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多數六七十歲的老人,仍具有自我行動能力與意識,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很多需要全照料以及半照料,對於這樣的老年人,有些住在養老院不放心,自己在家養老又會給家裡造成不小的負擔,如果建立一所託老所,早上將老人接來,洗澡,喫飯,做一些簡單的康復訓練,提供一些娛樂活動,下午或晚上,在將老人送回各自家裡,這樣的模式是否可行?有哪些利弊呢?以及在中國現在的大環境下,可行性到底有多少呢?


正在跟一些社工機構做這個事,場地都已經找好了,商業公司那種模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就說自已所做的吧。

目前這種日間照料需要結合基層組織平臺,非商業模式就要考慮場地和資源問題,能夠提供這個並且居中協調的,通常是村委和居委,像我們這次就是社區居委會提供場地。

國內各級政府正在進行這樣的試點嘗試,區、街道、社區一級,會選擇部分村居作為試點。各地情況不一樣,具體操作也就不同,他們能夠提供場地。

場地的前身是原社區文化活動室,一般嘛都是老人家纔去,乾脆就改為老年人活動場所。平時這裡作為老人活動娛樂的場所,午飯或晚飯時間到了之後,桌子一收拾就是食堂。

社區原有的文化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都是可以進行通用的,畢竟年輕人要上班,小孩子要讀書,老人本就是主要服務對象。社區專門清理了兩件屋子,作為功能室,譬如鍛煉休息什麼的。另外,社區的會議室也可以通用,作為老年人課堂。

初步設定的服務項目主要有:娛樂、康復訓練、提供食物、文化學習,洗澡這個沒辦法。

所以題主問的這個,其實是國家的試點方向之一。

目前正在規劃整理這些場所,準備8月份啟用,自已倒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管理服務這塊。

這些場所設施建立好之後,怎麼管理,社區這塊是頭大的,沒有那麼多人手,特別是專業人手,康復訓練可以讓民政口的人兼任,但他那有空?食堂需要廚師,這就真沒辦法了。原本他們在老人自理和聘請人員之間糾結,疫情期間正好在社區做志願者,跟社工機構有一些互動,就幫忙牽了個線,暫時擺平。不過就長期而言,管理服務到底是引入商業模式,還是社會服務,可能還需要觀察。志願者也存在問題,很多志願服務是需要上門的,人手不足。最後,經費的使用、落實等等都是一個問題。

就目前國內的現狀,單獨修一個什麼「託老所」並不現實,依託基層組織和現有場地是最好的,這個事以前做過調查,很多老人都向基層組織反映,希望提供這樣的服務。

我分析了一下:商業機構提供場所並不現實,政府介入日常管理沒有那麼多人手,社工機構能提供志願服務但不夠穩定。

所以,由基層組織或單位提供場地,統籌協調,商業因素介入日常管理服務,社工機構進行志願補充,這樣估計會好一些。

國內目前還處於試點探索階段,很多東西都還需要完善。


首先我的答案是可以。

這種機構的一般服務模式是:白天由交通車接送,參加各類活動及康復運動,中午在機構喫一頓飯,晚上則各回各家。既能讓老人接受社會互動和專業照顧,又能保證和家人的情感連接。

目前中國社會體系下的養老模式,仍然是以居家照顧為主的。所以我認為這裡所說託老所,也就是「日間照顧型養老機構」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家庭負擔,相對於機構收費又較低,在理論上是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

但有一些點是需要注意的

1:人羣定位要準確

一般來說非常健康活力的老人是不需要整個白天都在託老所的,一些社區活動中心,老年大學更適合他們。而完全臥牀的全失能老人則是沒有必要來回折騰,他們更適合於護理員上門的家庭照顧或是直接入住機構,況且很多身體情況非常糟糕的老人是很難融入羣體的,我們也難以保障他的安全。

所以,適合託老所的一般是患有「阿茲海默症」或是「半失能」老人,他們無法自己在家照顧自己,但一方面又可以一定程度的參與社會互動,可以很好的適應日間機構的生活。

2: 機構服務設定要靈活

這裡指的就是各項針對親屬的便捷服務,比如接送,臨時託管,訂餐。因為選擇日間照顧機構的家庭無非就是沒時間,需要有人照顧老人,看重的就是一個方便。如果機構可以提供更人性化的關懷措施和服務,對家屬來說無疑是減輕了負擔。因此對每位長者應該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方案,不能一板一眼,在餐飲的選擇,疾病的照顧,個人情緒的照料都要有一定程度的靈活設定。


我在臺灣的一些機構工作過,其實相對於非常完善、高檔、先進的硬體設施來說,情感的支持非常重要,作為機構從業者首先應該營造出溫暖和諧的氣氛,對老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這份工作面對的是人,不是物體,服務非常非常重要。而且日間照顧機構裏的老人很多都是結伴而來的,家屬一滿意,就會推薦給自己鄰居朋友,每天約著來「上學」,形成一個固定的客戶羣體,那麼作為運營者也會獲得穩定的客源。


託老所其實本質上和託兒所有著一樣的作用

在行業內術語叫「日間照料」

我們公司從17年開始落地居家養老日間照料項目

從我實際經歷來講一下日間照料的弊端

首先第一點,日間照料要具備五室一課,這是行業標準,就是就餐室,配餐室,閱覽室,活動室,休息室,再加一個老年大學,這是行業標準(可能是天津北京,外省沒做過具體項目),只要你幹這個,就一定會有人查你這個東西,所以,這個問題應運而生的就是你的店面面積,最起碼200平米,房租成本加上運營成本,一年下來是一個不小的挑費。

然後第二點,你的經營項目,能夠盈利的日間照料項目,一定不是我們想像的喫喝玩樂,只是把老人看護好而已。你要想,如果在你這只是看護,如果費用在請保姆的一半左右,一般人是不會選擇日間照料的,因為還要接送。

第三點,人羣定位,其實最難點還是老人的身體情況,一般需要24小時看護的要麼是需要護理,行動能力基本喪失的,要麼就是有特殊病症的,比如阿爾茲海默症。

第四點,收費標準,定價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情,定低了,成本收不上來,高了又不會有人接受,這個問題我也說不太清楚,完全靠市場調研。

第五點,風險因素,我只簡單說一下,但凡老人在你機構出現磕碰嚴重一點,就關門大吉吧。

第六點,補貼問題,在冊的所有日間照料,能夠盈利的不到百分之十,其他剩餘的基本都靠政府補貼在維持運營,所以前期落地項目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搞清楚。

當然,我只說了一些弊端問題,優勢一定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如果真想做一個日間照料的話,建議參考日本的模式。

我是95後養老人,謝謝大家


謝邀

回答是:還可以。

託老所分日間和全天候的。

日間託老所就像幼兒園孩子早上送來,或者接來,下午或者傍晚接走。這樣的我覺得現在著手就不錯,完全可以落地了的項目。

日間託老所,不管是需求量,需求類別都很多。而創業者或者機構要有心,用心去設計提供哪些切合老人需求的服務的類目。

此服務業,需要耐心,愛心,還需要管理能力和堅韌不拔之志。

含夜間照護的情況相對複雜些,此處省掉99999個字……

以後日間託老所,或者白天叫託老所,會有很大的市場,行業也有能量和價值。

(也應該倡導有合適條件的創業者從業此行,)

可緩衝甚至化解很多家庭矛盾,甚至因為養老院牀位不夠的社會問題……


國內的現在各個社區已經建設了日間託老所,並且要求每個社區的牀位不少於100個,現在為止北京各個街道對於此項目建設的還是挺好的,也在日以更完善的過程中。


我不看好的。覺得不可行。

感覺這種有點像「託兒所」,為什麼「託兒所」是可行的,是因為小孩子本身就不具備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的能力,而老人卻不是這樣的,大家在經歷過大半輩子的生活浮浮沉沉的基礎上,無論是性格、習慣、還是喜好都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是短時間的活動組織,以這種形式,還是可以的,但長期以往,必然會有很多矛盾出現的。「老人不合羣」、「老人小團體」、「老人覺得不自由」等等

其實社會針對於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實行了很多舉措。如果覺得養老院不靠譜的話,可以多去了解一下養老社區。比如像是央企太平在上海周浦打造的「梧桐人家」。

梧桐人家和大多數養老社區一樣,在CCRC養老理念,環境、服務、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都下了很多功夫。位置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那塊屬於張江科技新城國際醫學園區板塊內,周邊醫療資源豐富。


目前來看,託老所的模式,還不是普遍被用戶接受,但是用戶一旦接受後,付費程度和復購率都還是比較高的,只要找到精準的用戶,還是可以做起來的。

我們目前已經開始做了,已經有了一家店,大家可以多交流


國內有個詞叫~日間照料

這種模式理論上可以做,實際操作比較難,客戶羣定位很重要,誰來完成接送,根據實際情況要先做市場調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