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問題是自己承認自己發現的弱點,要說安全感的話為什麼自己能忽略自己發現的弱點,還可以安心的活下去這纔是最詭異的。如果是自尊敢於欺騙自己哪來的自尊?還有既然發現了這是自己的弱點那麼否定它就是承認它是自己的弱點,那麼他就已經承認了這是他的弱點。我真正想問的問題難道是行為與心理的不統一?


自尊穩定性的問題

自尊尚不穩定的人是不願意發現自己的弱點的,就算髮現也不承認,因為他們有不穩定感,不安全感,否認自己的某個部分也就是否認他整個人,有種被湮滅感,他們是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的,所以,通常情況下他們選擇不去想,不探索,不承認。如果自我有覺察,可以慢慢等待自己成長,等建立起自尊的穩定性,自我不再那麼脆弱的時候,就可以接受自己的弱點了。在此之前以呵護、關愛為主。

另一個極端,過分探索自己的弱點,只能看到自身的弱點,看不到或不承認自身的優點是自我否定的表現,可能與成長過程中一直被過分強調「謙虛」,不允許自我表達優點部分,也幾乎不被家長看見優點有關。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過分壓抑自己,可能會不敢想,不敢做。也是維護自尊的手段之一,在他人批評我之前先自我批評,這樣他人就沒法批評我了。

所以,不光得發現自己的弱點會帶來成長,多發現自身的閃光點也是必不可少的。


行為和心理確實可能不統一,因為人的心理很複雜,自己就有可能不統一。

從精神分析學派開始就在給心理分層了,掌管慾望的和掌管理智的部分打架,更是司空見慣。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並不是每個人都把認識自己放在自尊心之上的,而且人的本性也不喜歡去證實自己是錯的,或者是有弱點的,因為如果沒有特別的「目的」的話,這個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我認為「承認自己的弱點」,就有一種自己很弱的感覺,明明在我的心中我就是個還滿厲害的人,我為什麼要承認自己的弱點,雖然事實可能不是如此,但這確實是我的感受。

而且承認自己的弱點也等於否定了自己,我自己是很渴望被認同的,當下被否定的感覺,比「認識自己」還來的強烈許多。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受,沒有什麼心理學專業背景。


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

有的時候,弱點會是長處。別人覺得是弱點,在他自己那,是生存的基石。

知行合一,只能在路上,卻很難達到。


承認自己的不足、劣勢本身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承認與不承認之間實際上也有其背後不同的心理過程。

首先,承認不足絕對是一種成熟度與能力的體現,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認識不足—內省—承認不足—改善這個過程,但是成熟度和年齡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所以,承認不足更像是成長環境、教育水平、個人覺悟等多方面的總和。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嘴上死硬,但就是無法承認自己的過錯和不足?

承認自己的不足就相當於是將自己的心理防線放下並且向對方敞開,這對一些人來說是十分沒有安全感的,這可能和原生家庭的環境、教育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拒絕承認不足的人實際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表現,因為承認不足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傷害遠比承認自己不足給別人帶去傷害重要的多。也有可能的是,一些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穩固的思維習慣,所以,他們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認為是其他人的問題。這種人自尊心很強,所以,承認不足也就意味著否定了以前的自己,這種心理過程中會給自己帶來很多負面情緒,例如:否定自己、憤怒、自責等等,所以,嘴上拒絕承認實際上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機制,人們用這種方法來保持內外在的統一以免自己會受到負面情緒的侵擾。


人是很複雜的動物,不肯承認自己的弱點有多方面的心理緣由。至於你說的行為與心理的矛盾是正常現象。


因為自己發現的不一定是真的


人格是一個複雜結構,我們越認識自己就越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可是就算髮現,我們依然是一個社會化的人,存在於社會網路上的某個點,這讓我們無法輕易變化,因為變化意味著不穩定,而生物性需要我們保持穩定。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我們的弱點中得到「好處」,我們下面來展開說。

「潛意識是恐怖的」

首先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是沒有盡頭的,人格的複雜多樣導致我們越是深入瞭解就越能發現自己的無力。心理諮詢在很大層面上就是在做這個事情。弗洛伊德的人格層次理論其實就提到了,我們潛意識中有著巨大的「寶藏」,這些寶藏還都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一旦發覺就會把我們自己嚇一跳。

前兩天表弟給我打電話說四姨提出想要搬到上海跟他一起住,當下表弟拒絕了,之後就給我打電話,表弟非常痛苦,因為四姨對他的養育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自己如果不讓四姨過去,自己就是一個絕情的人,一個不孝的人。

表弟意識上是要讓四姨過去的,因為這是合乎社會規範的,可是潛意識中表弟也知道自己這麼多年其實一直也在試圖掙脫四姨的控制,因為四姨是個控制慾比較強的母親,而且兩人現在的生活理念非常不同,矛盾會會非常多,去年一次十天的親子游,兩個人就已經不是很愉快了。

表弟是意識到自己的不孝順了嗎?他有辦法改嗎?他打電話的時候就給自己貼了一個不孝順的標籤,這是他從「潛意識」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可是這個信息對於他有什麼幫助嗎?

社會框架下的矛盾衝突

我們接著上面的故事往下說,對於「孝順」其實這個詞的意義和代表的行為,在時代推進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還有人均壽命的提高,還有社會結構老齡化的特點,贍養發生了很大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老去。在十年前送老人去養老院都是社會爭議話題,而現在呢?

社會不是在調整一個詞的意思,而是在調整意識形態的改變,可是舊有的思想觀念一樣有強大力量,所以上一個部分說這是意識和潛意識的鬥爭,而這其實也是新舊社會觀唸的更迭。

這樣的社會觀念有很多,比如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比如很多人選擇做個「廢人」,比如同性戀話題,比如現在的一夜情和約炮軟體 ,比如外賣的興起,比如新興的在家工作等等。

這些衝突也在調整著對錯的天平,也在衡量著什麼是優點,什麼是弱點。你現在認為的弱點一定是弱點嗎?某個時期你被別人說是個自私的人,可能就是一個罪名,但是現在呢?你自私不自私並不能影響什麼,更多變成了一種中立辭彙。

相反的例子,直男原來是一個中性詞,表明一種性取向,可是現在似乎被越來越多的人用來表現「大男子主義」這樣有傾向性的意義。所以這事你跟誰說理去?

穩定性與繼發性獲益

這兩個點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重要的因素,我知道我是個做事拖拉的人,但是我還是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看我做事就著急,我自己也想要有些改變,可是這是我想想就能做到的嗎?當然不是。

我有做事完美的傾向,對很多事情總是很較真,別人都說差不多就好,我偏偏要做到無可挑剔,我也知道這會讓我陷入人際關係的緊張狀態,也總會讓我自己鑽牛角尖,可是我還是改不了,怎麼辦?

我們無法放手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還不夠痛,或者我們還能從中得到什麼。

拖拖拉拉並沒有給我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這是別人定義我的一種方式,我為什麼要改變?同時,我在拖拖拉拉中得到了別人的協助,很多時候我做事慢,別人看不過去就幫我做了,就算沒人幫我做,我著急做完一件事,還有下一件事等著我,事情是沒有盡頭的,我只能讓自己更辛苦,為什麼還要加快速度呢?這其實就是拖拖拉拉的穩定性和繼發性獲益。

完美主義更是穩定性極好的,這個特點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極強的穩定感,同時能給我帶來的有別人認同我做事認真,會給我帶來更多的認可和機會。

所以綜上所述,你所謂的弱點真的是弱點嗎?這些弱點的穩定性是什麼?你懼怕這個弱點嗎?同時你又能從這個弱點中獲得什麼?只有把這幾個問題想清楚,你才能真正開始尋求改變和新的穩定。簡單的定義我不想要懶惰,可是你都不知道你的懶惰是哪來的,為什麼你會懶惰,你從懶惰中得到了什麼,你就想輕易甩掉懶惰那真的是不瞭解人性的複雜了。


人自私自利就跟國家一個樣,喜歡顛倒黑白說自己好,不尊重客觀事實,幾千年的毛病不容易改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