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瀏覽器裏關於討好中國製造的視頻,看了看評論區發現都不對中國製造看好。中國現在真的沒有中高端機牀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研發呢?(不懂就問,不喜勿噴)


國產機牀一般好點的定位精度都小於0.01mm,各軸垂直度管控也還比較好,要說差距大概是國產精度5~6謬,外國貨2~3個謬。都是用的差不多甚至一個牌子的絲槓導軌能差到哪去(不得不吐槽國內的某些軸承是真的差)

要說機牀問題比如什麼原點漂移、絲槓導軌扭曲變形的,外國貨也有。硬說國內機牀設備比不上外國產品,但也要分和誰比,拉到隔壁三哥分分鐘完爆好吧……


國內機牀,以數車和加工中心為例,低端佔領,中端與老外撕殺,漸佔優勢,高端很少,就這樣。


北京精雕啊 性價比一般

配合精雕自家的精雕軟體還不錯

但是價格不實惠 還是國產

同樣價錢買國外牌子 不懂的人一聽進口牌子 公司實力肯定不錯


我是搞精密模具開發的。廠裏三臺西門子CNC加工中心,還是三軸的,還是20年前的出廠的,還是個二手貨。銑出來的工件誤差在3絲之內,新買的國產機牀,誤差5絲以上。低端的機牀都比不過,何況中高端?


核心供應商缺失,在全球製造的背景下本土的供應鏈水平仍然決定了能否有效及時且價格合理的得到自己所需的零部件。

國內高校專職院培養不出理論實踐兼備的工程師技術工人,校企之間的合作因互有短板極大限制了應達到的效果。

實業的不景氣,國家政策以及企業用人的態度和胸襟無法吸引新鮮血液,有能力且理性的人自然會去資源分配更優的地方。


有啊,有8工位刀架機牀,還有車銑複合機牀,多不錯


那些東西誰不知道呢,噴子就是喜歡說這不行那不行來體現自己有多懂行,網友們樣樣都懂點,就是沒有一個是擅長的

要明白機牀就是工具,工具是花錢要花錢買的,從業者自然會看自己需求去購置設備,而生產商會根據市場去生產設備,從業者多採購好的設備,生產商自然會生產好的設備,國產的機牀生產思路和外國的機牀生產其實不是很一致的。

就工資來說國內外差幾倍,國外廠家更傾向於購買高效率多功能機牀來進行生產,簡單點來說就是這個零件能一臺機子幹就一臺機子幹,畢竟用工成本太高了,所以他們的損耗件都用很貴很耐用效率稍微高一點的(刀粒,磨具等),以減少用工成本

而國內偏向大批量多流程生產來壓縮成本,重點突出功能(大扭力主軸,大行程工作臺等),而對於從業者來說即使用差一點的損耗件也沒關係,畢竟換上去也花不了多少錢,要的就是效率,損耗件還能買二手,你反而讓他們搞歐美那一套他們還學不來,而且賺的錢買沒之前的多

市場決定產品,市場會進步,產品也會跟著進步,有條件的跑國企裏看看,一堆國產機牀30年以上照樣在用,這個產品是很耐用,也能生產符合要求的產品,但能代表30年前中國工業水平很先進很厲害嗎?就跟中國製造業一樣,20多年前買個二手美國制銑牀就在路邊接單,到現在路邊加工店不上個3軸數控全部都接不了單,中國製造水平歷年的進步從業內人士都知道的,慢慢看著手裡的外協圖紙要求±0.1到±0.01到±0.008甚至更高

追求更快更強不是錯,錯的是邯鄲學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纔是正確的

其實這些當過老闆都知道的,單純說賺錢能力一臺200萬的牀子不一定能超過10臺20萬得多牀子

而購買200萬牀子的廠商要麼是用來加工自己的產品(有一定的溢價)要麼就是國企,你讓創業者買,分分鐘虧得賣樓賣房,還有那維護費,一年一次,至少5000起步,週期一個星期起,要是剛好趕貨那不氣死

而10臺20萬的機子只要請多幾個老師傅和助工,3*8小時,每年凈賺的錢還是不少於20~30萬的,就算是機牀出了小問題,改改生產流程又馬上上機,壞的直接找第三方來修,再不行就請原廠的能力,對於老闆來說耐不耐用好不好用不是第一要素,,對於老闆來說第一要素是能不能賺錢,能給我帶來多少流水


發這麼多惱騷說點人話吧↓

高端機牀考驗的是整合能力,其實大家都是組裝廠,就看誰流程搞得好,工作做得足,誰系統匹配優化好,這些搞得好牀子就好,這些搞得不好牀子就差,原理和手機市場很像,不考慮其他因素,國產機牀肯定不如各種復讀機口中的牌子的,個人也不是很喜歡國產機,有時候不合理的設計時間一長就冒出來,但就是能賺錢,是我現有最好的選擇了,如果可以從來我還是會選擇國產的,只不過會換個牌子


我有時候恨國產機牀而不是恨做不了,而是恨有能力而不去做,其實國產機牀在全新同價位用料都很紮實,就是這裡馬虎一點哪裡馬虎一點,導致各種小問題出現,但是又不是不能用,有時候真希望有個"小米"機牀來改變現狀



國產機牀目前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國內機牀價格五六十萬,國外先進機牀三百多萬,國內機牀精度還可以,但是可靠性差,用不住,國外機牀用個幾年精度基本不變,國內可能就從2-3u到7-8u吧,國內機牀的很多零部件例如軸承絲槓數控系統都是進口的,樂觀點與國外15年到20年的差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