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說一句,這個現象似乎比較普遍,不是想讓大家舉個別例子來反駁我這個問題。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賓得m50 1.4最小光圈就是f22。。。

賓得m50 1.7最小光圈又是f22。。。

賓得m50 2最小光圈還是f22。。。

太苦瑪50 4最小光圈仍然是f22。。。

賓得A50 1.2最小光圈不是f22。。。。。才怪

連中畫幅67的45 4最小光圈都是f22,那麼小一點光圈的645 45 2.8呢?沒錯也是f22

自動時代非微距也是f22,但是50 2.8微距就是f32了


眾所周知光圈縮得過小最大的問題是衍射導致的畫質驟降,你想像一下一個光點的像外面繞了一圈衍射環,反應到成像上就是肉。

百度百科隨便截得

而且衍射的問題會隨著光圈後組行程加長和光圈縮小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你觀察那些最小光圈比較克制的鏡頭一般後組都很臃腫。

京東隨便截的

而這些鏡頭後組臃腫的根本原因是由於消費級鏡頭都是要用來賺錢的商品,商品就意味著設計成本受限。尼康有個工程師訪談講了大光圈鏡頭設計的難處。

所以為不同規格的鏡頭定製單獨的鏡片是不現實的,廠商都會在已有的鏡片方案里組合排列,而鏡組臃腫同樣加劇了衍射的影響。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最小光圈的剋制是物理學和鏡頭設計成本共同造成的。這些消費級鏡頭上更小的光圈即使有也基本是不可用的。


我就說一點,因為沒必要啊,沒必要。你買了F1.2的鏡頭,90%以上的概率會光圈全開,剩下10%的概率應該是快門速度不夠用才會縮小光圈,你想靠收縮光圈提高銳度,可拉到吧,徠卡的那枚50F0.95光圈收到F2銳度還是不如自家的那枚50F2。你要是買了1.2的鏡頭,平時用1.8或者2.0,你為什麼不花更少的錢買光圈小一點的鏡頭呢?


我也發現了,近些年的鏡頭多數有這個特點。可能是更在意F11之前吧。最優光圈也在從5.6-8轉變到2-4


我也想說一句:「你既然不想別人舉例反駁你,那你為什麼問呢?」


因為光圈控制機構的精度不夠了。

那些個葉片開合的倍數越大,在小的那端就精度越差。

所以你見到的鏡頭大多最大到最小的光圈是個差不多的倍數範圍。高級點的倍數就大點。

嗯……肯定就是這樣。其實是我猜的,因為其他的類似機械機構也有這種技術限制。


與光圈葉片有關係,其次和成本各種都有關係


一般來說光圈收到f11以後就開始出現明顯的畫面劣化了一般來說真的用不到這麼小的光圈,有很多方法可以規避使用極小光圈。

為了降低曝光可以用nd,為了景深可以景深合成,極小光圈帶來的畫面劣化是很難修復的,不像紫邊暗角畸變什麼的容易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