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大徹大悟之前對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是什麼?


這是個好問題!

隨師友學習實踐佛法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作為修行人,應該擁有哪些寶貴的品質(纔能夠更容易悟道)?

我通讀了不少的高僧傳記,拜訪了一些有修行人的人,自己也在反覆摸索和嘗試,總結了幾點心得,拋出來供養大夥:

1、直質之心。

2、承認自己不行,並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觀點。

3、聞即信,信即受持。

4、對於道的追求,永遠排在第一位。

5、反覆打磨堅固道心。


記得看過一個視頻,是有關張志順道長的。其中有一段是道長回憶自己求道的經歷,我個人認為此道長基本具備瞭如上的作為一個求道之人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有心人可以搜索一觀。


善男子。過去之世 佛日未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 修菩薩行。悉能通達一切外道所有經論。修寂滅行 具足威儀 其心清凈。不為外來能生欲想之所破壞。滅嗔恚火 受持常樂我凈之法。周遍求索 大乘經典 乃至不聞方等名字。

我於爾時住於雪山。其山清凈 流泉浴池 樹林葯木 充滿其地。處處石間 有清流水。多諸香花 周遍嚴飾。眾鳥禽獸 不可稱計。甘果滋繁 種別難計。復有無量藕根甘根 青木香根。

我於爾時 獨處其中 唯食諸果。食已繫心 思惟坐禪 經無量歲。亦不聞有如來出世 大乘經名。

善男子。我修如是難行苦行時。釋提桓因等諸天人 心大驚怪。即共集會 各各相謂。而說偈言

各共相指示 清凈雪山中

寂靜離欲主 功德莊嚴王

以離貪嗔慢 永斷諂愚癡

口初未曾說 粗惡等語言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曰歡喜。復說偈言

如是離欲人 清凈勤精進

將不求帝釋 及以諸天耶

若是外道者 修行諸苦行

是人多欲求 帝釋所坐處

爾時復有一仙天子 即為帝釋而說偈言

天主憍屍迦 不應生此慮

外道修苦行 何必求帝處

說是偈已復作是言。

憍屍迦。世有大士。為眾生故 不貪己身。為欲利益諸眾生故。而修種種無量苦行。

如是之人見生死中諸過咎故。設見珍寶滿此大地 諸山大海。不生貪著 如視涕唾。

如是大士。棄捨財寶 所愛妻子。頭目髓腦 手足支節。所居舍宅 象馬車乘 奴婢僮僕。亦不願求生於天上。唯求欲令一切眾生 得受快樂。

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凈無染 眾結永盡。唯欲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提桓因 復作是言。

如汝言者。是人則為攝取一切世間所有眾生。

大仙。若此世間有佛樹者。能除一切諸天世人及阿修羅煩惱毒蛇。

若諸眾生住是佛樹陰涼中者。煩惱諸毒 悉得消滅。

大仙。是人若當未來世中作善逝者。我等悉當得滅無量熾然煩惱。

如是之事 實為難信。何以故。無量百千諸眾生等 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少微緣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 水動則動。猶如畫像 難成易壞。菩提之心亦復如是 難發易壞。

大仙。如有多人以諸鎧仗牢自莊嚴 欲前討賊。臨陣恐怖 則便退散。無量眾生 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牢自莊嚴 見生死過 心生恐怖 即便退散。

大仙。我見如是無量眾生髮心之後 皆生動轉。是故我今雖見是人修於苦行 無惱無熱 住於險道。其行清凈 未能信也。我今要當自往試之。知其實能堪任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重擔不。

大仙。猶如車有二輪 則能載用。鳥有二翼 堪任飛行。是苦行者 亦復如是。我雖見其堅持禁戒。未知其人 有深智不。若有深智 當知則能堪任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重擔也。

大仙。譬如魚母多有胎子 成就者少。如庵羅樹 花多果少。眾生髮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 少不足言。

大仙。我當與汝俱往試之。

大仙。譬如真金 三種試已 乃知其真。謂燒打磨。試彼苦行者 亦當如是。

爾時釋提桓因。自變其身 作羅剎像 形甚可畏。下至雪山 去其不遠 而便立住。

是時羅剎。心無所畏 勇健難當。辯才次第 其聲清雅。宣過去佛 所說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說是半偈已 便住其前。所現形貌 甚可怖畏。顧眄遍視 觀於四方。

是苦行者。聞是半偈 心生歡喜。

譬如估客 於險難處 夜行失伴 恐怖推求。還遇同侶 心生歡喜 踴躍無量。

亦如久病 未遇良醫 瞻病好葯 後卒得之。

如人沒海 卒遇船舫。如渴乏人 遇清冷水。

如為怨逐 忽然得脫。

如久系人 卒聞得出。

亦如農夫 炎旱值雨。

亦如行人 還得歸家。家人見已 生大歡喜。

善男子。我於爾時 聞是半偈 心中歡喜 亦復如是。即從座起 以手舉發。四向顧視 而說是言。

向所聞偈 誰之所說。

爾時亦更不見餘人 唯見羅剎。即說是言。

諸開如是 解脫之門。誰能雷震 諸佛音聲。誰於生死睡眠之中 而獨覺寤 唱如是言。

誰能於此示道生死饑饉眾生 無上道味。

無量眾生 沉生死海。誰能於中 作大船師。

是諸眾生 常為煩惱重病所纏。誰能於中 為作良醫。

說是半偈 啟悟我心。猶如半月 漸開蓮花。

善男子。我於爾時 更無所見 唯見羅剎。復作是念 將是羅剎 說是偈耶。仍復生疑 或非其說。

何以故。是人形容 甚可怖畏。若有得聞 是偈句者。一切恐怖醜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 能說此偈。不應火中 出於蓮花。非日光中 出生冷水。

善男子。我於爾時復作是念。我今無智。而此羅剎 或能得見過去諸佛。從諸佛所聞是半偈。我今當問。

即便前至是羅剎所 作如是言。

善哉大士。汝於何處 得是過去離怖畏者 所說半偈。

大士。復於何處 而得如是半如意珠。

大士。是半偈義 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間無量眾生 常為諸見羅網所覆。終身於此外道法中。初不曾聞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說空義。

善男子。我問是已。即答我言。

大婆羅門。汝今不應問我是義。何以故。我不食來 已經多日。處處求索 了不能得。饑渴苦惱 心亂讇語。非我本心 之所知也。假使我今 力能飛行虛空 至鬱單越。乃至天上 處處求食 亦不能得。以是之故 我說是語。

善男子。我時即復語羅剎言。

大士。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大士。汝所說者 名字不終 義亦不盡。以何因緣不欲說耶。

夫財施者 則有竭盡。法施因緣 不可盡也。雖無有盡 多所利益。

我今聞此半偈法已 心生驚疑。汝今幸可為我除斷 說此偈竟。我當終身 為汝弟子。

羅剎答言。

汝智太過 但自憂身。都不見念今我定為飢苦所逼。實不能說。

我即問言。

汝所食者。為是何物。

羅剎答言。

汝不足問。我若說者 令多人怖。

我復問言。

此中獨處 更無有人。我不畏汝 何故不說。

羅剎答言。

我所食者 唯人暖肉。其所飲者 唯人熱血。自我薄福 唯食此食。周遍求索 困不能得。世雖多人 皆有福德。兼為諸天 之所守護。而我無力 不能得殺。

善男子。我復語言。

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 當以此身奉施供養。

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 無所復用。當為虎狼 鵄梟雕鷲 之所啖食。然復不得一毫之福。

我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不堅身 以易堅身。

羅剎答言。

誰當信汝 如是之言。為八字故 棄所愛身。

善男子。我即答言。

汝真無智。譬如有人施他凡器 得七寶器。我亦如是。舍不堅身 得金剛身。汝言誰當信者 我今有證。大梵天王 釋提桓因 及四天王 能證是事。復有天眼諸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修行大乘 具六度者。亦能證知。復有十方諸佛世尊 利眾生者。亦能證我 為八字故 舍於身命。

羅剎復言。

汝若如是 能捨身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其餘半偈。

善男子。我於爾時 聞是事已 心中歡喜。即解己身 所著鹿皮。為此羅剎 敷置法座。白言。

和上。願坐此座。

我即於前 叉手長跪 而作是言。

唯願和上。善為我說其餘半偈 令得具足。

羅剎即說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爾時羅剎說是偈已 復作是言。

菩薩摩訶薩 汝今已聞具足偈義。汝之所願 為悉滿足。若必欲利諸眾生者。時施我身。

善男子。我於爾時 深思此義。然後處處 若石若壁 若樹若道 書寫此偈。

即便更系所著衣裳。恐其死後 身體露現。即上高樹。

爾時樹神復問我言。

善哉仁者。欲作何事。

善男子。我時答言。

我欲捨身 以報偈價。

樹神問言。

如是偈者 何所利益。

我時答言。

如是偈句 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 開空法道。我為此法 棄捨身命。不為利養 名聞財寶 轉輪聖王 四大天王 釋提桓因 大梵天王 人天中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 故舍此身。

善男子。我捨身時 復作是言。

願令一切慳惜之人。悉來見我舍離此身。若有少施 起貢高者。亦令得見我為一偈 舍此身命 如棄草木。

我於爾時說是語已。尋即放身 自投樹下。

下未至地時。虛空之中 出種種聲。其聲乃至阿迦尼吒。

爾時羅剎還復釋身。即於空中接取我身 安置平地。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頂禮 於我足下。贊言。

善哉善哉。真是菩薩。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欲於無明黑闇之中 然大法炬。由我愛惜如來大法 故相嬈惱。唯願聽我 懺悔罪咎。汝於未來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見濟度。

爾時釋提桓因及諸天眾。頂禮我足。於是辭去忽然不現。

善男子。如我往昔為半偈故 捨棄此身。以是因緣 便得超越 足十二劫。在彌勒前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得如是無量功德。皆由供養如來正法。

善男子。汝今亦爾 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已超過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菩薩上。

善男子。是名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 修於聖行。


按重要性遞減依次為:

1、具正見,於諸法如理作意;

2、持戒,於破戒有慚有愧;

3、精進不放逸。


一 未證悟前不固執己見(尤其關於第一義,因須實證才能徹解),不過早確認自己的認知,虛心向學,保持開放求索狀態。

二 懂得感恩,知過懺悔,見善隨喜,時常迴向,而非隨順我執,貢高我慢,貶損他人,嫉憤覆心。

三 多讀經多學法 ,常修心常修定。只唯佛智,不隨魔說; 只依正法,不依個人。


一,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二,自願實踐。三,堅持探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