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科研比拼的是短板。

網上經常看到諸如「科研最重要/最不重要的就是xxx」的討論,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都有些片面。

做出一項好的科研成果需要很多條件,包括充足的科研經費/硬體支持,前瞻性的選題(也就是經常說的好的idea),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科研工作,足夠長的工作時間,良好的論文表達能力,通訊作者的reputation......

很多時候,一個科研成果能到什麼高度,取決於你最低的那塊短板。

一個條件上短一點還能稍微搶救一下,多了基本上就與好成果無緣了。


開始比軟硬體基礎設施,後來比對生存和生活的應對能力,再後來比眼光、心性、抱負

但絕大部分人的科研,軟硬體一級還沒過就結束了

最終我們是焦炭還是石墨烯都沒機會去了解

但這大概也許是在默默無聲中直接跨級比拼了眼光、心性和抱負吧

注意,離開科研也許更算是高瞻遠矚,至少對一些人


運氣。。。以及在運氣來臨之前你的準備工作做的怎麼樣。


如果沒有好的起點和平台,其實比拼的是撿垃圾的能力和耐心,然後深信總有一天會撿到寶。意思是,垃圾文章、小課題先搞起來,維持著科研的動力,慢慢有了積累再不斷往上突破,注意:撿垃圾是為了能撿到寶,如果一直滿足於撿垃圾,那也沒什麼意思。


不同階段不一樣

本科的時候主要還是gpa,誰年級第一誰牛逼

研究生階段比「三圍」,文章數、影響因子、引用數

教職階段除了三圍之外,還比拉到多少funding,給單位帶來多大效益、培養了多麼出色的學生,以及各類人才帽子和獎項

歸根結底還是創造力


毒雞湯警告!既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那麼我就假設讀者都是博士生中的佼佼者,並以此為背景展開討論,像什麼批判性思考啊,寫作功底啊,抽象能力啊,就不提了。下文純屬個人經歷分享,不保證科學更不保證普適性,僅供參考,切勿入戲過深!那麼……開始吧~

早在幾年前,直博面試時,有位老師就意味深長的提到過,做演算法的和做演算法的千差萬別。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感觸也越來越深。舉個例子,我見過一些博士,推起公式來那叫一個6,奇技y巧看的眼花繚亂,然後實驗給出結論,效率啊準確率啊或者什麼指標提升了多少——看上去這就是博士生應有的樣子,吧?但是,越是domain specific的數學工具,往往越是非常具體且有套路可循的(僅指計科,且有些看天賦的方向例外):只要智力達標(我說的很清淡,但這並不trivial)基礎紮實,理解、會用,只是時間問題。這反應出了優秀博士生遇到的第一個瓶頸——缺乏irreplaceability——你是能把細節應付的很好,但換個人一樣能幹,還談什麼比拼呢233

退一步講,可能有些人做的研究,真就用到了門檻高的數學工具,別人還就真搞不懂。拜他所賜,某任務的耗時減小了10倍——這總不能說他不牛了,吧?但是呢,任何演算法,都是系統中的一個building block而已。有時候你費盡心機把一個指標優化了10倍,卻沒有發現這個指標在整個系統中只佔1%的分量。有時候你把A指標優化了10倍,卻沒想到B指標會因此劣化100倍。有時候用你發現你的演算法確實讓整個系統都得到了提升,卻沒發現你讓系統的穩定性成本或者人力成本大幅度提升了。假設你考慮到了上面的一切,心裡想著這總沒問題了吧,卻沒發現你針對的場景過窄以至於徹底脫離實際。這是很多優秀博士生遇到的第二個瓶頸——缺乏系統性思考的能力——文章寫的是漂亮,就是誰用誰被坑,這好意思拿出來和人比拼嗎?

對已經很優秀的博士生來說,科研最怕的,是陷入細節而無法自拔,以至於錯過了對系統性思考能力的訓練,喪失了培養大局觀的最佳時機。想做個研究員,卻不知不覺成了熟練工。


1.平台

主要指課題組所在機構,這個可以決定科研成果的下限,基本上好平台隨便做一篇都是1區

2.老闆

或者說課題組;老闆的指導和資源,基本上決定了科研的上限,可以說這麼說,沒有足夠的資源,沒法發大文章

3.運氣

這個決定了你的研究方向有沒有前途,或者說你的研究項目有沒有潛力;一般來說,只有具有潛力的項目才值得花錢花精力去搞,但這種項目一般都是可遇而不可求;運氣決定了你與上限的距離

4.個人能力

這塊主要決定研究的數量和進度,對研究的高度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力遠不如之前三項


愚以為是,以無窮的好奇心作為動力加上勇於試錯的勇氣以及經久不息的熱情。


科研的比拼,層次非常多。

比如,國內同行之間的比拼,是誰能拉到科研經費。有錢才能開工。

如果是同行之間,比拼的是誰能發現新的內容,別人不知道,我知道。

如果是兩個組的比拼,就看誰的工蜂更給力,哪個組有設備。

而頂級科研第一線,比拼的是誰能發現規則。可以影響一個時代,一個世紀。或許,會改變整個人類。


我覺得,應該是純粹的熱愛科研本身。是不是熱愛,其實也很好驗證: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哪個課題,即使沒經費支持、發不了好文章、甚至很多人都不看好,你單純的就是想做,想試試自己的方案到底可不可行,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使前方千萬人失敗,我也繼續前進決不後退)。如果你的答是「有」,那我覺得就挺適合科研的。

科研半途而廢的人有各種各樣,究其原因,主觀和客觀因素都有。但是,在任何領域中把科研做的最好的那些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專業,科研攻關的過程本身就帶給了他們滿足感和成就感,由此帶來的榮譽和文章其實就是副產品,有了更好,沒有也無所謂。這有點像學校里玩遊戲上癮的那些學渣,只不過以科研為癮的人,玩著玩著就功成名就了,後者玩著玩著就成了loser。

另外,真正優秀的老師,最最重要、甚至說唯一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愛上科研」,一旦他們享受到科研過程的樂趣,剩下的事就讓他們自由發揮吧 。

最後,我看評論中有說科研最重要的是創新、是能力、是科研氛圍、是天賦,等等。我覺得和熱情比起來,這些因素都不重要,拿《天龍八部》來比喻,這些因素頂多算是少林七十二絕技,是招數,而科研熱情就相當於易筋經,是內功心法。對於具體招數,每個人一般不可能都學會,也沒有必要都學會,但是內力則不然,這是你在學術圈的根基所在,內力到了十層,七十二絕技手到擒來,甚至現學現賣都來得及(比如段譽練六脈神劍,虛竹練逍遙派諸多武功,鳩摩智用小無相功駕馭少林武功等)。

總之,我的意思是,只要科研熱情被點燃,其他能力都會慢慢掌握,遲早的事,現在沒掌握的原因是他一時半會還用不著,一旦需要用到,他的科研熱情會驅動他去學這項技能。另外,對於外部的困難,比如科研氛圍等,這就更不是問題了,對於一個拿科研當鴉片來抽的癮君子,你和他說「這煙館環境不好,咱今個兒不抽了,行不行?」你信不信他跟你急?反正我信,他哪怕蹲廁所里,也要把鴉片抽完再走。


重要性依次下降

基礎設備,努力(寫作,作圖,代碼,實驗,速度等等),idea,老闆的名望,運氣,還有其他的種種要素,最重要的的我覺得還是這五個方面。

當然如果有堅定不移的熱忱的話,沒有條件,也能自己想方設法去創造條件。


運氣還有導師吧


拼對科技部主導下的遊戲規則的理解深度和實現程度。不同專業的遊戲規則有很大不同,表面上看差不多,都是發文章拿項目。區別在於發文章拿項目的核心手段不一樣。有的適合人海戰術攤大餅,有的適合工作外包刷數據,有的適合高端設備搶先機。不說了,搬磚去


美好的的青春和無法複製的運氣。

運氣好的,科研一帆風順。

運氣差一點,熬幾年,總能找點東西畢業。

如果不是真的熱愛科研,專業技能也許更符合市場需求。


人脈,手上的文章。。牛逼的項目。。


拼的是老闆。遇到好老闆才最重要。


科研比拼的是看你有沒有敢於超級創新的傲骨,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我認為比拼的是創新心態,但更重要的是熱情。

很多諾獎文章初期的引用量都不高,被挖掘得了諾獎後才引用飆升,但諾獎獎勵的就是創新,獎勵的就是第一個。創新對科研至關重要,學術灌水毫無意義。(不過灌水確實可能更順利的畢業哈哈哈?ω?)

做實驗時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試劑不純、儀器不準等等都可能會讓你心態爆炸。保持良好心態,堅定信念對科研至關重要。你可能三年五年都沒有成果,但依舊要相信自己,相信真理。(大不了就延畢,四年五年都讀了還怕六年七年嗎??ω?)

之所以沒有提到錢這個問題,做科研沒有錢就別做了,老師沒有錢沒有經費做不了,一開局就比別的課題組低一等還怎麼做?憑天賦?憑努力?有天賦肯努力的老師早就申到經費抱到大腿了。做學生的話,干科研還是要考慮下自身家庭的,畢竟讀研讀博士很大的問題就是在你人生中需要錢的時候沒有錢,艱難ㄟ(▔,▔)ㄏ

一顆求知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熱愛,才有創新的勇氣,才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心態。

就這樣,且行且珍惜。T_T


首先,你要熱愛科研,保持好奇心與積極的心態。

其次,你的性格要堅韌,

再寫,你要有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力,發散思維與聯想能力,不斷問自己為什麼,不斷解決這個為什麼,甚至要有一些鑽牛角尖。

最後,在日復一日的失敗中,你還要保持熱情與享受孤獨。


我感覺科研比拼的是你敢為人先的勇氣以及堅持不懈的耐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