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開始自發的讀書大概是從小學4年級開始,當時的初衷是:我生活在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一輩子也不可能離開這個小地方,沒有機會理解那些其他國家、不同時代、真正的有錢人或者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所能經歷的生活狀態,只有當我在讀那些被公認為經典的書、聽那些被公認為偉大的音樂的時候,我才能站在跟他們同樣的高度,感受他們所能感受的。

現在看來當時的小孩思維還是比較天真,我40歲以後才明白,不考慮有錢人,我從那些作品中所能體會到的,比起真正受過高等教育、有深厚知識背景的真正的知識分子來,還差的很遠。但即便如此,我從這些作品中得到的遠遠超出了我童年時的預期,審視藝術品是跨越時間、空間、階層,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得以與我一輩子都無法接觸到的偉大靈魂們交流的唯一方式,它們對我自己靈魂的塑造遠遠超過我一生中真正接觸過的任何人。如果要在現在的我和另一個有錢而不讀書的人之間選擇,我仍然會選擇做現在這個有閱讀喜好的窮光蛋。


是。不從功利什麼教你理解別人心理巴拉巴拉出發,這些經典小說是我狗比青春期裏的最大慰藉。


不是。我就說這麼一個問題,在古代這幾個大作家還沒有出生呢,那麼古人所有人的人生是不是都是遺憾呢?

我想說的是這麼一件事,我覺得人不用刻意追求這種所謂的經典,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心目中的神作。這要看看這部作品是不是對你的影響很大,即便是日式的輕小說,只要它影響了你,給了你許許多多的啟示,那麼它就有資格成為你心目中的神作。

不要被這些所謂的經典壓著,它們不一定都能對你產生影響。閱讀應該是一個探索自己的過程。換句話說,你應該為自己閱讀,在自己喜歡的一些著作中探索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應該為了「一定要讀完那些所謂的經典」這樣的目的而閱讀。一旦後者難以實現就會成為一種異化,你就會焦慮和不安,成為那個信條的奴隸,這時閱讀的積極意義就消失了。


是的。

沒看過一本外國名著,是一種遺憾,這沒什麼好自我安慰的。

然而,除了遺憾以外,它也並沒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比如人生價值,美學,自我實現之類的——因此也不用因此沮喪,畢竟我們的人生中,遺憾實在太多了。

高數不及格,無法體會到數學的美,這是一種遺憾嗎?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美術,無法欣賞抽象藝術,這是一種遺憾嗎?沒有非凡的體能,無法領略扣籃的飛翔感,這是一種遺憾嗎?

以至於沒有好的文筆,只能用亂七八糟的排比,這算一種遺憾嗎?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人一生錯過的風景實在太多太多,就像現在出生的90後,00後們,他們大部分是不考慮讀歐洲經典文學這一類事,就像有人問我們沒去尼羅河看過鱷魚,遺不遺憾?

我們現在的生活,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瀏覽無數的信息流,140字的微博,二倍速看連續劇,微電影,一分鐘的短視頻,再到現在15秒的抖音,我們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密集,每個人都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全部的信息,生怕一個搞笑視頻同學看了,自己沒注意到,留下悔恨。生怕別人的點贊沒在第一時間看到,生怕別人的留言會是冷暴力攻擊,要在情緒最高潮的時候給與猛烈回擊,那時候我們期盼著朋友圈的點贊,現在期盼留言被回復,又怕被攻擊。

渴望得到外界的信息,怕被孤立,渴望與人交流,怕被冷漠,渴望發出的聲音有回復,怕被忽視,總是在不停的製造亮點,讓自己發光發亮,製造出話題,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靈變得越來越脆弱,聽不得一點的批評,越來越渴望被承認,一萬句的誇獎,只要有一句話是惡意中傷,就會讓你跌落谷底,日夜不得安寧!

信息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有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時,就是一種享受,我們都幻想著每天起牀後,喝咖啡,喫沙拉,三明治,在海邊漫步,回到家讀讀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出去購物,一個人開車去旅行,自己煮飯,自己撿柴。。。但是這一切的美好,都必須要得到別人的讚賞和羨慕的言語纔有動力去做,如果沒有,一切都變成一個動作「躺著玩手機」!

讀書,讀什麼書?這是一種習慣,你如果有,最好。沒有,願意培養起來,更好!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沒讀過《世界與和平》《浮士德》如果跟朋友談起來自己會尷尬,你錯了你都沒讀過,你朋友,有幾個讀過,大家都在避免尷尬!讀過的自然和你不是同一種人,你們也許終生不會談話,或者討論此話題!

就像你現在開始關注歐洲經典文學,在知乎上一搜,很多看過的就會跟你分享一下,沒看過的也可以從很大局觀層面批評兩句,但是一眼便知!

信息就像空氣,就像大海,讀書,看電影,看連續劇,看短視頻,聊天,看報,你越渴望得到的更多,你就失去的越多,看書,不僅僅為了拓展視野,更是為了讓自己安靜下來,只有把心沉澱下來,才能看清自己要什麼,能專心一件事的人的人才能成就更大的天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