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还锤了MX250

事件背景:

UserBenchmark网站上出现了一份来自与惠普EliteBook 845 G7笔记本的跑分,其搭载的锐龙7 4800U成绩之高难以置信。

之前在3Dmark的结果中我们知道锐龙7 4700U是一款8C8T处理器,而锐龙7 4800U则拥有8C16T,基础频率1.8,可睿频至3.65GHz,于昨天曝光的4800H不同,4800U是一款默认散热设计功耗仅15瓦的超低电压平台。在跑分结果中,锐龙7 4800U取得了单核138分,多核1074分的恐怖成绩,作为参考,英特尔i9-9880H的平均成绩为单核为124分,多核1000分,英特尔最强的i9-9980HK单核为128分,多核为1101分。


现在泄露出来的跑分有个比较大的信息缺失——没说明功耗,而且对比的i9-9880H和i7-10710U也没有说明功耗。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对比的成绩是否做到了合理的控制变数不得而知。

在之前这个回答里,棉花已经具体分析了功耗墙设定对CPU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并不能忽略,比如同样的i7-10710U,35W的性能比15W高了将近一倍。

低压CPU真有性能天梯图上那样高性能吗??

www.zhihu.com图标

AMD也有类似的可调TDP机制,而发布前泄露的跑分基本都来自各厂商的工程机,这些工程机的功耗墙配置一般与量产机不同。而如果是上游厂商自己做的定制机,一般都会把功耗墙提的很高甚至直接移除,来达到更高性能。

【记得2015年初Intel Core M刚发布的时候Intel亮了一台工程机,R11.5跑分可以达到2.4pts,持平4代15W低压的水平,很多媒体都争相报道吹捧。然而实际上那台机器带了风扇,跑分时的功耗也在十几瓦,远大于初代Core M标称的4.5W TDP。】


有三代桌面锐龙的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在Ryzen Master或者主板BIOS的PBO里打开「节能模式」(或者叫ECO模式),来模拟移动端的4000系锐龙处理器规格,再去用主流的测试软体做一些跑分,这样跑出来的成绩我认为比目前偷跑的这么一堆信息更加靠谱。

(65W TDP的打开之后似乎是锁到45W,95W TDP的打开后似乎是锁到65W)

跑分的时候,可以通过AMD μProf软体来观察CPU的功耗

AMD μProf EULA - AMD?

developer.amd.com

棉花之前在预测8代标压、9代标压两代性能的时候就使用了类似的方法,用同代同架构处理器调整规格来模拟,预测结果都有不错的准确性:

cotton:聊聊将在3月发布的英特尔八代标压处理器?

zhuanlan.zhihu.com图标cotton:聊聊将在今年发布的英特尔9代笔记本处理器?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再说说我个人对IA两家笔记本CPU的一点看法:

AMD近两年在笔记本端的发力给笔记本市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2018年的荣耀Magicbook把达到主流性能水平的入门轻薄本价格压到了4000以下,2019年红米笔记本促销又把这个价格压进了3000大关。

而2013-2017年,3000价位能买到的电脑基本都是非常低端的机器,有个低压i3就不错了,更多的是配备低压奔腾甚至低压赛扬的割韭菜机型。

可以说,低压锐龙的出现给低端笔记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尽管一些低压i3-8145U的机器也随后杀到了近似的价位,然而双核的规格还是让低压i3在R5面前黯然失色。

可在中端以上的市场,移动锐龙的表现就惨淡了不少,R7标压打不过i5标压,几台搭载标压锐龙的游戏本(华硕飞行堡垒7、宏碁暗影骑士4、ROG冰锐)产品力不足,价格也没有优势,还有核显与英伟达独显「打架」导致独显性能发挥变差的问题。

这一次4000系的锐龙会把影响力进一步扩散到中端笔记本领域,R5 4600H和R7 4800H的核心规格都分别超过了九代标压i5和标压i7,在保证45W左右的散热下实现性能超越不是什么问题(不讨论目前利用率极低的AVX512),并且还拥有一定成本上的优势。或许几个月之后,市面上就会出现搭载六核心R5标压、1660Super(接替1660Ti)显卡、一线品牌、价格在7000以内的游戏本了。

轻薄本上六核、八核的引入也会带来一波性能提升,不过轻薄本的性能预期大家不要太高,对于大多数功耗墙设置在20W左右的轻薄本,4800U的性能表现可能并不会超过六核的Intel标压。


Zen2上笔记本,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低负载下的功耗,以及驱动的适配及更新

目前Intel的低压处理器已经可以做到待机时低于1W的CPU总功耗,而3500U等Zen+低压却还有两三瓦,并因此带来续航方面的差距。对于轻薄本,优化CPU和显卡的调度策略来降低功耗提升续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

此外,许多锐龙低压的笔记本驱动更新慢,主要表现为AMD公版驱动打不上、而厂商又各种拖延,有的机型甚至一年都没有新版驱动发布,这种现象在英特尔、英伟达上基本不会出现。希望厂商和AMD能进一步重视这个问题。

而现有的Intel处理器,14nm制程的Skylake经过三轮优化(KabyLake——CoffeeLake——CometLake),已经基本到达架构潜力的极限。

全新的Sunny Cove倒是提升了IPC,也带来了内置雷电3控制器、Gen11核显等一系列全新的特性,然而目前IceLake最高只有四核心,频率也上不去,下一代TigerLake最高依然只有四核心。如何把核心数和频率提上去让10nm制程进入高性能处理器序列,是Intel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Userbenchmark的跑分并不是很科学,并且笔记本跑分有的时候本质上是在测试散热系统水平,所以别当真,看看就好。

这次最有吸引力的并不是雷诺阿而是梵高,梵高有一定可能是一个 (Apple) 用策星而非织女星的定制版本。众所周知,R7 3700U之类的因为是织女星所以显卡部分会偷电,用策星的版本可能相对更完美一些。


4800U真正能锤爆英特尔的地方,是成本和功耗。

推土机八核别看它弱,8核面积315平方毫米(28nm),1700X和1700是213平方毫米(一个CCX占60,4C8T,2CCX加IF控制晶元),而到了3700X这一代,单CCX降低到了31平方毫米!!!成本造价一般都是研发成本加上量产,研发是一次性的,产量越多摊得越薄,而量产成本基本就看面积大小了。

台积电家的工艺,一般80-100平方毫米做出来的东西,能卖70-100美元(苹果A13、骁龙845、765、天机1000这些),两个CXX加个14nm的IF控制器,量产成本能低到吓人,也就是Intel彻底失去了打价格战的底气。也失去了核战的勇气。这次AMD拿出3950X就是警告Intel,来呀,堆核能打到你吐血,价格战能打到你崩盘。后面还有3990WX这种64C128T的怪物,都是便宜好使的东西。

而且Intel在功耗方面也彻底输了,8C16T的9900K满载和核心多一倍3950X几乎一样。

现在Intel桌面端的优势已经丢完了,笔记本端目前依仗著前几年进军Soc花钱砸出来的储备,在待机功耗方面做的更加出色(待机功耗高的话,在手机上半天都撑不住),超极本这种更加看重续航的领域还有优势,其他方面,优势已经全部丢完了,包括单核(拉高频功耗爆炸)。


其实早就说明年,不对已经是今年了,要变天啦。

之前在这个回答提到过,为什么 2019 年的移动端 CPU 还是 intel 综合看更强:

低压CPU真有性能天梯图上那样高性能吗??

www.zhihu.com图标

其实主要就是因为 AMD 无论 U 结尾还是 H 结尾都是 4 核心 8 线程,大家跑分都看多核成绩,那肯定没办法跟 6 核的 intel 比嘛,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推荐买 i7-10710U 这个 6 核心 U 结尾处理器的原因。

结果今年再看看 AMD 的移动端,不就是核心嘛,管够:

UserBenchmark 的测试结果里已经能找到 4800U, 能看出这是一个 8 核心 16 线程的处理器,所以今年搭载 AMD 处理器的轻薄本产品,也要进入一个性能不看 CPU 型号,而是看散热的情况。

目前唯一不清楚就是现在泄露的跑分实在什么散热水平下跑出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散热足够强,实际性能的发挥肯定不会差,轻薄本上 intel 只有 i7-10710U 稳一点,其他诸如 i5-10210U 之类的就洗洗睡吧。

15W SUK

45W SKU

而高性能本,比如游戏本或者创意工作类的产品,AMD 也是一样,目前的标压锐龙本质上跟低压没区别,R5 3500U 只要散热够,和 3750H 是几乎一样的。

所以现在用 AMD 的游戏本只能做到打平 i5, 对于 i7 还是没有威胁,而下一代锐龙给 45W 的处理器也加上了核心数量,那么 i7-9750H 也就需要掂量一下了,不过十代酷睿的 H 处理器也会增加核心,到时候比的就是价格了。


总的来说,2020 的笔记本市场将会有非常多搭载的 AMD 处理器的产品,OEM 们都不是傻子,消费者也不是傻子,AMD 的改变大家都会看到。

明年会有很多 AMD + Nvidia S 系列显卡的高性能本,这已经是定局。

甚至今年很多轻薄旗舰都会有 AMD 版本,这之前可是 intel 的基本盘,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intel 这日子是不好过了。


愣著干嘛,别喊 Yes, 快去买 AMD 股票,别说我没提醒过。


目前还没真实发布,盲目乱吹不可取,但是intel应该很清楚自己会不会被锤爆,毕竟这都快成为intel的传统艺能了

借用一位原新闻下面老哥的评论

原文链接https://m.ithome.com/html/467088.ht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