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瀏覽了下100多個回答,發現這個問題並沒有人帶入歷史觀去答。我覺得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下面就由我來拋磚引玉吧。

「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建築」,該話翻譯自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創始人)起草的包豪斯宣言(1919.4)開篇第一句:

「一切創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築!為建築進行裝飾一度是美術最高尚的功能,而且美術也是偉大的建築不可或缺的夥伴。如今,它們自鳴得意地離群索居,而可能從這種局面里拯救它們的唯一出路,就是讓一切手工藝人自覺地進行團結合作。建築師、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到,無論是作為整體,還是它的各個局部,建築都具備著合成的特性。有了這種認識以後,他們的作品就會充滿真正的建築精神。而作為「沙龍藝術」,這種精神已經蕩然無存。

老式的藝術院校沒有能力來創造這種統一:說真的,既然藝術是教不會的,他們又怎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學校必須重新被吸納進作坊里去。圖案設計師和實用藝術家的天地里只有製圖和繪畫,它最終必須變回一個建造作品的世界。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年輕人在創造活動中感到其樂融融,如果讓他像前人一樣,一入行就先學會一門手藝,那麼,不出活兒的「藝術家」就不會再為不合時宜的藝術性而橫遭譴責,因為他還可以把自己的技巧用在一門手藝上,他可以藉此做出偉大的作品來。

建築師們、畫家們、雕塑家們,我們必須回歸手工藝!因為所謂的「職業藝術」這種東西並不存在。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並沒有根本的不同。藝術家就是高級的工匠。由於天恩照耀,在出乎意料的某個靈光乍現的倏忽間,藝術會不經意地從他的手中綻放出來,但是,每一位藝術家都首先必須具備手工藝的基礎。正是在工藝技巧中,蘊涵著創造力最初的源泉。

因此,讓我們來創辦一個新型的手工藝人行會,取消工匠與藝術家的等級差異,再也不要用它樹起妄自尊大的藩籬!讓我們一同期待、構思並且創造出未來的新建築,用它把一切——建築與雕塑與繪畫——都組合在一個單一的形式里,有朝一日,他將會從百萬工人的手中冉冉地升上天堂,水晶般清澈地象徵著未來的新信念。」

要開始分析這句話,先想清一件事:對於宏觀歷史而言,建築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每個人理解不同,下面的話很主觀。

社會文明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建築常常是兩者的集中體現。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到古羅馬的萬神廟,到中世紀的巴黎聖母院,到文藝復興的弗洛倫薩主教堂,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埃菲爾鐵塔,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世貿雙子塔,到阿凡達的家園樹(霧),他們都象徵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巔峰,他們的建成標誌著文明的崛起,他們的崩壞暗示著文明的危機。

根據以上邏輯,這句話的後半句「終極目標是建築」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建築在此並不是狹義的「建築」本身。為了作證這種邏輯是有跡可循的,我舉例一段很冷門但真實的歷史加以說明:

夏爾·傅立葉是空想社會主義運動(Utopian socialist movement)的代表。這場運動中文翻譯成「空想」其實過分強調了它的失敗,直譯本應是「烏托邦共產主義運動」,這樣才能強調運動本來是抱有一個美好理想的。而傅立葉當時用了一座建築來寄託自己這個美麗而崇高的理想:Phalanstère.

傅立葉設計的Phalanstère

他憧憬,宮殿中居住的將不再是舊世界的統治者,而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資本家和工人,而它的建成將標誌著烏托邦的實現。而多年後,一位名叫Godin的工廠主仿照傅立葉的草圖實踐了他的理想,在1865年建造了Familistère de Guise,綽號「社會宮殿」(Social Palace),當時吸引了大量法國公民前來參觀這座象徵烏托邦和美好未來的建築。

1865年的Familistère

如今的Familistère

而格羅皮烏斯說這句話時同樣處於一個迷茫的時代,不論是對於政治還是藝術。作為一個思想家,他用來寄託憧憬的,也是某種建築,一種貫徹了他所倡導的理念的:各類藝術學科和諧地滲透在一起,由內到外的美,更重要的是象徵著一種方法論,即創新力永無止盡的建築。那將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狹義的「建築」,而是一種全新的超越當下的藝術形式,因為所有的藝術通過交叉和碰撞會產生大量新的東西,就像建築學和立體派繪畫碰撞出。全新的現代主義建築一樣。

作為一名現代主義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深知現代主義建築是一個集大成者的產物:其創新來源於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碰撞。正如宣言中他反覆強調的「統一」。因為現代建築的語言就起源於立體主義畫派的視覺藝術研究,正是格羅皮烏斯在內的現代主義四大師逐漸挖掘整理出來的。他意識到了這種體現在建築設計中的方法論,同樣適用於其他藝術學科,很有可能就是不斷推動人類藝術前進的工具,所以與其說他在不斷強調含糊不清的「建築」,不如說他真正強調的是「現代主義建築」所體現的系統性的創作思想。

而作為一個「德意志製造聯盟」的實踐者,格羅皮烏斯很明確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他的使命是製作一把接力棒,而不是一部完美無瑕的設計法典。因為德意志製造聯盟就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延續,他發現到藝術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近百年未見的快速發展,並意識到這種發展很有可能會永遠持續下去,只要趕緊總結出這套方法並教給後輩。所以他才選擇排除萬難建立一所全新的設計學校,成為教育家。人類的藝術是一條流向遠方沒有盡頭的大河,要想持續流向遠方非一日之功,與其拿出一套精深的理論讓藝術快速進步幾十年,不如先強調設計的基礎,讓藝術有可能在後輩的手中一點點進步幾百乃至幾千年,這才是「終極」的含義。能看到的,也許不是真正的遠方。

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包豪斯不僅開創了「工業設計」,讓本來在宮殿里在沙龍里的藝術快速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中。而且直到現在,我們設計師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就是在完全照著這份宣言做事和思考,雖然我們可能根本沒讀過「包豪斯宣言」。


應當反過來:建築的終極目標是藝術。或者說一切生命的終極目標是藝術。


完全不能理解

我覺得說藝術的終極目標是建築這件事就很扯,藝術是一件很形而上的事情,用形而下的建築去整個概括它就很不靠譜

建築的終極目標是藝術倒是能在某些方面說得通,反過來就不是很能成立了

話說回來,在《包豪斯宣言》裡面有這樣一句話:一切創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築,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高目標。

所以可能是因為這句話讓題主產生了誤解,不過視覺藝術只是藝術中的一個分類,而不是整個藝術框架。

藝術的終極目標不會是建築,建築的終極目標也不會是藝術。

建築的終極目標是空間,空間是建築的核心,也是建築的最終體現。

建築的一般目標是遮風避雨以及實現某個特定的功能,但是空間的出彩卻能夠給人類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種心理需要。

例如居住建築的空間滿足了人類對於安全和溫暖的心理追求。

宗教建築空間滿足了人類對於心靈祈禱和凈化的心理需求。

公共建築空間滿足了人們對於社交的心理追求。

不同的空間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的建築空間設計也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覺。

例如大而開闊的空間能夠給人以宏大和渺小的感覺。

小而狹窄的空間能夠給人以局促的感覺。

向上而高大的空間能夠給人以隆重和神聖的感覺,例如各種教堂。不過太高了就和太大了一樣,人類會產生恐怖的感覺。

低矮的空間則會給人以壓迫感和幽閉感,同樣可以使人產生恐懼。

當然在這種空間的變化中也能夠產生藝術,但不過是空間藝術。

因此你要說我們在創造建築的時候創造了藝術本身,那就是過於自大了。

.


鬼扯,理解不能……說藝術終極目標是追求美,是尋找自我的就已經很扯了。是建築?我還說是通信工程呢……


「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建築。」這句話出自建築師和教育家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之口。

在他的《包豪斯宣言》里有這樣一句話「一切創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築」「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標」這是一種對建築美學的探索與創新。

包豪斯思想認為完整的建築是各種美感的實體,它是需要建築家,雕塑家,畫家們的和諧創作的,這樣,建築才是活的,有思想與生命力的。

所以我認為「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建築」所要表達的是,所有的藝術性的設計工作,設計理念,都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組成部分,既「生活重在藝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