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實力和潛力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講法。如果比較學術地描述,那麼前者是指城市當前各個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現狀,而後者則是指基於當前發展存量,在其它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那麼該如何去評價一個城市這兩方面的特性呢?這裡主要有兩種方法,即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也稱為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

一、實力的靜態評價

所謂靜態評價,是指通過普查和調研,對城市的各項指標,特別是經濟指標進行考察,給出一個「加權分數」,再根據加權分數進行評級。常見的指標可能包括GDP,人口,人口結構,產業結構(一二三產的產出比例),稅收,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財政支出,貿易額等等。根據所選擇的考察指標的不同,計算得出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即實力和潛力)的排名也有所不同。

一般老百姓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北上廣深】這個以GDP為主導因素進行的排名。除此之外,類似 @新一醬 這樣的機構針對更加全面的一攬子指標做過許多或全面或著眼於某一領域的城市排名,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完成的質量在同類型的成果中算高質。

總結而言,這類評價方法非常依賴於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的選擇,以及在該指標體系下下翔實可靠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優點:在指標體系選擇得當的前提下,可以在覆蓋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且重點突出,結論可靠有說服力。

缺點:前提的滿足(即,選擇一套可靠的評價指標體系)基本上依靠行業專家經驗,且存在爭論。歸根結底包含了話語權爭奪的因素在裡邊,所以實踐中往往最無爭議的還是簡單粗暴的GDP或人口規模。

二、實力的動態評價

這個方法就比較有意思了。

前邊提到了基於大規模田野調查的靜態評價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其fundamental的困境確實較為難以解決,故而在評價城市競爭力的時候就誕生了「動態評價」的方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雖然我們不知道是否存在一個universal的客觀標準來衡量誰武功更高,但是如果我能打倒你那至少我比你高是毋庸置疑的

這個方法放到城市之間的比較,就是去看城市之間的支配關係

如果A城能夠支配B城,那麼A的競爭力肯定是大於B的。同理,如果B城能夠支配C城,那麼就可以推得:A &> B &> C的競爭力關係了(一個非常簡化的模型,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那麼如何定義【支配】呢?

在城市規劃學界,恰好是我導師的研究專精領域,城市關係網路,就是做這個事情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索相關論文,這裡就不給鏈接了。作為一篇科普文,這裡不去涉及具體的數學定義,簡而言之可以這樣理解:

假設世界上僅有一個跨國公司α的總部設在A城市,而分支機構分別在B,C,D,E城市,那麼可以基於公司的總部-分支機構關係認為,A城市對於其它各個城市具有支配地位

不過你很容易發現,現實世界裡跨國公司可不止一間,而是有很多間。於是城市之間的支配關係這就可以用一個有向圖來表示了。譬如:

這就是用總部-分支機構的數據生成的中國城市的聯繫網路。節點越大表明在這個網路中越重要,換句話說就是處於支配地位,亦即更有實力。同樣,基於此,也可以得到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中國頂級城市羣在全國範圍內的支配力(學名叫「腹地」):

京津冀城市羣在全國範圍基於公司總部-分支機構的支配範圍

珠三角城市羣在全國範圍基於公司總部-分支機構的支配範圍

長三角城市羣在全國範圍基於公司總部-分支機構的支配範圍

那麼在全球範圍內如何呢?這就是GaWC 所做的基於生產服務業的城市聯繫網路的城市排名了。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根據2010年的數據,世界主要大城市形成的網路是這樣的: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2020年的數據生成一張圖,看看有什麼變遷。

三、潛力的評價

潛力的評價說白了就是做預測。眾所周知,預測是比描述現狀要困難(得多)的。同時,由於可以獲得的數據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也都是較為準確可靠的基本面數據,而對於生成這些數據背後的動因是較難獲得定量描述的。因此,潛力的評價終歸是一種「用過去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占卜。這種占卜對於黑天鵝事件幾乎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至於方法論就很多了,譬如基於主成分分析的網路預測(通俗來講就是預測網路的演變,然後根據推演出的城市網路中各個城市的節點權重的變化來描述當前各個城市的「潛力」),甚至我還曾經思考過基於LSTM的預測,後來覺得太扯而作罷。

需要記住的是,城市的種種社會經濟屬性和呈現出來的表徵,歸根結底屬於人類社會範疇,所以也具有反身性。意思就是,你預測到你明天會出車禍,你明天還會出門嗎?所以,城市的預測是很難被驗證的。

其效用不可否認存在,但是究竟有多大,我目前的結論是:「歸根結底還是事在人為」。

總結

  1. 實力的靜態評價
  2. 實力的動態評價
  3. 潛力評價的意義和侷限性
  4. 翻出了五六年前做的老圖,好感慨


看港式茶餐廳的數量(廣東城市除外)


看gdp總量,人均gdp,人均收入,建成區面積,人口流入速度,三甲醫院數量,雙一流大學數量,高中生升學率,人均教育年限,航班和鐵路客流量,還有很多指標。


看看當地的發展和包容性


1.城市總體實力(主要是政府政治方面的)

2.人民生活水平(主要是城市軟實力方面的)

舉兩個例子,成都與蘇州,一個1行2不行,一個1不行2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