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就是讀過的書沒有白讀。


謝邀。

01寫成書評,到豆瓣上去發表,可以得到反饋。

02到知乎上來回答問題,可以得到留言。

03在實踐中使用之後,寫出如何使用的經驗。這些經驗是對於書本實踐的一些隱性知識,極為重要。

04講給一個根本不懂這個問題的人聽。你會考慮到這本書最基層的東西到底在那裡,因為你站在十二樓,要講給處在一樓的人聽,非得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這就引發你去思考更為基礎的問題。

05找相同主題的書,看看他們之間的區別在什麼地方。有比較才有鑒別。

以上。


做成課程,教給別人。


寫作應該是一個方便切快捷的方式。

除此之外,還有「傳授」

當你能真正的一些知識清楚的傳授給其它人時,你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了知識,並且在傳授的過程中,也是你內化的過程。


1、多讀。

首先,量上要保證。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多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泛讀與精讀相結合。

泛讀確定自己的喜好,重在個人趣味、嗜好,讀書不可太功利。

4、精度時做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

6、把讀過的書講給別人聽,尤其是講給小白聽,能讓其聽懂。(費曼學習法)

7、循序漸進。

先讀自己能讀進去的書,從量變到質變,不可過於信賴書單。

8、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些書需要人生閱歷的積累,例如:魯迅作品等。


讀書筆記,屬於知識的整理加工,但非創造。

想要留存和內化,必須經過創造階段。也就是你說的實踐應用。

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1.思考書中觀點,從你的角度去看它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何時適用。

2.同一個問題,從自己讀過的內容中找出針鋒相對的觀點。對比閱讀。

3.交流,看其他讀者怎麼講,看譯者怎麼想,看評論家怎麼講。

4.表達。寫作或辯論時用上你所讀的內容,可以是引述,可以化用,可以辯駁。

5.離開書本,圍繞你所感興趣的領域,查找更多資料。

6.重讀。時間會改變觀點,時間也會讓你忘掉以前讀過的東西。

……


自己推導一遍,記錄筆記,然後給感興趣的人講一遍。


隔一段時間後重新讀一遍。


其實並不是做筆記就能了解書上的內容,把書上的內容講給別人聽確實是個好辦法,可是別人不一定願意聽。

我們可能記不住書上的內容,可是讀過的書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氣質,所以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氣質不同。

如果題主一定要記住書上的內容,建議多讀幾遍。


和同樣讀過這本書的人進行交流,讀一些相關的書或者書評。


其實,我敢說的是,你讀完後,其實已經內化了,只是有些時候,我們沒看到結果,亦或讀完就忘記了,覺得自己沒讀好,其實,那是沒得關係的,只是暫時沒有顯現出來而已,長久來看,肯定是會發生變化的,不信你堅持個半年看看,看看自己有沒有變化……


費曼工作法的意思就是把你讀過的書用8歲小孩、80歲老人能聽懂的語言複述出來。

如果能跟自己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就更好了。


推薦使用高橋政史的《聰明人的一張紙工作整理術》里的「閱讀剋星法」如下圖:


寫作。

什麼是知識的內化?

內化就是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並能夠用以解決問題。

注意:如果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再次使用,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你還是沒有學會也沒有掌握這個知識。


很多人不想內化,讀著玩,如此隨便讀一讀就可以;有些人想內化,但不在乎效率,那麼可以花大量時間反覆琢磨,鐵杵磨成針。但是現代社會,新知識太多,書太多。除了實踐應用和讀書筆記之外?還有什麼方法?題主排除了讀書的兩個大而廣泛的法門。我猜,除非擁有超人的智商或者不凡的人生吧。


每讀過一本書,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考!讀書筆記挺好的,讀書時把自己當時的想法記下來也行。也可以在讀完一本書後,做一個整體的回憶,或者寫讀後感,或者寫書評,這也是每次讀完書後對一本書的評價與總結,這樣印象會深刻許多。當你再次回顧你寫的書評或者總結或者讀後感時,你就能快速的回憶起書本的大致情節與內容,我就是這樣的。當然也可以再讀一遍,每一次閱讀,都有不同的感悟與體驗,也是挺不錯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