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卡在这一步?

作为作者,怎么一边生活,一边观察生活,一边构思小说呢?


长篇小说,要么是有乌托邦式的社会构建,要么就是现实主义。

《哈利波特》《龙族》都是典型的乌托邦,当然肯定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原型的。江南自述说龙族是他大学开始的一个构思,长达十年(?记不清了)因为要在实际中完美插入另一个时空,使二者并存,各种历史事件完美符合还是要考虑到很多细节的~而又如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等,又在文学中谈论政治,算是我很崇拜的。此外石黑一雄的小说也很有借鉴价值啦。像《莫失莫忘》这样有点赛博朋克风的。

就我个人来看,乌托邦式小说都应该基于某一点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哈利波特是从火车站开始(龙族也是诶),一些网路文学也都是先有简单的框架,再逐步完善的。而且如果想要创作出真正有新意的作品(区别于**大陆,修仙,灵力等元素),还是要寻找最关键的那一点进行联想。这个偏向于想像力,观察实际差一些。

现实主义的小说,大部分都结合了社会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是因为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比较好安排时间线,第二个也是因为展现不同人物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的动荡变乱,更容易给读者展现多层次多角度。莫言的《檀香刑》独树一帜地站在刽子手的角度,而且运用地方猫腔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路遥《平凡的世界》在故事情节上极尽写实主义,都只是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事件,但是打动人的是那些人的精神品质,和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生活巨变,这是小说令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

因此,基于现实社会写作的话,不妨先选取特定的人群,例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或者《悲惨世界》里的巴黎群众(这个我觉得故事线真的好多雨果牛逼),观察是肯定要有,感觉作者提问其实是想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发展成长篇小说叭(瞎猜的,没根据)这里强烈推荐林亦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面的描写就十分细致了。此外柳青老师的描写也很传神。

总体来说,长篇小说重点在于框架和构思,一定要设计连贯的时间线,合理安排各个人物出场时间,布局是最重要的,至于描写和文笔则不如主题突出。(当然也很重要)细致与深刻兼顾的鸿篇巨制可是很劳心费力的。我个人仅仅停留在构思层面,对文学也只是最低层次的热爱,如言语有失偏颇还请大家斧正


最近写作思路通了,来说一下经过~

这一周又换了一个地方上班。

办公室跟项目走的工作性质,实在是很能满足收集生活的我。

加班严重,看了好几轮不停自动关灯催你走的写字楼,和不停发放水果、面包、酸奶哄你留的阿姨。

电梯里阿姨们抱著零食叫苦连天:哦呦,你们今天加班明天不加就回家睡了,我们可是每一天咧!最辛苦的是我们~!上海腔的拖音。

从前读书、写作、做博主,都是24小时乘以7的事,没少通宵。这是人生第一次在别人交予的工作里做小小的一环。

才明白做自己的事,和给他人工作,心境上的天壤之别。压力由外而内,劳累由内而外。明明生活是自己的,却好像什么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轻易陷入迷茫。

我在这里面。

有一天我走出写字楼,看著这个一个凌晨一点的上海。清冷的冬夜里除了呼出的冰冷白雾,什么都没有。我抬头看见一盏路灯。路灯后有一栋依然灯火通明的人生。我在那一瞬间,忽然看见了黎鸵鸵。黎鸵鸵毕业后去了EY咨询,从美国调到新加坡,后又回国,留在上海。几度命运急转。一别经年,她的爱情和事业都出乎我意料。

可能娘家人都知道,2017年我花了好大功夫,试图写黎鸵鸵后来的故事,失败。

我没有摸到解读黎鸵鸵的密码,直到上周那个望向路灯的瞬间。我骑车回家,思路越来越清晰,我在黑夜的无人的冰冷的上海街头,被洪水般涌来的故事冲垮了。我抱著电脑看了一次天明。天明的时候,我交出了完整的黎鸵鸵提纲,长篇。

上周是好忙的一周

可我别提多快乐了,你懂的

说这周,男主是复旦大学的,我好几天都琢磨著,什么时候有空,得去复旦校园里多转转,取材。然后这周新项目,经理发来地址,我打开定位,离复旦大学好近。

我觉得我感受到了【如有神助】。

放几张在复旦拍的图~


谢邀,建议多去乡镇理发店待一待,那里是八卦信息集散港,中年妇女嗑瓜子集中地。方圆几十里哪家寡妇改嫁、夫妻关系不和、以及各种灵异事件,理发店老板都能娓娓道来。


谢谢邀请~

推荐给题主李润新所著的《文学语言概论》,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我也是最近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这本书的。

这本书里面对于文学语言的分析面面俱到,而且也包括了文学语言的搜集,也就是寻找文学素材的概述。在本书「文学语言的搜集」的部分之中,也引用了文学大家老舍写长篇小说的过程。希望题主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找一找书中引用的原文,应该就会有所启发。

《文学语言概论》的封面长这样:


谢邀。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写手,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自己身上是否发生了足够多的故事?

自己应该是最能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讲清楚的人。当自身的故事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这种从自身生活而来的素材应是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

如果自己的生活平淡得像白开水一样,想从自己身上挖掘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不太可能了。

第二,是否有足够强的观察能力?能否把自己代入他人视角,产生共情?

即使自己身上没有太多故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信息通达程度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有非常多的事情都可以抓来当作写作素材。

战乱、疫病、离乡、情阻、家境,无论哪个场景都可以成为绝佳的故事展开背景。但是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没有亲历的事件,是否将其讲好,即是否会观察,能否共情,这份能力是需要打磨的。

私以为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中的任何一点,应该都不会担忧写作素材匮乏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