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最大化為啥就沒了情,家庭生育決策裏的效用函數裏就有親情,慈善捐款模型裏效用函數就包含對他人的同情心,本質上效用是個主觀概念而不是客觀概念啊。


會達到帕累託最優? ?


不必擔心,這樣的假設帶著「理性」的帽子卻一點也不理性。

你理解的大概是理性人只會關注可量化的約束以及可排序比較效用的消費束。

然而客觀上,你不能說感情是非理性的產物,每個人的效用函數終究不會獨立於個人情感。粉絲經濟也好,品牌營銷也罷,都和個人崇拜、虛榮的情感心理脫不了幹係,你也不能否定這種看似非理性的情感給消費者帶來了效用。

假若你非要說這世界上所有的感情不會帶來效用,那最終也只會使得那些能夠提供情感價值產品的市場更加趨向於帕累託均衡。除此之外並不會有什麼不同,畢竟許多人的決策即使是完全理性的假設也無法簡化和忽略。

例如欺騙,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欺騙大概率有利可圖;例如壟斷等等…


假設有一天AI發達到能夠完成指定任務,那麼那羣計算機就可以過上你說的那種純理性,為了自己的目的效用最大化的幸福生活了。

你願意像一臺機器一樣活著嗎?

從理性角度出發,世間真情也是每個理性人活著的一個剛需,甚至我會說是最重要的剛需之一。試想一下,你的父母養大你只是為了你能為他們賺更多的錢,你的女朋友和你在一起只是為了你能給她買包,你的朋友付出友誼只是為了能利用你...每個人都在「無情」的效用最大化,這個世界會挺可怕的!

我們付出愛,我們也期待收穫愛;我們信任,也期待得到信任;我們心懷同情,也希望得到理解...某種角度來說也是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吧,但這肯定還是有情勝無情


為啥要去這麼思考,用什麼理性人思維?心理學家根本不承認這種說法,一個根本不被承認的說法為何要去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