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小李飛刀李尋歡,他家父子三探花,他爹他哥他自己都是高中探花,那麼他去做官不好嗎,也沒必要學武功啊,整天喝酒打架單相思,還散盡家財,哪比得上做官。


這類問題可以用一句劇情需要來回答,不過,我還是想分享一個《天龍八部》裏的故事。

這是一個配角中的配角,路人甲中的路人甲的故事,本應微不足道,但卻讓我毛骨悚然了多年。

其實直到現在,暴力依舊是很多私人糾紛的解決方式,何況是古時候。

【這其中喫驚最甚的,自然是諸保昆了。原來他師父都靈道人是蓬萊派高手,年輕時喫了青城派大虧,處心積慮地謀求報復,在四川各地暗中窺視,找尋青城派的可乘之隙。這一年在灌縣見到了諸保昆,那時他還是個孩子,但根骨極佳,實是學武的良材,於是籌劃到一策。他命人扮作江洋大盜,潛入諸家,綁住諸家主人,大肆劫掠之後,拔刀要殺了全家滅口,又欲姦淫諸家的兩個女兒。都靈子早就守候在外,直到千鈞一髮的最危急之時,這才挺身而出,逐走一羣假盜,奪還全部財物,令諸家兩個姑娘得保清白。諸家主人自是千恩萬謝,感激涕零。

  都靈子動以言辭,說道:「若無上乘武藝,縱有萬貫家財,也難免為歹徒所欺,這羣盜賊武功不弱,這番受了挫折,難免不捲土重來。」那諸家是當地身家極重的世家,見家中所聘的護院武師給盜賊三拳兩腳便即打倒在地,聽說盜賊不久再來,嚇得魂飛天外,苦苦哀求都靈子住下。都靈子假意推辭一番,才勉允所請,過不多時,便引得諸保昆拜之為師。】

——《天龍八部》


樓主你看過笑傲江湖嗎?

開篇林震南就說了

林震南並未發覺兒子怔忡不安,又道:「古人說道:既得隴,復望蜀。你爹爹卻是既得鄂,復望蜀。咱們一路鏢自福建向西走,從江西、湖南,到了湖北,那便止步啦,可為什麼不溯江而西,再上四川呢?四川是天府之國,那可富庶得很哪。咱們走通了四川這一路,北上陝西,南下雲貴,生意少說也得再多做三成。只不過四川省是臥虎藏龍之地,高人著實不少,福威鏢局的鏢車要去四川,非得跟青城、峨嵋兩派打上交道不可。我打從三年前,每年春秋兩節,總是備了厚禮,專誠派人送去青城派的松風觀、峨嵋派的金頂寺,可是這兩派的掌門人從來不收。

福威鏢局想要在四川搞出一個分號來,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峨眉和青城當中的一派

也就是說,必須人家收了你的禮物,相當於一種入股的形式,你纔能夠在那裡開……

所以賺錢?沒必要,你的武功高了以後,會有人給你送錢的,而且是財源滾滾

就拿郭靖黃蓉辦一個大勝關英雄大會來說

陸莊主雙名冠英,他父親陸乘風是黃蓉之父黃藥師的弟子,算起來他比郭靖、黃蓉低著一輩。陸冠英的夫人程瑤迦是孫不二的弟子。他夫婦倆本居太湖歸雲莊,後來莊子給歐陽鋒一把火燒成白地,陸乘風一怒之下,叫兒子也不再做太湖羣盜的頭腦了,攜家北上,定居在大勝關。陸乘風中年早逝。當年程瑤迦未嫁時曾遭遇危難,得郭靖、黃蓉及丐幫中人相救,是以對丐幫一直感恩。這時丐幫廣撒英雄帖招集天下英雄,陸冠英夫婦富於家財,便一力承擔,將英雄宴設在陸家莊中。

陸乘風當年就是太湖的強盜頭子,搞了不知道多少錢

而郭靖黃蓉辦英雄大會,就是他們出的錢……

說白了,武功代表著權力

有了權力,還怕沒錢?

林震南這樣大富豪結交一個區區的青城派,隨便來幾個弟子他就高興昏了

要是接下來是更大的人物,還不會當成活神仙供著?

事實上他結交不了更大的人物,因為人家瞧不上他

林震南為了巴結餘滄海,每年派人送禮,但嶽不羣等五嶽劍派的掌門人,林震南自知不配結交,連禮也不敢送,眼見木高峯凶神惡煞一般,但一聽到華山派的名頭,立即逃之夭夭,自己兒子居然有幸拜入華山派門中,實是不勝之喜。


李尋歡散盡家財是因為有個姓龍的救了他,他腦抽就散盡家財,送掉老婆來報答別人,這種人是特例。

一般人為什麼學武呢?

其實很簡單,在武俠世界裡,官府是很弱的存在。

這就導致在武俠世界裡動不動在飯店打架把別人的店鋪打的稀巴爛,然後死幾個路人跟個沒事人一樣,官府往往也不管,或者喊喊。這在現實世界是完全不可以想想的。

當街決鬥,殺了人就走了,屍體都不管那種。

在武俠世界裡,滅滿門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光天化日去別人家洗劫比今天搬家都隨意那種,官府往往也不敢管,有些則是懸賞。

笑傲江湖裡面,令狐沖就帶著尼姑去化緣,不也沒事。

這就導致武俠世界裡,有錢人都會用錢之類的結交一些武功高強的人,用來必要的時候問問對方勢哪路英雄好看,是不是認識某某之類。有些則直接僱傭這些又武功的人,用來看家護院或者教授武功。

同樣武俠小說裏還有鏢局,類似今天的武裝押運。

而有些時候有了矛盾衝突,也不是找官府,而是找那些所謂的大俠出來調停,完了給幾百兩黃金喝茶。

而一些大俠行俠仗義的時候難免殺死江洋大盜,那大盜身上的錢財不能留著當垃圾吧。

想先看今天的世界,有錢人會僱傭保鏢,那些學習格鬥的人也不愁沒飯喫。

武俠世界也是如此。

你再有錢,你官再大,在武功面前都是渣渣。

令狐沖可以搶劫,楊過可以痛打奸相。

不要把武俠世界當做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武功等同於現在學歷。


古人就有句話「窮文富武」,不是說練了武功就有錢賺。而是說練武的都是不需要操心生活問題的,換句話說就是閑得慌的。就跟現在熱衷天天跑健身房的一樣,窮人每天忙三餐,哪有那功夫?

至於說武俠小說裏,那也都不缺錢啊。以金庸小說舉例,金庸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主角陳家洛原本就是紅花會大當家,大當家能缺錢嗎?紅花會平時不幹點啥籌集下經費?

第二部碧血劍,袁承志一下山就有兩千兩黃金的大案,接著還把寶藏發掘了,能缺錢?

第三部射鵰。郭靖初入江湖的時候光一個義兄託雷給了多少盤餐銀兩,身上那件貂皮到了張家口點菜的時候,店小二都琢磨著就算他沒帶錢,這身衣服也夠了。

後面順序記不住,但是就算《笑傲江湖》裏令狐沖一開始窮到騙叫花子酒喝,後來結識任盈盈,江湖好漢送的金銀美酒多少?後來從梅莊出來,沒錢了不也劫了個段天德。後來還帶著恆山弟子打劫大戶。

所以武俠小說裏,真要缺錢了,黃蓉打劫過大戶,令狐沖打劫過,喬峯帶著阿紫的時候也劫過。至於最後一部《鹿鼎記》韋小寶最不缺的就是錢了……


「武俠小說」裏有很多描寫都是,主人公忙著:談戀愛、享受美食、照顧生病的家人、居家做家務、掙錢養家、朋友聚會、幫官府處理疑難案件、保衛國家。並非只有武打……

在古龍作品「楚留香系列」中,涉及「江湖」,完整的四句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難卻,恩怨無盡。「

因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而「社會」由人組成。因此「 江湖」就是「社會(朝廷+民間)」。闖蕩「江湖」,就是闖蕩「社會」。

「江湖規矩」就是如何為人處事,其中包括大量「潛規則」。這裡重點說一句:」「江湖氣」通常形容一個人不拘小節,做事講義氣。但這不等於「匪氣」和「犯罪」。「

「武學」在古代屬於實用技術,學武有如下益處:

1、學武能賺錢養家,乃謀生之道。我以明朝為例

因為明朝的民間「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外加其他因素。所以社會上出現:大量需要習武,才能從事的合法工商行業。例如:各大鏢局(企業)公開招聘員工。

《堅瓠集》:明朝正德年間,民間出現一種名為「打行」的組織,到萬曆朝,逐漸盛行於各大城市。「打行」在市肆公開掛牌營業,其標誌是一個拳頭圖案,懸於門首,名為「鐵拳頭」。「打行」糾結武夫,專為行旅客商,富豪人家提供「保鏢」服務。

明朝的鏢局也叫「打行」,招聘職工要求之一是:必須會武功,至少要合格。

而且因為明朝實行:「皇莊制度」,而「宗室」又帶頭搞「土地兼併」。這就使很多民眾失去土地,又不想當盜匪,很多人就只能選擇從事工商業。

至於從軍,那就更需要要習武。明朝實行衛所制,前期有專門的軍戶,朝廷對軍戶,個人武藝,要求較高。;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朝廷逐漸實行募兵制,因為軍隊將領對部隊戰鬥力也非常關注,所以在募兵制之下,對入伍之人的武術素養,要求也很高。

2、古代社會普遍治安不好,官府警力嚴重不足之情況。因為僱傭保鏢也未必可靠;而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是外人,更不可能每天24小時都陪著你。

有句諺語叫:「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所以需要個人勤練武功:

(1)出遠門之時,學武可防身。社會上常有(地痞、流氓、土匪、強盜)等「犯罪分子」,擾亂社會治安。特別是發展到【嘉靖~萬曆】時期,達到「空前膨脹」狀態。因此常有:赴異地上任的官員,被「犯罪分子」殺害的情況。

雖然明朝有鏢局,但鏢局押鏢,主要是替行旅客商、富豪人家:託運和保護【錢財等貴重財物】送至異地,從而獲取押鏢收入,賺錢養家。而非保護商旅個人的生命安全。

(2)停留在家之時,學武也可保護自家財產。例如:一個富豪有5個兒子,如果他們全部武藝高強,再加上訓練有素的莊丁和自家族人,就是強勢地方宗族勢力。不但土匪、強盜等「犯罪分子」,不敢覬覦他們家財富,甚至縣太爺也得禮讓三分。

許多「武俠小說」作者之所以選擇明朝,作為歷史背景,並非沒有原因或道理。因為明朝是一個城市工商業發達,卻又讓人不安的社會,才造就俠氣縱橫的社會氛圍。

不要拿極少數個例和我槓(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

3、古代「漢族政權」,鼓勵民眾習武。我以明朝為例:

(1)明初,朱元璋主張文武兼備之舉。他召集軍中善武者,前往各地指導民眾習武。還命人編撰《教練軍士律》等武術書籍,大力在民間刊印傳播。

(2)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位時期),更加重視武人。要求宗室,將自家幼年子弟,送往專門的武術學堂「習武」。等學有所成之時,才能學習「儒學」等科目。

(3)天順年間(明英宗在位時期),規定:

《大明會典·兵部二十》:令召募民壯,鞍馬器械悉從官給。

(4)弘治年間(明孝宗在位時期),規定:

《嵩渚文集》卷70 《改僉民壯以重民兵事》:令州縣至七八百里以上者,每裏僉民壯二名;五百里者三名;三百里以上者四名;百里以下者五名。」

(5)萬曆年間(明神宗在位期間)

朝廷面對南倭北虜的騷擾,光靠軍隊圍堵不夠用。所以:甚至把練軍之術、兵法輯等信息,印成小冊子,由縣裡組織逐層下發到鄉裏一級。

例如:萬曆二十五年四月,揚州知府郭光復,製作《練兵輯要》和《倭情考略》等武術書籍,並大量印發。下令必須人人通習。至於文盲,則由識字之人負責講解。

4、習武是資本的遊戲,中國自古就流傳一個詞:窮文富武。如果一個人從少年開始,就能系統性的專心習武,可以證明家裡比較有錢,是當地的富戶。

5、學武,能考取「功名」。即使不做官,也附帶「特權」。

例如:免徭役和賦稅、輕罪免刑(司法豁免權)、見縣官不跪(社會地位,至少與當地「縣太爺」平等。)、豢養奴婢、穿長靴(明朝前中期,禁止無功名人士穿長靴)……

「秀才」可憑藉『特權』,脫離平民階層,還能享受「國家·財政補助」。;「舉人」和「進士」則可憑藉『特權』成為「地方土財主」,可「富甲一方」。

這裡特別說一句:考中「功名」以後,即使朝廷,暫無相關「職位」(官職),可以分配。「功名」所附帶「特權」,可長期保留,到你去世為止。;如果有相關「職位」(官職)安置,後來你選擇」辭職「,也會保留「功名」,到你去世為止。

例如:明朝的知名大書法家·董其昌,發現朝堂zz風向不對,趕緊」辭職「。然後回故鄉(松江府)養老,當個土財主。(同理,李尋歡也是如此。)

一些考生因「文才有限」,從而採取「曲線救國」政策,參加「科舉考試」中的「武舉」,算是獲得「功名」的一種捷徑。因此,明朝時期,很多進士都是「文武雙全」。

例如:明朝嘉靖年間,浙江紹興,邵姓家族,有一子,自幼喜歡舞槍弄棒,好讀兵書。先考中「文科·舉人」,隨後參加「武舉」,直接考取「武狀元」。

6、談判桌上有優勢。如果我想和對方講道理,光靠嘴不行。因為對方可通過各種辦法,不講道理。此時,你就可以秀一下肌肉。然後對方纔會「心平氣和」,和你好好談。

我可以善良(不欺負人),但前提是:讓對方知道,我實力強,你惹不起我。不然有些人,只會無底線的去挑釁你。小到個人、民間團體、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PS:武打雖然是「武俠小說」的組成元素,但「武俠小說」的重點是:塑造人物(武林人士),寫出好故事。而非專門寫武打(工具,可淡化)。古龍曾說過:

「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我開心,是因為我的朋友都知道: 「武俠小說」裏寫的並不是血腥與暴力,而是容忍、愛心與犧牲(非暴力領域)。 我相信這一類故事,也同樣可以激動人心。

「武俠小說」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包羅萬象,兼收並蓄。「武俠小說」中可描寫:推理偵探、軍事戰爭、荒野求生、懸疑恐怖等一系列元素。我認為「武俠小說」,只要故事足夠精彩,哪怕武打成分極少,甚至一筆帶過,它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涉及「打鬥」,很多所謂的「行俠仗義」,其實就是「正當防衛」(免除刑事責任),大家不要一看到死人,就認為是犯罪。

「私人決鬥」類似於「提前向官府報備,然後:私人恩怨,私人解決。」(免除刑事責任),因為在古代社會,「息訴」是各級司法機關的首要價值取向。(涉及謀反除外)

「息訴」(潛規則),指的是:個人或團體之間的「私人恩怨」,盡量自己解決,不要總是麻煩官府(增加工作量)。如果你總打官司,還會被官府看成刁民,下獄治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