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轉化不成自己的東西,輸出小於輸入,讀過的書讀完就忘了,你們有過這種情況嗎?你們是如何解決的?


我也一直有這個問題,直到最近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並將其中的方法加以實踐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的閱讀太欠缺方法了。也是這本書讓我對閱讀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為要將讀過的書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有三個要點:思考、做筆記、做評論。我們逐一來談。

一、思考是讀書的靈魂

當然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做任何事情,思考都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對於學習來說尤其如此。閱讀不應該是被動接收的,而是要主動和作者互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舉了個例子說,作者和讀者的關係就像是棒球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係。不同的投球手投出來的球是不一樣的,有的很容易被接住,有的則很難被接住。好的作者就像好的投球手一樣,能夠投出易於被接住的球;不好的作家就像不好的投球手那樣,投出來的球很難被接住。但不論哪一種球,接球手並不是獃獃地站在那兒等球的到來,而是要根據球的速度、線路來判斷如何去接住。對讀者而言也是如此,要根據作者表達方式、思想觀點、寫作技巧的不同來調整自己的閱讀,從而做到主動閱讀。主動閱讀的重要一點就是要勤思考。因為每個讀者背景的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四個問題來幫助我們思考:

1. 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也就是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是如何發展主題的,主題下有哪些關鍵議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也就是作者如何論述主題和關鍵議題的,他的細節的想法、聲明和論述

3. 這本書有沒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和你自己有什麼關係?

這四個問題貫穿於整個閱讀的進程中幫助我們思考。當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只有當讀者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時才算真正理解了這本書。

二、做筆記的方法

我認為筆記應該分成兩類,一是整理性筆記,二是評論性筆記。整理性筆記是關於書本內容的,不摻雜讀者自己的觀點和思考。這類筆記對應的是要回答上面提到的前兩個問題。評論性筆記則更多的是讀者的思考分析和批評。這類筆記對應的是上面提到的第三和第四個問題。

先說整理性筆記。對於所有的書籍,在做整理性筆記的時候,都要求讀者在讀完一本書之後能夠列出整本書的架構。全書分成了幾個大的部分,每個部分分別談了那些問題,每個問題又分成幾個方面來談的。讀者要能以此列出一本書的架構,越細越好。這不是說照著目錄寫一遍就可以的,因為有些問題在書中是分成好幾個章節來談的,而有的章節會涉及不止一個問題。所以讀者要根據自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來列出架構。其實,列出這個架構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回答「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這個問題。當我們回顧整本書的時候,這個架構能夠幫助我們順著自己列出的邏輯順序來釐清全書的內容。當然,有些書是不適合列出這樣的架構的,比如小說、詩歌、戲劇等。無論如何,只要我們能夠回答「這本書談了些什麼」這個問題,就足夠了。每個人記筆記的具體的方法可能不一樣,但只要能夠列出架構,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了。

對於一般的書,讀者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差不多也能夠回答第二個,也就是「作者是如何論述的」,這個問題。當讀者回顧自己列出的架構時,書中的內容和作者的論述方法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在眼前。但是對於那些超出讀者水平的書,僅僅列出框架還不足以分析作者的論述。這就要求我們做筆記的時候要記錄一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作者論述的方法和觀點。最好是能用自己的話複述作者的論述,而不是照原文摘抄。因為,如果你無法複述一個觀點,意味著你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個觀點。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記筆記。這些筆記要和前面的書本架構結合起來。這樣當我們回顧整本書的內容時不僅能夠知道作者談了些什麼,還能知道他是怎麼談的。

三、一定要做評論

到這個地步基本上對書本就已經有了完整的理解,也可以說將書中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了。但這樣的轉化還是不徹底的,我們只是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觀點,但是如何將這些觀點跟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才是促成更高層次轉化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作者的觀點加以評論,也就是我們說的第二類,評論性筆記。這類筆記也是分成兩部分的,一是回答「這本書的內容有道理嗎?是部分有道理還是全部有道理?」這個涉及地其實還是書本本身的內容,站在書本的角度,結合你自己的認識對其作出評判。這類在閱讀的進程中就可以進行,比如在書頁的空白出寫出自己的評論。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論你寫了多少這樣的評論,在讀完全書之後,還是要寫一篇整體性的,關於書本內容是否有道理的評論。因為在讀完一本書之後你的觀點可能會改變,可能會想修改自己之前的評論。此外你還要寫另外一篇評論性筆記,這個筆記要回答的問題是「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書本中的內容,要思考哪些內容是對你有用的,哪些內容是雖然有道理但是對你來說並沒有用的;哪些內容是你感觸特別深的,哪些內容是你之前已經有模糊的概念但一直無法清楚闡釋的,等等。閱讀只有進行到這一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

四、書籍的分層

對於大部分的書籍而言,至此讀者就算是真正理解了這本書,並且將書中的內容為我所用了。但是,為了更好的通過閱讀來成長,我們還需要強調一點:書籍是分層次的。有些書是根本不值得一讀的,比如一些三流的小說、一些靠強詞奪理來吸引眼球的論文。當然,對於一個閱讀者來說,區分並遠離這類書籍是最基本的要求。還有些書,本身寫的很好,但是因為閱讀者本身已經超越了書本身的水平,這類書對於讀者來說也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比如小時候讀的一些童話,在那個年紀,它們幫助我們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理解力,但是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這些書已經沒有太多的利用價值了,當然也就沒有多少能夠轉化的東西了。此外還有一些書,遠遠超出了讀者的水平,這類書在目前這個階段對這些讀者而言,也是沒有多少價值的,因為根本讀不懂。對一個讀者來說,最好的書應當是剛剛超過他理解力的。這樣的書既能提高自己,又不至於因為太難懂而讓人一頭霧水。讀這類書可以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直到最後去讀哪些曾經讀不懂的書。

所以在閱讀之前應該先將要讀的書分層,有些書是粗略瀏覽一遍就可以的,有些書需要仔細閱讀一遍,有很少的書需要仔細閱讀很多遍。對於那些高出讀者水平很多層次的書,即使是這樣讀完一遍之後可能還是沒法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且這樣的書,隨著讀者閱歷和見識的增長也會對其有不同的認識,所以這樣的書是要結結實實讀上好幾遍的。好在,在人類歷史上,值得這樣讀很多遍的書也沒有很多,只要肯靜下心來讀,就一定會不斷成長。以前看到過一句話「我們的嘗試應該大於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讀書也是如此。

五、其他值得注意的問題

在此我還想談一個觀點,書要讀的少但讀的好。認認真真讀一本好書,比囫圇吞棗般讀十本好書的效果是要好很多的。因為讀書說到底其實是為了增進理解力,提高思考的能力和水平的。而追求速度的閱讀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尤其對一些讀起來有難度的書而言更是如此。

再談論一個技術性的觀點。要更好的將書中的東西為我所用的話,讀者還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在讀書時,將所讀的書籍分類,填充到這個框架之中。這樣讀書才會有雜而不亂的感覺。同時,每看到一本書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讀過的類似的書籍或者觀點,然後將不同的觀點進行對比,這樣有助於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以上主要的觀點基本上都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作品,同時結合了我自己的實踐經驗。如果題主想要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的話,建議去讀一下這本書。


之前有過這種情況,實際上現在也還存在,不過自我感覺好了一些,情況即是題主所說的,書看了,但內化寥寥無幾,可以輸出的就更少了,我的解決辦法有三個。

一、做筆記

二、整理筆記並思考

三、勤輸出

以上三點應該是一個整體,做筆記無需多言,在筆記本上抄錄自己認為重要的橋段和想法,之後在整理時一定要有效內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原因就是在表達時,大腦就會把接受到的信息匯總並編織成有邏輯的語句,經過程序後,我認為書中所提供的信息便已大部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但此時還是不夠,還需要輸出,將知識輸出成文章,即是對知識的再吸收,例如寫一篇讀後感,也是對知識的再精鍊。


瀉藥~

這個其實不用擔心啦,老祖宗已經思考過了,而且還得出了一些結論。

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縱向的;

又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這是橫向的。

所以,不能指望讀了一些書,就一定要輸出什麼東西了。

也不用太過在意輸入輸出關係,繼續耐著性子學就是了。

祝好~加油~


我覺得讀過的書潛移默化的會影響你,它可能沒有外在表現,但你要相信,你所有讀過的書都在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你。


首先,讀過的書是要記筆記的。不是說一定要紙質的筆記,但至少要知道,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哪裡是值得自己學習的,哪裡是不適合自己的。只有總結過才是自己的。

其次,讀書不能立馬改變一個人,只能慢慢來,除非是你本就已經這樣做了,書給你優化總結了。

最後,讀書是一件長久的事情。在大學,老師第一節課就告訴我們,這門課,可能要等我們工作十年之後才能用的上。對,也許現在你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但是,管他呢,讀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