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提起內娛大多數第一反應的也是idol或者歌手吧。

我個人感覺是因為音樂是娛樂圈的快消品,製作週期相對短。在你身邊存在的渠道廣,頻率高。洗腦能力更強。

一部電視劇的製作週期可能是一年,看一部電影可能要兩個小時,要經過審核才能在正規渠道中被展現,然後再大浪淘沙經過國內熱量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在「國外」——也就是我們眼裡。裡面的工作人員有限,而能留住記憶的更是人羣中的主角更少。

而每一首歌都有一個單獨展現的歌手。所以大家會更容易關注到「影視歌」裏的「歌」。歌曲的發布平臺也相對更多審核成本更低。不論是國外的「電臺」還是國內的「網易音樂人」,迅速引爆走進人羣視線的成本遠低於影視。

所以不僅是提起歐美圈大家更容易想起歌手。大部分圈子提起來大家都更容易想起歌手。


知名歌手少,知名歌手中國粉多。撕b也多。

知名演員多,粉絲數量有多有少,戰鬥力不行。撕b少。

知名麻豆少,粉絲也少。

就醬紫。


因為演員什麼的都太佛繫了

除了宣傳新戲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在哪

不是在農場裏養雞就是在海上衝浪

也就能在街上遇到他們遛狗了


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反正我看到我的首頁大家說歐美圈包括影視圈和歌手圈,至於你遇到的這種,是因為你混的就是音樂圈居多,導致你看到大家口中的「歐美圈」的都是指音樂圈吧?你只能知道你眼前所看到的,I would say.


那是因為歐美娛樂圈歌手地位遠高於演員

何以見得呢 例如福布斯排行榜 基本上年年歌手吊打演員。還有各大社交媒體,歌手的熱度是演員不能比的。此外,一些隱形的地方也凸顯出了歌手的高地位。例如影視資源 即便是二三線歌手也可以很輕易地拿到手(如去年黑鏡的麥莉 artpop大糊後的嘎嘎) 如果是超一線巨星 完全是影視公司排著隊找你,你自己來挑。如泰勒的兩部巡演大電影,一部紀錄片。蘋果公司花重金給碧梨拍紀錄片等等

但演員跳槽到歌手就十分困難,首先是不會有什麼知名製作人來幫你做音樂。而且歐美歌壇的競爭遠比影壇來得猛,去年的格萊美最佳新人今年可能就會糊得不見影。歌手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非演員能比,且一代有一代影響世界的巨星icon。

高熱度自然等於高星光效應,資源好等於曝光度高,頻頻刷臉。請問這種情況下,一提到歐美圈就想到歌手難道不正常?


入門門檻低 學習成本少


鞋搖!(手動笑臉)

好像的確是這樣,很多混歐美圈的人,提到漫威,可能就會說出鋼鐵俠,或者 tony stark,但不一定會提起 robert downey jr.

但一放黴黴的歌,大家都會說 taylor swift,卻不一定說的出歌名


我感覺一般人看電影美劇都不記演員名字,有花名的無非是那些漫威演員,當然還有個別,比如小李子、大魔王…演員圈也很少有撕逼現象,公關強大

身邊有的人大多數都不看歐美電影,但英文歌肯定聽,黴黴love story幾乎沒人不知道,

而且在內娛綜藝節目裏,也有嘉賓提一些歐美歌手,比如老鱉,麥當娜,碧昂絲就被提起的次數較多,所以中國觀眾就很容易記住

還有一點,歌手有五大,你見過演員也有五大嗎

好了,完結撒花


因為聽歌倆分鐘,電影倆小時。


流量化的中國哥譚,創作型歌手?(養豬型大廚)


我個人的想法是,

受快餐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人對待事物缺少耐心,也越來越多人選擇看電影解說而不是完整地看一部電影,看的話也肯定快進,這樣肯定對影星的瞭解也越來越少,除非個別真的大紅大紫的影星

也可能是因為歌手的影響力更大吧可以短時間內創作出多數的音樂作品(除了某個喜歡 的例如法海喇嘛 ),也能很直接得在音樂級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拍電影的話兩三年猜能處一部電影作品,能產生的影響也不多,畢竟怎麼說也只是扮演某個角色並不是真實的;非要說產生影響的也只能說整部電影帶來的

就想出來這麼多


因為歐美音樂圈粉絲多唄


但是我只會想到演員,因為我很少聽歌


因為目前歐美歌手的星光影響力遠超演員


演員過於佛系 沒有劇或者電影真的見不到人 翻牆的話偶爾能看到路人拍的各種沙雕生活照 有社交賬號的還好 偶爾還會發點東西 沒有社交賬號的真的是根本看不到 但是像歌手的話各種地方都會放歌啊什麼的 然後粉絲也很多啊 因為歌好聽又火的話瞭解的人肯定多的 然後歌手的粉絲或者正主也會互撕 我現在還記得正主在那撕粉絲做喫瓜羣眾這個事情 啊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