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就堅決不要讓對方拿走。

  • 如果是對方孩子非要,而對方家長不阻攔的,那別忘了自己去要回來。

會縱容孩子拿走別人玩具的大人,大概率也不用特別留心交往,因為他們並不懂得共情,並不能理解別人家孩子真的不願意被拿走玩具。

這就非常簡單,直接明確告訴對方孩子:「這個玩具是XX的,他非常喜歡,如果沒有的話,他會很難過,請你不要帶走。」

或者,「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玩具是XX的,我不能幫他做主,你跟他商量。」

孩子說不給,大人就直接說:「那抱歉了,XX不想給,你請還給他吧。」

對於未經同意且已經拿走的玩具,再去電話追回來,也是可以的,語句同上,原理也同上。

  • 如果是自己非想給,自己孩子不願意,那就好好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

其實父母在這個時候,最難過的是面子上不好看。

自己答應了要送對方孩子玩具,可是自己孩子不給,只能狠狠打壓自己孩子。

而孩子在那個時間非常無助,他自己的東西,被爸媽送走,他成了一個撒潑哭泣被罵不乖的孩子,n重委屈。

孩子天生對物品有佔有慾,你覺得不是什麼的東西,孩子就是很在意,把孩子這份佔有慾保護了,對孩子建立掌控感和安全感都非常有幫助。

而且孩子對一部分東西有控制權,會讓孩子對整個生活空間都有很好的掌控力,甚至包括自己的情緒。

下次有這種情況,建議:

第一,要送就送自己的東西。

第二,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只送孩子同意的東西。

第三,不要臨時決定送任何東西。

這裡就要說到父母在人際關係裏的討好。

不敢懟拿玩具孩子的家長——討好對方大人。

拿自己孩子的玩具送對方孩子——討好對方孩子。

可是,既然自己做了主人,已經是一份情,何必討好到這個地步。

他們來家裡玩,開心不開心,都是他們的選擇。

人生的路很寬,不用討好任何人,這個朋友不滿意我們,那麼還有14億中國人等著你際遇呢,不要太在意一時的得失。

人和人的關係裏就是該有一些不痛快,這些不痛快才塑造了我們的邊界,不要讓。

孩子和自己也是一體的,孩子不滿意,大人也可以選擇不滿意,不用質疑。


謝邀。

請禮貌拒絕。教孩子:

禮貌和拒絕並不衝突。

如果你拒絕了別人,別人因此而生氣,這並不代表你應該接受。

這是我給娜寶的必修課之一。


已經拿走了的情況,你要麼和朋友解釋清楚,給對方的孩子買別的禮物,然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拿回來。

要麼就只能和孩子道歉。看商量怎麼做才能補償孩子,並且保證以後不再擅作主張把他的玩具送人。

我覺得成年人有個問題,就是抹不開面子,有時候甚至會為了面子損害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是孩子不會這樣。我不想給,天皇老子來了我也不給。道德綁架那一套沒用。

我媽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她朋友的孩子來了,看上我的啥她都給。她覺得喫虧是福。我就很不爽,也不能老是讓我享這個福啊。

等我有孩子了,我不願意讓他喫這個虧,我努力的和他一起保護著他的玩具,有一次我們樓下小朋友想玩花生的挖掘機,一直纏著我讓我和花生商量把玩具給他,因為在他的認知裏,媽媽是可以為孩子的玩具做主的,可沒想到我不按常理出牌,拒絕了他。結果他就一直跟我叨叨叨,實在把我煩的不行了,我跟花生商量了一下,把玩具給他了,結果剛交出去,花生就反悔了,委屈的大哭。我哄了好久,各種道歉,都沒用,後來我保證以後絕對不會為了別的小朋友讓他把自己的玩具讓出去,又給他買了糖,纔算平事兒。

之後不管發生什麼事兒,我都不願意再逼花生讓玩具出去。這是我家的東西,憑什麼要讓?同時我也不會讓他不經對方容許去動別人的玩具,小朋友願意交換就交換,不願意就各玩各的。

花生的朋友們也基本都理解我的做法,這完全沒有影響到我們一起玩。不理解的,那說明育兒理念不同,不做朋友也無所謂。

孩子家人遠遠比朋友重要。


我換個角度哈

你老公帶著他的同事朋友和同事朋友的妻子女朋友來你家玩,同事妻子走的時候拿走你幾個包包化妝品衣服飾品,你不樂意,你老公該怎麼辦?

再換個角度

你媽媽和她的朋友及她朋友的孩子(和你差不多歲數)來你家玩,你媽媽朋友的孩子看中你的包包鞋子首飾化妝品拿走了,你不樂意,你媽媽該怎麼辦?

我老公曾經有過類似行為,不制止他孃家的小孩動我兒子的玩具,當客人走的時候我指示我兒子把老公的皮帶錢包iPad順手送給了對方小孩。咋地,不是大方嗎,不是喜歡為別人的東西做主嗎?言傳身教唄,你咋做你兒子咋學唄!

請問這位題主,傷害自己的孩子和你那點面子相比什麼更重要?你要是覺得面子重要我無話可說,那是你孩子,傷了與我無關。

我兒子的玩具一向他做主,我能干涉的只有他邀請了別人卻又霸住玩具不讓對方玩這點事,其餘的要不要借給對方,要不要送給對方全部由他做主。

另外那些去別人家做客後孩子要拿主人家東西的家長你們的臉呢?小孩不懂事你們家長也不懂事?人不怕窮而怕沒有志氣,買不起就不要玩,拿人家的算什麼事?


直接滿足對方的孩子,讓其拿走。這是最最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因為,你會傷害了自己孩子的信任,你會助長了對方孩子的惡習,你也破壞了自己的教育標準。

建議題主先問問自己:在此時此刻,我是誰?

  • 你的關注點是主人,考慮的標準是讓客人滿意?
  • 你的關注點是朋友,考慮的標準是對方的感受?
  • 你的關注點是朋友孩子的阿姨(叔叔),考慮的標準是滿足其無理的要求還是要藉機替朋友教育?
  • 你的關注點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考慮的標準是自己孩子的感受和認知以及孩子的信任?

角度不同,關注的標準不同,相應的問題性質不同,處理方式自然不同。

順著題主的思維邏輯,問題是「自己孩子不願意」時如何處理,並沒有聚焦「朋友孩子拿走玩具的行為」本身。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提示家長要關注一個點:自己的教育標準。

用什麼標準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事件,去評價孩子的表現,去考慮問題的解決,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將決定著自己的角色和責任

在這個小故事中,有著:大人之間的交往,朋友之間的分享,為人處世的禮貌禮儀,孩子的認知標準教育

夾雜著朋友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標準。

給一個忠告:孩子的教育培養就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不管是什麼場合,不管是什麼事件,一定要記著自己的重要角色——教育者責任。

  1. 我們邀請朋友到家裡,就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交友
  2. 我們拿出飲食玩具招待客人,就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分享
  3. 我們面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言行的表現反饋,就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塑造自己的三觀和標準
  4. 孩子在整個過程的切身感受,就是在印證著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標準是否一致,是否會信任父母

這裡有一個突發的問題:不懂尊重、不懂禮貌的朋友孩子要拿走玩具。

如果不是自己孩子在遊戲互動中主動贈送的,那麼不要推卸自己的責任,讓還不會處理的孩子直面這個難題。而是自己來處理,並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兩個孩子。

假設是我來處理:

「這幾個玩具是多多( 借用我女兒的小名)最喜歡的,所以她拿出來與你分享。看來,你也很喜歡這幾個玩具,你們玩得很快樂吧?」

【此時我會蹲下來,用微笑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理解孩子對這幾個玩具的喜愛。】「多多,你挑選分享的這幾個玩具很棒哦!小朋友很喜歡你的玩具呦!」【轉身對女兒多多的用心招待和快樂分享給予表揚。並強調這是多多的玩具,讓女兒安心。】「看來你的喜好與多多一樣,真高興你們有著共同的喜好!叔叔會送你一套新的玩具,下次你和多多可以一起玩兒它們了。這幾個,是多多的親密夥伴,多多每天睡前都要與它們相擁,上面有著她的味道,多多離不開它們。而且叔叔也沒有權利把它們送給你,好麼?」【說給自己孩子聽,表達尊重之意。用新禮物滿足對方,用共同遊戲讓其有期待感,用同理心讓其理解多多的不捨,用尊重權利表達拒絕。】

如果這個時候朋友的孩子仍然不聽不顧地要拿走玩具,則不再試圖勸說,而將問題轉交給朋友來處理。剛才與孩子的對話過程,不僅是在教育孩子,同時也是清晰地向朋友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標準。如果朋友還不能理解並處理好,那麼這樣的朋友也不值得珍惜,也就沒有必要考慮對方的感受,此時要堅決地保護好女兒的玩具了。

千萬不要只考慮大人的世俗,而忽略了孩子童真的感受,也不要忘了處理問題的同時言行中就是在言傳身教地教育著我們的孩子。

且行且珍惜!

@知乎親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