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想法,康德認為存在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結論,即先天綜合命題。比如關於時空的命題。而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康德的時空觀是錯誤的,那麼即可導出「存在先天綜合命題但不一定是正確的」,那所謂純粹理性批判的基石就不存在了。


本來不是很敢答這個問題,想等著看大佬表演,但等了一會,大佬沒有來,來了的兩個回答感覺都有點問題。一個直接開始批判相對論(我物理不好,也不知道他是對是錯),另一個則是瘋狂高估康德的哲學地位。確實,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康德迷弟,但他決對沒有一生用於研究理解康德。(畢竟後來移情spinoza了)康德也不是唯一一個認為人類對終極問題理解能力有限的人,最起碼休謨就能算一個。

再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康德的空間觀絕對是過時的。而且讓康德過時的不是相對論,相對論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真正讓康德過時的是非歐幾何。但這不意味著康德的整個系統都會崩塌,我們還是能從中拯救不少有趣的觀點的。

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都屬於我們的直覺的形式(forms of intuition),簡單的說是由我們的大腦貢獻的。時空不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不屬於物自體,不是一個容器,也不是事物之間真實存在的關係。時空只不過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直覺的一部分,所以無論我們是到了火星還是進了黑洞,時空都是一樣的。無論經驗怎麼變,時空是我大腦獲取經驗的方式,所以時空是不會變的,也就是說時空是先驗的。而康德之所以這樣想最大的原因在於,康德認為數學來源於時空。空間給了我們幾何,時間給了算數。我們之所以可以通過幾條簡單的公理和推導就可以解出幾何問題就是因為空間是不會變的、是先驗的。而且康德認為這些公理也必然是正確的。總結來說,因為數學的知識是先驗的必然的而且是形而上學上必然的,所以數學的來源,時空,也一定是先驗的必然的而且是形而上學上必然的。

然而,後來,數學家發現了非歐幾何:幾何學上的公理並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說,讓兩條平行線相交最起碼在邏輯上數學上並沒有問題。而且,不少人甚至可以想像出(visualize)非歐幾何。這也讓不少哲學家開始質疑康德,他們認為數學知識也許是先驗的,但不是綜合的。一個幾何判斷正確與否,要看我們選擇哪一套公理。而所有幾何判斷都已經包含在了我們選擇的公理中。而不同形式的非歐幾何,給了我們幾套不同的公理選擇。到底哪一套是對的、是描述我們這個世界的,要由物理學家決定。然後愛因斯坦決定了,我們的世界是非歐的。我們之所以以為世界是歐式的,只是因為我們的時空彎曲的太小了,人眼看不出來。如果彎的再厲害一點,歐幾里得當年的公理就不會是平行線不可香蕉了。

所以康德的時空觀錯就錯在,康德以為我們的幾何公理是必然的是先驗的所以空間也是必然的先驗的。然而,我們的幾何公理有好幾種不同的可能,而要知道到底哪一種是描述我們的空間的,我們需要用經驗判斷。也就是說空間不是先驗的。如果引力不存在(這在形而上學上是有可能的),那麼我們的空間會與現在不同。所以,原則上說,空間也不是必然的。再加上哲學家開始認為數學只是邏輯的一部分、是分析的(analytic)而不是綜合的(synthetic),得出得結論就是:時空不是先驗的、數學不是綜合的、並且synthetic a priori很可能壓根就不存在。而如果先驗綜合不存在的話,一切知識就都來源於經驗了...那...Hume destroyed Kant with FACTS AND LOGIC!!

但這不代表康德一定錯了。首先,任何非歐的幾何都可以用高一個維度的歐式幾何分析。(這裡似乎有問題,詳情見評論)不過我個人感覺,這樣搞就沒意思了,沒有必要為了康德給世界增加維度。第二,直覺的形式並不是康德唯一的synthetic a priori。就算康德的時空觀錯了、不知道非歐幾何的存在,康德還有範疇。感性(sensibility)沒有了synthetic a priori,不代表知性(understanding)就不能有。然而,康德推出範疇的那一章,可能是哲學歷史上最玄妙的一章之一了。個人感覺可能站不住腳,但實話實說,我也沒有看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算synthetic a priori不存在,也不妨礙康德成為亞里士多德以後最nb最有魅力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形而上學上,個人認為,康德可能是對indirect realism(世界的存在是真實的,但我們能看到的世界和世界本身有很大區別)最好的詮釋。這個概念的誕生很大程度也來源於康德的物自體和經驗。倫理學上,康德是現代道德之父,道義論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道德理論。政治哲學裡,康德有全球政府。美學裡,康德的崇高...帥的一匹。數學哲學裡,依然有人改一改康德的理論然後繼續瀟洒,改名叫做intuitionism。而且康德的二律背反依舊是當今哲學屆的面貌,你一句我一句爭不出對錯……

雖說康德的哲學是一個系統,但後人對康德的解讀和重塑能夠讓我們把康德從體系里拿出來看,不然難道我們都要開始歧視黑人嗎……


斗膽就說兩點。

第一,

總體上我不認為相對論時空觀能證明康德的「哲學體系」是錯誤的,但是我反對一切區分所謂「物理學」的時間和「現象學/哲學/主觀/等等等等」的時間的嘗試。並不是說這些嘗試一定錯誤,而是因為這種嘗試恰恰和康德在純批中想要做的背道而馳。

對康德來說,先天性的知識是科學知識的前提,並不僅僅是感官的特質。因為他認為感官的主觀形式同時也是知識的客觀形式,因為物體的概念中永遠包含主觀的部分。

第二,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康德的時空觀是錯誤的」這句話我首先認為是debatable的。退一萬步講,就算證明了康德所於時空的區分是錯的了,我們也可以替康德說:「這是一個小錯誤,實際上時空一體,我們是spatial-temporally perceive這世界的,both in inner and outer intuitions。」 space-time也可以作為一個a priori synthetic嘛。

但是相對論對於康德時空觀最大的挑戰是:速度是有最大上限的,這個上限是可以通過觀察得到的。所以,既然時間的概念和空間是interdependent的,那麼時間的概念也是依賴於觀察的,是一個empirically defined concept,而不是a priori synthetic。

綜上,我等著大神們的答案


不請自來。。。。。

其實都不用扯到相對論的時空觀了,其實康德在《純批》的最最開頭所做出的「算術是先天綜合判斷」的論述,在當代數理邏輯關於「分析/綜合」的嚴格界定下就已經是錯的了。「7+5=12」就只是一個分析判斷而已。

下面是國內邏輯學頂尖學者徐明老師編撰的《符號邏輯講義》中對「7+5=12」的一個基於皮亞諾算術模型下的證明:

整個證明過程,包括徐老師在腳註底下的吐槽都說明了,將「數學公理認定為先天綜合判斷」的康德式的結論不僅僅只是欠考慮了,它整個就是錯的。就更不用提康德將時空看作是人類先天認識形式的這一點同現代物理學的悖逆了。當一個哲學家的理論同我們現今最先進的科學體系發生矛盾的情況下,我們似乎基於一種證據主義式的立場,也應該要支持後者吧?

但是,這是否就說明整個康德的哲學體系就是錯誤的或過時的了呢?其實也不一定。因為這其實涉及到學界里關於「康德哲學體系的哪部分內容其實更加重要」的問題了。如果我們說是他的形而上學和純批里的內容的話,那無疑它們除了哲學史的價值之外並沒有在當今的該領域造成多少實質上的影響。因為現如今的在作為「第一哲學」的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領域,要麼大家走的是純分析的路子,要麼大家搞同自然科學的跨學科協同合作。康德的影響力甚微。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實踐哲學領域,轉向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話,說一句「康德還活著」絲毫不過分。因為在關於「是否存在普遍的道德法則」或者「是否存在普遍的正義原則」之類的問題上,無論是正方反方都或多或少地會直接同康德主義的思維相聯繫。比如說在倫理學領域,雖然康德所主張的」絕對命令「基於其關於實踐理性的先驗性的假設之上的,但如今也有諸多學者試圖用一種」去先驗化「(detranscendentalize)的方法來為康德的實踐理性以及道德哲學進行一種自然主義的辯護,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與商談倫理。而至於政治哲學領域,且不說羅爾斯的《正義論》中,作者本人親口承認了其論證路徑完全就是康德式的。在自難民危機問題爆發以來,」全球正義「和」永久和平「的議題再次火爆,而任何一種關於全球正義問題的理論創作幾乎都有來自於康德實踐哲學的影響。雖然本人並不認同實踐哲學中的康德主義路徑,但也必須承認其影響力仍然十分強大,代表了這套理論仍然具有相當的活力。

綜上,相對論時空觀或許能證明康德在《純批》中的大部分結論可能都是基於錯誤的」先天綜合判斷存在「以及」時空是人的先天認識形式「的判斷之上的。但不能因此就直接說康德的哲學體系整個是錯誤的,無意義的。因為至少在實踐哲學領域,康德式路徑的影響力仍然強大。


謝邀。康德的時空觀對應的是」先驗感性論「、要解決的問題是」純粹數學何以可能「。

康德時空觀按現代科學的的說法,cf @飛奔的馬達馬達神已經寫了, 已經證明是錯的。但這不代表康德的整個哲學體系就錯了。

大家要搞清楚一點,康德之所以拿數學來舉例子,是要探討「數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

也就是說,不管他對於數學的看法如何被推翻,他探討的是「數學的可能性」。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數學性範疇「。

其實康德在《純批》的最最開頭所做出的「算術是先天綜合判斷」的論述,在當代數理邏輯關於「分析/綜合」的嚴格界定下就已經是錯的了。「

「算術是先天綜合判斷」,只是用來舉例說明,直觀在我們知識構成中的作用,就是康德非常」拙劣「的闡釋方法,即我們必須要藉助外在形象(比如用五根鉛筆+七根鉛筆=十二根鉛筆,抽象出12這個數字)。

他說5+7=12不是分析命題,是因為我們感受到的」5「,都是5個xx東西。

這個xx東西,比如5跟鉛筆5個蘋果,都已經先天要和某個物的形象綁定在一起了。

這就是先天綜合判斷。我再選取一段康德書信集的內容,來詳細表達為什麼「數學命題是先天綜合判斷」。

康德在書信集里區分了定量和純粹的量兩個概念。

「算術本來不是以定量(Quantum),也就是說,不是以直觀的對象即數量為客體的,而是以純粹的量(die Quantit?t),也就是說,以通過數量的規定而就一件事物本身形成的概念為客體的。」數學的對象是並不 是直觀的對象,而是直觀對象的數量規定,而與直觀對象本身性質沒有關係。所以一場戲、一棵樹都是數量上的「一」,這就是我們思維構造的結果。「作為數學對象的純直觀在一切經驗或者個別知覺之前就與概念先天結合在一起了

從直觀和概念先天結合的這個角度來講,數學知識就是一種先天綜合的知識。純粹數學知識的本質以及與其他一切先天知識的區別之處,

在於它絕對不是從概念產生的,而是必須在任何時候都惟有提供概念的構想產生( B741)

因此,既然它在其命題中必須超出概念達到與該概念相應的直觀所包含的東西,所以它的命題也永遠不能和不應當通過概念的分析亦即以分析的方式產生,因而全部都是綜合的。數學知識的先天性就體現在它們本身是無可爭議的先天綜合知識。

這個算術的先天綜合判斷即使在當代數學裡不成立,但在康德體系里,比如他告訴數學知識一定是要先天包含直觀,我認為是可以成立的。

康德那個時代是」理性「的時代,人由於有了理性才與其他物種不同。也就是說,康德堅持人與其他自然物種有本質上的區別,理性是人的本質,能夠運用理性,是人之為人的標誌。在這個意義上,人有超越的一面(不是楊超越妹妹哦)。

有超越性,才會在經驗世界之外設立一個作為基礎或終極因的理性了。

不管是討論數學、還是自然科學,歸根到底康德還是要按照前兩者的模式建立一種科學的形而上學,專門來討論這個理性。

對知識基礎的分析,是對理性的研究,已經超出了經驗領域。

因為《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審查」純粹理性「這種認識能力,這種能力就包括直觀、概念和理念。

歸根到底《純批》就不是一個所謂」認識論「的著作,而是一個建立在」主體性「上的」形而上學「。所以即使認識論再發展,把康德所有」拙劣「的認識觀點推翻,」形而上學「領域是巋然不動的。

所以即使推翻了康德對於數學的看法,康德的體系也沒有崩潰。

因為他並不是在做數學,他是告訴你數學需要直觀和直觀形式,然後進一步審查人的認識能力。這個認識能力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康德要通過數學作為一個通路、通向新型的形而上學。

更重要的是康德要試圖通過他所認為的數學,對先天範疇進行分類,即數學性範疇(quality/quantity)和力學性範疇(relation/modality)。

既然數學是不包含知覺、只包含知覺形式的純粹科學,那麼對時空的整理, 對直觀形式的構造,恰恰就是數學知識的形而上學基礎。

歸根到底,康德所討論的數學命題,更多是要指向所謂」數學性範疇「。

所以那些說相對論推翻了康德的杠精,別來杠了好么。只要」數學命題是先天綜合判斷「和康德體系融貫,那即使被相對論推翻,也可以讓這個命題繼續留在康德體系中。

科學本身是不可能成為科學的基礎和可能性的,這在邏輯上就給形而上學開闢了領域。

康德更多是一種Vorwissenscheftlich(前知識學的)立場。


作為一個古典哲學的學渣,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只要康德舉的例子能服務於他的理性,那麼無論這個例子多麼荒誕,多麼不靠譜,多麼不科學,但在實質上,也依然撼動不了他《純批》的觀點。

還有,個人認為以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觀點去研究、解讀哲學,特別是啟蒙時代的哲學,是一種非常不靠譜的做法。

更似一種科學主義:路覺Les:科學主義?

萬物皆可科學?然而科學恰恰是服務於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