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女朋友爭論,宰相的定義不是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嗎?那明清是否存在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官職呢?


我非相,乃攝也。

明清並沒有宰相。

嚴格的講是有的

丞相是正式官名,宰相是對一類職務的形容詞,就像說總統、主席、首相等等是國家元首一樣,元首本不是官名(某人設過這個官名算個特例),宰相也一樣,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官名叫宰相,宰相其實更好的叫法應該是「樞臣」,即中樞大臣。

明代內閣大臣,清代軍機大臣都應該叫宰相,當然內閣首輔,軍機領班可以叫首席宰相~~~


明清無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有部分形勢上和宰相近似並且權勢很大的官職。但整體來說都不如前代的宰相來的名正言順,不是規定製度,君主隨意性大。比如明代內閣和清代南書房,軍機處。
並沒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胡惟庸,並決定後世不設宰相,後設立內閣,內閣實際上並沒有權利,只是充當皇帝的私人顧問。清朝雍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也無宰相

皇權與相權自封建社會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一對矛盾體,封建主義的發展重要一點也是皇權不斷地加強,相權不斷地削弱,而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端。相權徹底消失。


我一直以為最高行政長官是皇上呢……建議「在官僚體系中的最高行政長官」。那應該是有同等地位的。因為官僚體系是金字塔型的。當然會有站在頂點的人。然而,不會在有宰相,因為直接撤下去的是職能,不是名稱。具體名稱,嗯,我忘了,看別人答案吧。實名支持樓上這位@錦熙同學。提的是機構名稱。後期存在一個分權的作用所以多少共同行使最高權力。而且宰相也不僅僅是一個人,也有左右啊。

好久沒看了,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在中國歷史上,宰相一詞從來就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只是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統稱。

在中國歷史上,從商周的太宰,到漢魏的丞相,再到隋唐的三省長官,到宋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領昭文館大學士及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及明清的殿閣大學士,都可以統稱為宰相。明初的胡惟庸就是最後一任中書省左丞相。

後面的殿閣大學士

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