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牀壞較我特意搜索到這個問題來回答~^_^其實大家都說的挺好的,引發興趣啦~注重技能啦~這是從目標的角度出發的,小朋友在還沒有發展到根據理想調整目標的時候通常這些目標是由家長定製的;各種不同的理念體現在目標的定製上。同意塗國強的說法,其實每種科目的教育都大同小異,一通百通。我的觀點是無論哪種教育都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科學也是如此。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要」教「好學生,先要知道他適合什麼」學「法;他對怎樣的教學方式更接受?他接受信息的方式主要放在五感的哪種感覺上?他喜歡嚴謹的論證還是自由式的探索?等等等。這些在教之前都要前去了解,然後再定製適合他的策略。當然,這是理想狀態。

另,對於科學來說,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技能是觀察。說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也不為過。(這是俺這幾年的經驗),當然,除了觀察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技能,但那些技能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之上的。

因此,要教好科學的前提是瞭解他怎樣學,瞭解了之後要著重培養小朋友的觀察能力。不過對於教師來說,你的展現力也是很重要的呢!希望這個答案能幫到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私信我!雖然現在忙的每天都只有6小時睡覺時間,不過我會儘快回信的喲

@梁園@趙世奇

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二位會更有發言權。從一個普通教師的角度來看,我覺得要教好科學大體就是分為:興趣的培養,知識的講授,能力的發展和學會運用知識。這和其他的學科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怎麼教會好,用什麼方法。我覺得很難給出一個很完整具體的方案出來。希望提問的朋友可以多給些描述,這樣會更容易回答一些。科普教育,果殼網也有了很多活動,多關注下吧。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不那麼容易。特別是在咱們國家,科學課程進入小學不過是過去數年間的事,而從 2017 年秋天開始,科學課程才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的課堂。而對於這些孩子的父母來說,科學教育或者在自己的童年中壓根兒不存在,或者能記住的只是《十萬個為什麼》這樣的經典書,抑或在書店裡、互聯網上、家長羣裏,被各種眼花繚亂的科學教育概念和材料迷花了眼。


所以,我想先和你聊聊我心目中的科學教育。

當我們說科學教育的時候,到底在說什麼?

當我們提到「科學教育」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我覺得,這裡面至少有四個遞進的內涵:技能、知識、方法論和價值觀。

1.技能

在四個內涵中,技能是最直截了當的。比如,學會用手機淘寶購物、搞清楚買回家的電器怎麼用、給新裝修好的房子測測甲醛、喫藥前看看說明書瞭解下可能有的副作用,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是「科學技能」。而且這幾個例子,可能還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國城市裡必須會的「科學技能」。


但是在我看來,技能反而是最沒必要專門去學的。或者說,在我們談及孩子的科學教育的時候,不需要重視具體的技能。


打個比方吧,我已經聽到不止一個家長說起,還是需要給孩子從小買個 iPad 來玩玩遊戲、學學怎麼操作,因為長遠來看,平板觸屏設備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確實,不少中小學開始將部分教學活動放在平板電腦上進行。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意識到這種未雨綢繆是沒有必要的。


首先,現代科技產品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友好。如果說臺式電腦的 Windows 系統確實需要學一學才能上手的話,iPad 上的應用和遊戲已經設計得非常用戶友好,大多數時候,任何人上手試試就會用,根本沒有必要專門去學。


而反過來,這些科技產品的迭代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就算未雨綢繆給孩子培訓相關技能,可能很快也會成為無用的技能點。比如,20 年前國內到處都是各種打字培訓班,五筆輸入是一個挺高級、挺複雜的技能,要花幾個月學,而今天還有誰覺得中文輸入需要輔導班?拼音輸入、手寫乃至語音輸入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一個特別經典的回憶大概是小學的時候學珠算吧?你是不是也有小時候被父母要求去學珠算的經歷?在咱們的爸爸媽媽看來,學會了珠算可就意味著鐵飯碗,無論如何餓不著自己。確實,在那個時代,會計、出納、銀行櫃員等很多職業崗位都離不開珠算。父母們的規劃似乎挺合理。今天回頭再看,儘管賬目記錄的需求仍然旺盛,但是具體的技能點——珠算——卻被計算機和電子會計系統徹底掃進了故紙堆。那麼同樣,今天我們覺得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甚至可以拿來安身立命的科學技能,等孩子們大了以後,是不是也會毫無用處?


也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編程技能。這個技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有點像珠算。在今天這個時代,IT 和互聯網行業成了新的風口和鐵飯碗,從小接觸編程知識,也許能夠幫助孩子在職業選擇和發展時多一分競爭力。因此,各種五花八門的編程課、可編程玩具、可編程遊戲層出不窮,廣受家長們歡迎。公平地說,在兒童編程中用到的某些邏輯,比如條件、循環、邏輯判斷等,已經超越了具體技能的層次,成為思維方法的一部分了。但是,單就具體的寫代碼技能而言,參考珠算的例子,我實在是樂觀不起來。

2.知識

技能之上,我們再說說「知識」的內涵。


必須得說,現在大家提到科學教育,或者一個具體的兒童科學教育產品,想到最多的可能是這個層面的內容。


比如說吧,一本講人體知識的科學繪本,裡面的內容不外乎告訴你:人有皮膚、骨骼、肌肉,分別長什麼樣子;身體裏有循環系統,動脈和靜脈循環往複;人喫的飯會進到胃裡,磨碎後會進入小腸,等等。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 抓住0—7歲關鍵期培養一生的優勢

郝景芳 等

中信出版社

¥35.40 會員免費


首先,你要自己對科學有興趣。

孩子在接受外界事物的時候,受環境影響非常大,所以,麻將檔主的孩子很小就會打麻將,廣東福建的孩子十幾歲就出來做生意,這都是家庭薰陶的結果,如果你不喜歡科學,而讓孩子喜歡,那很難。

其次,讓孩子對自然有興趣。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每到週末,我都會帶孩子去戶外玩。

比如到植物園找那些很難見到的植物,我們在植物園找到了珙桐、枰錘樹、罌粟等這些常人都找不到的東西,他覺得非常神奇;秋天的時候,帶他去撿樹葉,看看誰的樹葉更漂亮,於是他就認識了銀杏、雞爪槭、楓樹……帶他去找那些可以食用的野果,嘗嘗味道;帶他認識一種叫槲櫟的果實;告訴他雖然都叫法國梧桐,但是為什麼有些是二球的,有些是三球的;當大家都在玩偷菜的時候,帶他去找蔓殊沙華……當別的孩子只能隨大流看梅花、桃花時,他自然覺得自己懂得多了。有段時間,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植物學家。

這個時候,我向他推薦《昆蟲記》,告訴他,其實動物更可愛,於是去最野外找螳螂、蝗蟲、蟬、大頭黑步甲這些書上提到的名字;夏天的時候去找蜻蜓、螢火蟲;大家一起坐在路邊看螞蟻搬家——有時候他拿放大鏡去燒螞蟻,這樣可不好。

在他所有的書中,讀得最多的就是《昆蟲記》和《魯濱遜漂流記》,特別是後者,翻壞了好幾本,現在家裡的是第三本了。這些應該都跟上面的體驗有關。

第三,培養他對科學的興趣。

有著對自然觀察的興趣,他就學會提問,並且期待你的回答。如果知識不夠,就百度吧。當年跟老婆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知識面已經夠寬了;後來在兒子的不斷提問下,才發現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隨著他的不斷成長,他的問題也開始從自然轉向物理和化學了。當有一天,他問起黑洞和蟲洞這些問題的時候(玩孢子遊戲的惡果呀),我說,你等我看完《時間簡史》吧,或者我們一起看吧;在他的要求下,我們買了量杯、燒瓶、酒精燈這些基本的化學器材,又找朋友要了硫酸、鹽酸、PH試紙、酚酞試劑,還有一副護目鏡。他自己在家做起小試驗。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做所有的化學小試驗的前提是,我必須在場。所以也沒什麼危險。青少年科技中心是我們常去的地方,他對所有器材的熟悉程度,已經可以做解說員了。他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他對科學有了興趣是肯定的。
小朋友有很充足,很深的好奇心,這也是支撐他們去做很多熊孩子做出來的事情的主要動因,動物嘛,初生之時都是好奇心很重的。在這種好奇心出現的時候,要鼓勵他並為他作出解釋。解釋可以很通俗易懂甚至離經叛道,但是一定要吸引他,讓他覺得有趣,小朋友的記憶裏會留存這些答案,然後會在長大學到這個知識的時候記得更深。父母首先需要極大的耐心(我現在看小孩子追著人嗶嗶嗶問問題就一肚子火想打,果然還不是當爹的料),然後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科學素養,最重要的是要有童心,否則你不知道你該怎麼說才能讓孩子提起興趣(比如你能想像sheldon給自己孩子科普的時候該說些啥麼)

舉個例子吧,小時候屁股上要扎針,有時候疼有時候不疼,我就問我老孃了,說為啥有時候疼有時候不疼呢?

我老孃當時也是神來之筆,說甜的葯打進去就不疼,苦的葯就會疼啦,然後你每次去都跟護士阿姨說要打甜的葯,你就不疼啦。後來我去醫院,只要護士阿姨跟我說,好的阿姨打甜的葯啊,我就會很輕鬆不害怕,然後果然就不疼了。。。長大之後知道肌肉不能繃緊不然就會很疼的現實之後我記得很深刻,同時每次想到年幼的自己在那邊跟護士阿姨說打甜葯的時候,護士同志應該都會露出憐愛的看傻逼眼神吧。。。。

首先學習探索方法,提高孩子的探索水平;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是一種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正確的探索方法,才能快速提高孩子的探究水平。而後,將課堂教育與大自然結合;自然界是充滿著許多誘人的奧祕,富於好奇心的孩子們總是喜歡提出各種問題或是親手撥弄一下探個究竟。所以大自然是幼兒學科學的最好課堂和材料,其生機勃勃、變化萬千的景象為幼兒科學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觀、最生動的材料。


小朋友有一顆好奇心,也有其豐富的想像力,不同於成年的的接受方式,所以灌輸科學知識的時候不宜用專業化術語,而是更為輕鬆的互動式、探索式、圖像化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要有個準確無誤的答案。好奇心強烈和豐富的想像力又會對科學的質疑,思考著科學知識更有利於小朋友們人生的成長,勇於去思考所遇到的問題、探索去所需要的答案。因此我個人意見是不一定每種科學問題都是直接給去答案,甚至是正確答案!
啟發式教學,一點一點讓小朋友自己去思考回答再好不過了。

有本書,名叫《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這本書是由多位知名育兒專家合著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王貞琳教授,在書裏寫了一篇文章,討論瞭如何正確地教孩子學科學這個話題。

首先,王貞琳教授說,孩子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不成熟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孩子學科學概念的時候,一方面是慢慢積累科學知識,一方面是不斷推翻自己之前的認識,再用新的形式去解決問題。

比如,根據孩子平常的生活經驗,他們會覺得地球是平的,但是大人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這在孩子那裡就產生了認知衝突,孩子就會自己推理出,地球像一個盤子一樣,因為盤子既是圓的,又是平的。

這其實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這種自相矛盾的錯誤概念。這時候不要武斷地否定孩子的結論,也不要急著教孩子正確的理論,因為科學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學會科學探索和思維方法,而不是簡單地讓孩子積累科學知識。

其次,當我們教孩子學習高深的科學知識時,不是直接把書上的東西教給孩子,而是讓孩子主動想要去了解科學,探索科學。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會接觸到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受傷、生病、飲食健康等概念。家長在這些時候,就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生物概念和因果關係,比如細菌和生病到底有什麼關係。而且,孩子天生就有系統的科學探索能力。就像做遊戲的時候,孩子會發現,塑料玩具放在水裡,大部分都會浮起來,金屬玩具放水裡,大部分都會沉下去。

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去接觸「十萬個為什麼」。而且家長在日常和孩子的交往中,已經不知不覺,或者說有目的地教給孩子很多知識了。

那麼,該如何教孩子科學概念呢?其實,有一些錯誤的概念,隨著孩子長大,不知不覺就糾正了,不用專門教,比如孩子長大了就能理解,喫飯能讓人長高長大,但不會一直長大,所以爸爸媽媽天天喫飯,也沒有長成巨人。

對孩子來說,大多數概念都會自發地轉變,家長可以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給孩子探索的機會,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激發孩子的科學思維,而不用刻意教。但面對一些現代科學概念,就像地球的形狀這種概念,和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探索的不一樣,就需要大人來教。

當回答孩子關於科學的提問時,家長又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對於現有的這些知識,是怎麼用的,然後不要太快給出答案。其次,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孩子系統地檢驗和假設。最後提供反面例子,挑戰孩子錯誤觀念,必要的時候提出關鍵的科學概念和知識。

拿前面的例子來說,當孩子發現有些玩具能浮起來,有些能沉下去的時候,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5樣玩具,和他一起記錄,什麼浮起來了,什麼又沉下去了,然後總結一下,什麼東西會沉,什麼會浮。如果孩子總結說,金屬玩具會沉下去,你就問他,那為什麼金屬的船會浮起來呢?然後再教他一些必要的科學知識。

以上就是引導孩子接觸科學的一些方法,供你參考。

---------------我是分隔線----------------------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不妨來關注一下哦~~也歡迎加微信lazyddmm與我交流育兒煩惱~~

每天4條免費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週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致力於打造最實用、最系統的互聯網家長學校。


先教好做人,知識理論都是由做人開始的
第一 教授者具備教學心理學,知道一些教育方法。第二 自身對科學充滿好奇心,學習探究型第三 對待孩子的教育態度和姿態
首先在生活中讓了接觸到科技的樂趣,比如說電話是通過什麼方法實現通話的,……最主要就是啟發式的教導!
藍貓淘氣三千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