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車子和房子並不是不是結婚的與否的必要條件,沒車子真的是很不方便。

不管結婚與否,車子真的需要買,在外地的,探親回家給父母親戚買點東西,住在父母身邊的,父母身體不舒服,隨時可以開車帶父母去醫院。

偶爾自駕游,都需要一個車子。

房子呢,住自己的房子真的比租房子強一萬倍。

結婚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要車子房子?

不是!

所以,不要覺得這是女方提的要求,其實每個人都想要更高的生活質量,你自己也需要這些。


應該是輿論的引導居多,但具體情況也該具體分析吧。以我家勞工為例,做機械設計,工業企業上班。今年疫情,公司為節省成本,取消了班車。車子對於他來說就是剛需。

如果有班車呢?一是需要晚上加班,班車不會等他;二是從住處到班車乘坐的距離不近,開車能節省半個鐘頭以上的時間。我認為有個車子對他來說也是剛需。

對於我來說,上班騎電瓶車大概半個多鐘頭。車子就不是剛需了。

房子嘛,畢業租了6年,終於混上了兩人的一套小房子(47平,還未交首付)。感覺某種意義上屬於剛需。畢竟我倆的戶口都沒有在居住地,熊孩子的上學問題,就被這個小房子所綁定了。

不過反過來說,真的沒有打算去住,打算先租出去吧。至少我倆現在租住的,比購房要大。個人覺得首套房子也屬於剛需,不管是從投資還是儲蓄的角度講,畢竟房子的背後,綁定的公民權益實在是太多了。

下水管道疏通劑淘寶¥ 19.90去購買?


無他,因為大多數人買的起了。。。雖然是砸鍋賣鐵才買的起。

既不是輿論,因為光靠輿論,輿論引導你買大豪斯,大牛排,你沒錢誰也引導不動。。。輿論一定要結合大多數人的實力收入。

也不是剛需,畢竟過去三轉一響都結婚了,房子車子其實是偽剛需,只不過你身邊人都買了,自然成了面子上的「剛需」。。。

當然你不能總盯著熱門城市熱門地段的房價來考慮,一線打工三四五線買房才是大多數農民工(含部分農村鳳凰男)的歸屬。

舉幾個例子。

我大表哥87年人,靠卡車拉貨,家裡蓋3層小樓,買了輛五菱宏光。我小表弟94年人,靠他爹媽在一線打工25年,縣城買了50萬的學區房,最近在惠州又購置一套以後養老。

我前同事夫妻月入均過萬,因為父母都是種地的,沒積蓄,所以也就是回老家省會買套150萬的地鐵三房,在深圳繼續租房。


其實每個年代結婚都不容易。

70年代三轉一響

三轉一響又稱四大件。20世紀60~70年代的流行詞,指的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那時一般家庭有了這"三轉一響"就覺得是過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這些光有錢還不行,計劃經濟時代,你還要求爺爺告奶奶地借工業卷。

80年代是「萬元戶」

那時候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1萬元簡直可以數十年不愁吃穿了……問題是大家月工資才幾十塊。。。

90年代以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梯房小汽車逐步普及。

到現在已經是一動(車)不動(房)+十幾萬彩禮了。

你去問問結婚的人,誰家還沒套房,沒部車,交不起彩禮?


假如女性要求你學歷是博士,能力象馬雲,風趣象靳東,你覺得還有希望嗎?

至少車子房子個人買不起,爸爸媽媽還能幫上忙,顏值,學歷,能力家裡可幫不上你了!


因為攀比

你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很難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

當別人都在談論自己老公,自己男朋友月入,年入多少的時候,你對自家甘於平淡的那位就一點想法沒有?

當別人在說自己家房子,自己孩子,自己車子的時候,你想想自己住的地方,每天上下班擠公交地鐵的窘迫,回家要忍受鄰居的吵鬧,心裡仍然能夠波瀾不驚嗎?

尤其是女性,天性就是繁衍後代,想為後代找一個穩定的環境是天性,這就要求與之匹配的男性要能提供相應的資源,這是剛性需求;但是當基本需求滿足要求錦上添花的時候,就是虛榮心作怪了,但是誰又不喜歡從他人嘴裡聽到羨慕自己的話呢,尤其是女性,喜歡做比較,孩子時期互相比較誰梳的辮子好看,大了比較誰的衣服時髦,有了男朋友互相比較誰的男朋友節日生日送的禮物昂貴,結婚了比較誰的老公收入高,有了孩子比較誰的孩子學習好,就這麼比來比去,一生都在比較,還是太閑了的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