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是卡在這一步?

作為作者,怎麼一邊生活,一邊觀察生活,一邊構思小說呢?


長篇小說,要麼是有烏託邦式的社會構建,要麼就是現實主義。

《哈利波特》《龍族》都是典型的烏託邦,當然肯定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和原型的。江南自述說龍族是他大學開始的一個構思,長達十年(?記不清了)因為要在實際中完美插入另一個時空,使二者並存,各種歷史事件完美符合還是要考慮到很多細節的~而又如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動物農場》等,又在文學中談論政治,算是我很崇拜的。此外石黑一雄的小說也很有借鑒價值啦。像《莫失莫忘》這樣有點賽博朋克風的。

就我個人來看,烏託邦式小說都應該基於某一點進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哈利波特是從火車站開始(龍族也是誒),一些網路文學也都是先有簡單的框架,再逐步完善的。而且如果想要創作出真正有新意的作品(區別於**大陸,修仙,靈力等元素),還是要尋找最關鍵的那一點進行聯想。這個偏向於想像力,觀察實際差一些。

現實主義的小說,大部分都結合了社會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第一個是因為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比較好安排時間線,第二個也是因為展現不同人物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下的動蕩變亂,更容易給讀者展現多層次多角度。莫言的《檀香刑》獨樹一幟地站在劊子手的角度,而且運用地方貓腔戲,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生活環境帶來的影響。路遙《平凡的世界》在故事情節上極盡寫實主義,都只是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事件,但是打動人的是那些人的精神品質,和時代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巨變,這是小說令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地方。

因此,基於現實社會寫作的話,不妨先選取特定的人羣,例如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或者《悲慘世界》裏的巴黎羣眾(這個我覺得故事線真的好多雨果牛逼),觀察是肯定要有,感覺作者提問其實是想把自己觀察到的細節發展成長篇小說叭(瞎猜的,沒根據)這裡強烈推薦林亦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的描寫就十分細緻了。此外柳青老師的描寫也很傳神。

總體來說,長篇小說重點在於框架和構思,一定要設計連貫的時間線,合理安排各個人物出場時間,佈局是最重要的,至於描寫和文筆則不如主題突出。(當然也很重要)細緻與深刻兼顧的鴻篇巨製可是很勞心費力的。我個人僅僅停留在構思層面,對文學也只是最低層次的熱愛,如言語有失偏頗還請大家斧正


最近寫作思路通了,來說一下經過~

這一週又換了一個地方上班。

辦公室跟項目走的工作性質,實在是很能滿足收集生活的我。

加班嚴重,看了好幾輪不停自動關燈催你走的寫字樓,和不停發放水果、麵包、酸奶哄你留的阿姨。

電梯裏阿姨們抱著零食叫苦連天:哦呦,你們今天加班明天不加就回家睡了,我們可是每一天咧!最辛苦的是我們~!上海腔的拖音。

從前讀書、寫作、做博主,都是24小時乘以7的事,沒少通宵。這是人生第一次在別人交予的工作裏做小小的一環。

才明白做自己的事,和給他人工作,心境上的天壤之別。壓力由外而內,勞累由內而外。明明生活是自己的,卻好像什麼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輕易陷入迷茫。

我在這裡面。

有一天我走出寫字樓,看著這個一個凌晨一點的上海。清冷的冬夜裡除了呼出的冰冷白霧,什麼都沒有。我抬頭看見一盞路燈。路燈後有一棟依然燈火通明的人生。我在那一瞬間,忽然看見了黎鴕鴕。黎鴕鴕畢業後去了EY諮詢,從美國調到新加坡,後又回國,留在上海。幾度命運急轉。一別經年,她的愛情和事業都出乎我意料。

可能孃家人都知道,2017年我花了好大功夫,試圖寫黎鴕鴕後來的故事,失敗。

我沒有摸到解讀黎鴕鴕的密碼,直到上週那個望向路燈的瞬間。我騎車回家,思路越來越清晰,我在黑夜的無人的冰冷的上海街頭,被洪水般湧來的故事衝垮了。我抱著電腦看了一次天明。天明的時候,我交出了完整的黎鴕鴕提綱,長篇。

上週是好忙的一週

可我別提多快樂了,你懂的

說這周,男主是復旦大學的,我好幾天都琢磨著,什麼時候有空,得去復旦校園裡多轉轉,取材。然後這周新項目,經理髮來地址,我打開定位,離復旦大學好近。

我覺得我感受到了【如有神助】。

放幾張在復旦拍的圖~


謝邀,建議多去鄉鎮理髮店待一待,那裡是八卦信息集散港,中年婦女嗑瓜子集中地。方圓幾十里哪家寡婦改嫁、夫妻關係不和、以及各種靈異事件,理髮店老闆都能娓娓道來。


謝謝邀請~

推薦給題主李潤新所著的《文學語言概論》,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出版。我也是最近在學校圖書館裡發現這本書的。

這本書裡面對於文學語言的分析面面俱到,而且也包括了文學語言的蒐集,也就是尋找文學素材的概述。在本書「文學語言的蒐集」的部分之中,也引用了文學大家老舍寫長篇小說的過程。希望題主可以讀一讀這本書,找一找書中引用的原文,應該就會有所啟發。

《文學語言概論》的封面長這樣:


謝邀。作為一個不成熟的寫手,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有兩點比較重要。

第一,自己身上是否發生了足夠多的故事?

自己應該是最能把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講清楚的人。當自身的故事積累得足夠多的時候,這種從自身生活而來的素材應是運用得最得心應手的。

如果自己的生活平淡得像白開水一樣,想從自己身上挖掘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就不太可能了。

第二,是否有足夠強的觀察能力?能否把自己代入他人視角,產生共情?

即使自己身上沒有太多故事,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信息通達程度之高也是絕無僅有的,有非常多的事情都可以抓來當作寫作素材。

戰亂、疫病、離鄉、情阻、家境,無論哪個場景都可以成為絕佳的故事展開背景。但是對於作者本人來說,沒有親歷的事件,是否將其講好,即是否會觀察,能否共情,這份能力是需要打磨的。

私以為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中的任何一點,應該都不會擔憂寫作素材匱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