在進一步的閱讀之中,我又膚淺地接觸了拉康。結構主義對主體的消解真是厲害啊,三界理論的建構讓我重新認識世界,隨即我好像就突然領悟了禪宗「本來無一物」。因為自我認識的改變,生死觀也隨之改變,不過順其自然。接著便自然地想通了「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過就是執念,當這個執念如浮士德的事業一樣完成時,便可以雖死無憾。

現在基本上是放下長生的慾望了,當我的這個慾望放下之後,那種意識就好像脫離了一個囚牢,而更加自由了,似乎「不見如來,方見如來」,對生死的無常得以平常心看待,平時也不怎麼會想到,只是好好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此時再回去讀《莊子》,感覺莊子的死生觀也不過如此,豁達、坦然、無懼,超然於俗世,其核心便是「一死生」,我感覺他可能是跳出了死與生二元對立的邏輯,而能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待生死。

然而只要我現在還活著,對於生死總還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我也無意想得太明白,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暴力總結:隨便怎麼看待死亡,不管如何解釋死亡,做法就兩種,要麼選擇自殺,要麼繼續活著。只要還不想自殺,那就好好活著!


蟹 ,ENTP

先是這樣的

然後是這樣的

最後是這樣的


infp。

生與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鑒別真正重要東西的尺子。什麼東西比生更重要?自己整天自由散漫的,如果下一刻死了,有什麼後悔的?這些都是讓我抓緊做事的動力。

他們也是個問題,儘管我不大可能去死,但有時興緻來了,也忍不住問一下自己。"你想活著還是死去呢~"

甩甩腦袋,不著急得出答案。


intp。

主動死亡 = 主動下線。原因可能有:太無趣不想玩了、已經玩夠了、沒力氣繼續玩了、因為下線最合理所以主動下線……等等

被動死亡 = 被迫下線。原因可能有:現實條件不允許導致被迫下線、誤操作導致被迫下線……等等

--

然後發現別人和我答的方向都不一樣。你們都在說啥?

於是重新答:

生命大概是一場只能玩一次的game。死亡就是退出game。

但這個畫風好像也和大家不一樣???

於是再次重新答:

死亡就是消散,這個人不再存在於「現在」和「未來」。

其他的人類也無法感知到他作為「人」的氣息。

但是這個人生前的思想,是可以以信息載體形式繼續流傳的;這個人存在過的記憶,也是可以在其他人大腦中保存的。

或許,其他人類也可以感知到他作為「空氣」「自然」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氣息。但他不再是「人」了。


本鹹魚intp來答一波

(僅個人觀點)

我個人很贊同阿西莫夫的《基地》裏蓋婭那個羣體的生死觀(雖然好像不是一回事)我覺得生物都是各種原子組成,一個人離開,ta的身體通過地球的各類循環其實只是分散了,其實一直都在這個世界。而ta的精神層面,改變世界的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是世界本身,可能有些人的影響會大一些,但是歷史不是研究一個人的,人的死亡是世界獲得新生的途徑,而人的精神可能有傳承,有共鳴,也有可能消亡,但是有消亡就有新生。

我覺得死亡的很多意義是被賦予的,不過有時候會方向不太對,反而把賦予者自身束縛了起來。死亡就是一個客觀事實,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目前是這樣),不是什麼特殊人物的話過了個兩三代可能就沒人記得了,這和喫飯睡覺打遊戲沒有什麼差別。


五號混七號,intj為主,intp,fp為輔。

完美的死亡是我對世間最後的求愛。

不太能接受自然死,病死,我想自殺,在我完成一切追逐以後,自殺。


ESFJ(文章部分綜述《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正是因為我們的死亡,所以我們的生命便有了意義。

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亦即此在無所關聯的、確知的而這種確知本身卻又是不確定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作為此在的終結,死亡存在於這一存在者向其終結的存在之中。——海德格爾

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一直在向死的方向活著。我們作為存在者的一生貫穿著走向死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先於亡故的存在形式。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自己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在場」。所以,死的過程與亡的結果相比較,這個向死的過程更本真,更真實。(海德格爾說的「亡故」,就是生理死亡)

「一朵花的美麗在於它曾經凋謝過」——海德格爾

生命本來毫無意義,因為死亡所以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想要去尋找真實,去尋找意義感。

也正是因為死亡,所以我們從根本上,就是孤獨的。

雖然可以為別人赴死,可是這種『為他人死一點也不表示另一個人的死亡可以被帶走。沒有人可以消除另一個人的死亡。——海德格爾

一旦認識到「自己的死亡」會讓人徹底瞭解沒有人可以與別人一起死亡,也沒有人可以替代另一個人死亡。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孤獨感湧上心頭。

雖然我們可能有很多朋友,雖然有人可能與我們死因相同,甚至死期相同(好比古埃及殺死僕人為法老殉葬的做法,或者約定一起自殺),但是從最根本的層面,死亡仍然是我們人類最孤獨的體驗

可以說想要不孤獨就是想要和別人找「共同點」,想要在這個世界中找到一個和自己相同的人,這樣自己立於世間便不再只是自己一人,而是有了「同伴」,但正是因為死亡的不可替代性,一個本真的「同伴」是不可能存在的,沒有人的死亡可以「替代」另一個人的死亡。而這樣,死亡就成了我們無法真正「相同」的根本原因,因為沒有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相同有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死亡

因為死亡,我們必然焦慮

死亡焦慮有多個在思想史上類似的詞語,比如「死亡恐懼」「必死的恐怖」「界限恐懼」。哲學家談到對「生命的脆弱」(雅思貝爾斯)、「空無」(克爾凱郭爾)、「不可能再有進一步的可能性」(海德格爾)的體會或是「本體焦慮」(蒂利希)。我們用各種非常不同的方式經驗來表達死亡恐懼。

克爾凱郭爾首先釐清了恐懼和焦慮(憂慮)之間的差別﹔他認為,恐懼是害怕某種事物,而嘉旅則是害怕沒有事物—他幽默地注釋說,「沒有事物並不是指事不關已。」人對於喪失自己或成為無物(如死亡)而感到憂慮(或焦慮),這種焦慮是無法定位的。

正如羅洛·梅所說的,「它會同時從所有方向攻擊我們」。如果一種害怕使人既無法理解也無法定位,也因此無法去面對,那麼它就變得更為可怕,引發無助的感覺,進一步加重焦慮

弗洛伊德覺得焦慮是對無助的一種反應,他寫道,焦慮「是一種信號,表明有危險存在」,而個體「預期會處於一種無助的情境」

死亡就是這樣一種無法定位的焦慮,我們無時無刻接受著死亡的侵襲,而死亡恐懼的表象就是「消亡」,如「我們無法再有任何經歷了」或者「我所有的計劃和可能性的構想都結束了」,也正是因為無所不在死亡在場,我們將不可避免的面對「人之將死」的焦慮


另一個關於存在主義的回答:

什麼是INTJ的孤獨??

www.zhihu.com圖標

一些回答和文章的體系匯總:

林川登羅:榮格與MBTI:回答與文章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一個閑聊(沉淪hh)的羣:

https://jq.qq.com/?_wv=1027k=xYz5rHX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