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入川打了3年最後還是劉璋自己投降的,證明劉璋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感謝邀請,劉璋在殺張魯母弟之後,曾多次派遣龐羲等人率軍攻打張魯,皆被張魯擊敗:

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

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

除去張魯所據漢中之地的地理環境因素,劉璋勢裏內部人心不齊,也是其數次被張魯擊敗的較大的原因。

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後松復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

劉璋勢力內部之所以會出現人心不齊的原因,簡而言之便是主客矛盾——以南陽、三輔等地流亡入蜀地組成的東州人與益州土著之間的矛盾。而主客矛盾的激化,也導致了其後劉備入川之時【還兵南向,所在皆克】,蜀漢日後的名將吳壹、李嚴等亦從先主:

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

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

至於為何會出現主客之間的矛盾,則要從劉焉入蜀後,對擁立其入蜀的益州豪強及土著的態度說起,諸如利用東州人組成的東州兵鎮壓益州土著發起的叛亂等,在此稍舉一例,恕某暫不贅述:

州從事賈龍素領[家]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龍乃選吏卒迎焉。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

綜上所述,劉璋並非不想出手消滅張魯,而是因為多重因素下的「力有不及」。


如果能滅張魯,劉璋早就滅了,沒劉備啥事


就是滅不掉才找劉備


周出西岐,秦出函谷關,劉備從三輔出川。東漢之前的統一戰幾乎都先有漢中關東。劉備何曾不想?


自己內部不團結,派系林立,雙方已經打過了打不過,手下人楊松那一派的就說劉玄德兵精將猛,素有賢明,同為漢室宗親,請他來援,然後劉備入蜀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事實上劉璋確實一直有謀劃對張魯的軍事行動,曾認命龐羲為巴西太守進攻張魯;但一直收效甚微,龐羲後來也與劉璋反目。難以消滅張魯的劉璋請來了身經百戰的劉備。

更核心的原因是劉焉劉璋父子並未在益州建立穩固的統治,劉璋政權與季漢末期一樣對主動進攻興緻寥寥,而東州人與益州本地人尖銳的矛盾——這也正是劉備有機會攻佔蜀地的原因——更導致劉璋政權難以吞下張魯。這可能也是劉璋不選擇困獸猶鬥而投降的原因


張魯兵敗投降曹操以後,曹魏在兩三年之間從漢中遷走了百姓十萬戶,大約四五十萬人,聯繫滅蜀時蜀漢的人口,比較一下就能看出當時的漢中並不是劉璋吞得掉的勢力吧,甚至就算是曹操在攻擊漢中時也很不順利啊。

另外雖然演義和三國志沒正面提及,但從裴注裏補充的一些史料裏可以看出,漢中有點像劉表的荊州,成為一個亂世之中士人的避難所,比如說在張魯作出投奔曹魏這一決定中發揮很大作用的姜合,就是當時關右首屈一指的知識分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