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研資金中並沒有足夠高的比重用於勞務支出

允許的勞務支出比例中能讓科研工作人員直接拿的也很少

大部分科研資金用於了基礎設施構建,就像中國軍力建設一樣,補80、90年代的虧空

即便現在研發投入世界第二,也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兒,以前挖的坑沒那麼快填平

國家的思路是科研人員喫飽就行,不管喫好

要喫好可以,擠到最前排,能出東西,資源就向你傾斜

總之,中國就像個以前窮太久了的小夥子,最近拚命幹,手裡有點兒閑錢了

作為一個不願當老二的有志青年,餘糧會用在投資上,且投資的回報要快,回報率要高,且持續

高薪養科研人員對以上三個目標的實現效率低,甚至起反作用

長遠來看,給科研人員漲工資畫餅的成分多與實際考量,平息一下輿情

保證不出大矛盾的前提下維持下去是「把錢花在刀刃兒上」的做法兒

即便能漲,也會大幅向產出效率高人傾斜

不會像有工會的國家那種搞法兒


2020.1.7修改

這兩天看到南郵的研究生自焚

心裡真的很難受

一個人得多絕望才會選擇自焚啊

除了這個人渣老闆不行以外

我們的研究生氛圍是不是也要反思

一方面,老闆們變相壓榨,侮辱的時候,我們有時會安慰自己這是為自己好

我們分不清什麼時候是對我們有益的教育,什麼時候是披著教育的外衣為老闆自己謀取利益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們沒有有效的機制管理這種問題,就拿這次的事情來說,張人渣也只是被取消博導資格,好像連處分都沒有,我覺得這種事情在歐美被開除都算輕的

很多老闆還在各種會議上說放開博士生招收名額,這不是顯然當博士生是廉價勞動力麼

我覺得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老師說的一句話很好「大家不要問我來要碩士博士名額,我們學校老師人均指導研究生人數已經高於國際一流學校了,碩士生和博士生不是給你們打工的,你們要問問自己真的有時間認真指導每一個學生麼?」

在這種問題上,國家要加強對研究生權益保護的制度建立,提高研究生待遇,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反饋和懲罰機制,學生自己要改變心態,分清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教育,真心希望以後這種問題能少一些

——————————————————-

這麼說吧

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多嘛?答案是不多!

可以去查數據,雖然我國RD經費已經快趕上美國了,(美國五千多億,我們四千多億)

但是我們商業投資佔絕大多數

美國政府投入八百多億,我們大概三百億左右?

所以雖然總量大,但是結構不合理

其次,我國從事普通科研工作的人太多

這裡普通是指一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們

供給一多了,待遇自然就不高了

不過話說回來

我國科研人員待遇低從一個角度來說

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個優勢之一

畢竟成本低了

可以說能做科研的博士生很多也算是新一輪的人口紅利了吧

(不接受引戰,我也是理科博士之一,待遇也很低,所以那些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就可以不用說了,我只是就事論事.)


德國戰敗後,以蘇聯和英美為代表的國家展開對德國的戰爭索賠,提出總價200億美元的賠償方案。

蘇聯選擇的是機器。德國的機器設備情有多鍾。「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牀,乃至整座工廠」。蘇聯官方稱,從蘇佔區拆遷企業676家;西方學者算上部分被拆遷的企業,這個數字能達到1367—2033家。再看看美國是怎麼做的。

美國在登陸德國以前已經做了蒐集科學家和技術情報的充分準備。他們成立一個代號為「阿爾索斯」的突擊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搶在蘇聯和其他國家之前,蒐集德國的科技情報和掌握先進科技的科學家,並說服他們加入美國國籍,為美國工作。

美國並不缺乏具備實力的競爭對手,但美國在這場人才爭奪戰當中拔得先機。美國和蘇聯幾乎同時攻入德國,為了戰後發展,都在佔領區掠奪自認為最有價值的資源。當美國把那些高學歷的「戰俘」運回國時,視重工業為國家生命的蘇聯,正集中精力拆解搶運成千上萬的機器和設備。當然,蘇聯也大量蒐集並俘虜了德國很多技術人員,因為機器設備運回去需要有人操作,不然會變成一堆廢鐵。這種對於國家未來發展最重要資源的做法上的差別,也導致了兩個超級大國後來截然不同的命運。

蘇聯重器,美國重人。這是在科研和科技的兩種不同態度[1]

就中國目前的發展看,在科研上的態度更傾向於蘇聯。比如中國在貴州建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造價約6.67億人民幣,是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儀器需要人使用和看護,那麼對這樣的人才的薪酬是怎麼樣的呢?

怎麼看待《科技日報》「『中國天眼』10 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這個新聞??

www.zhihu.com圖標

6.67億和10萬年薪的對比,真是諷刺。而且新聞裡面還認為這個工資很高,但是卻沒人來?

科研本身很難立竿見影帶來經濟效益。學計算機今天寫出的程序能跑,明天就可以用上了;當個小商鋪老闆,今天賣的東西馬上就可以算出來賺了多少錢;哪怕是當個老師,上了一個星期的速成課,說不定就可以過四六級了。

但是科研不行。科研幾乎沒什麼必然性,今天出的成果,猴年馬月才能變為實實在在的GDP,變為自己錢包的錢。

所以談到科研的時候,儀器造價那麼貴,就得花那麼多錢,多少錢都認了;但是對於人,能幹活就行,能少給點錢就少點吧。反正短時間沒法「回本」,成本越低越好。

現在普遍現象是,對待科研人員,尤其是最基層的科研人員,還是以量取勝,多招幾個人,少給點錢,事情是一樣做,還可以節省錢。

科研經費看起來挺多的,但是落到科研人員腰包裡面的挺少的。

參考

  1. ^二戰中美國從德國獲得一樣無價之寶,戰後甩蘇聯幾條街 https://new.qq.com/omn/20171217/20171217G0KR0S.html


老闆的威脅

只會是另外一個老闆,

老闆投入再大,

那是奔著收益去了,

抓的是員工效率,

員工待遇是運營成本項,

而成本向來是老闆們深惡痛絕地!

再說,

公司規模再大,

那也是股東同志地,

和員工待遇有什麼關係?

都市雖繁華,哪一寸和你有關係?

反之,

員工待遇好了,

都共同富裕了,

誰去做苦逼項目?

誰有動力幹臟活累活?

每天收收租順便鍛煉身體不好麼?

萬一其有更高的要求?

或者乾脆花錢跑路,

投資豈非打水漂?

社會秩序穩定豈受到威脅?

所以,

solution在於,

讓少數幹部滿足,

纔有動力鼓吹和抽鞭子,

畢竟乾的都是得罪人地事兒。

若激起民憤,

可反貪,

既收人心又收銀子。

至於員工,

決竅是滿足其精神食糧,惠而不費。

溫飽要保證,畢竟鬧起來要花銀子擺平地,或者人乾脆跳槽跑了。

故員工待遇與當地最低保障相關,同時要宣揚大力消除絕對貧困!

那麼,

如何讓員工增加獲得感?

明升工資,暗漲物價。

左手發大水,右手大抽水。

朝三暮四的遊戲,全世界通行。

原則在於,

可使其有較高生活水準,

但不可使其兜裏留下太多錢。

因後者關係控制和穩定。

同志們,

這麼一進一出有大學問吶!

男女一進一出,娃娃就有了;

項目一進一出,油水就有了;

紙幣一放一收,小錢錢就不見了;

美元一放一收,全世界人民都被收割了!

新增財富哪裡去?

只需看福布斯富豪榜,

管理一個億萬富翁要比管理百個百萬富翁難度小的多吖,

社會秩序發展與穩定就是這麼來滴。

天才的設計!

所以,

管理才真正是門藝術,越老越喫香。


無論社會發展到任何階段,一個最樸素的定律永遠不會改變:只有對社會做出實質性貢獻,才能獲得社會的回報!

基礎科學研究不以應用為導向,必須靠國家財政支持,應該大力投入,甚至可以說投多少都不算多。

然而技術類研究最終是以實踐應用為終極衡量標準,一味用論文數量評判本身就很不全面!

馬斯克在公開炮轟學術論文絕大多數都是垃圾。他這麼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各種問題在論文世界裡早已解決,但實際情況卻是慘不忍睹,續航里程始終是所有新能源汽車企業共同面對的難題。

進一步探究,工程類專業大部分論文缺乏實際意義的原因在於:博士碩士們為了拿學位,高校青椒們為了評職稱搶帽子湊論文數量,大家挖空心思在某個點上折騰所謂創新,比如僅僅在數據波形方面改進了一點,圖表做好看了加上文筆不錯,打動了兩三個審稿人文章就能發表。高級一些的手法是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將一類研究一口氣倒騰出幾十篇論文。

然而衡量一個技術是否具有前景需要考慮,可靠性、產品成本、全壽命週期、市場競爭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說白了就是,到底能不能用。正如做各種優化演算法時,約束條件越多,優化空間越小,甚至結果有可能為負,即看似很好的技術全面衡量下來完全得不償失。雖說不能用企業產品開發的標準要求高校,但完全脫離實際約束的開腦洞和撰寫科幻小說也差不多。

在高校目前對青椒三年十幾篇SCI、XX個縱向項目之類指標壓力下,大家根本沒時間精力考慮那麼多,也不敢啃困擾行業許久的難題。必須尋找短平快,多快好省發論文的項目,畢竟生存保飯碗纔是第一要務!

由於多維優化的難度遠遠高於一個點的改進,所以就職業發展來看,尋找快速量產論文的門道遠比扎紮實實解決技術難題省事的多。

舉例來說:

要成為撒打冠軍要苦心訓練多年,只有在擂臺上和最強的對手拳拳到肉的打拚才能證明自己。而相比較之下,研究九陰真經、太極拳、八卦掌之類的理論就容易很多,脫離實際不要緊,只要把故事講圓了,寫的文章被兩三個大佬認可就萬事大吉,至於擂臺考驗,不需要的。靠這些虛頭巴腦的著作搶到一系列名頭帽子,風光無限。但永遠上不了擂臺,永遠培養不出真正優秀能打的徒弟。

結論有些殘酷,但真相就是:很多很多一門心思製造空論文混職稱搶帽子的所謂科研人員,其實完全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別說提高待遇,保住飯碗已經是萬幸。

不過現在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代表將來,畢竟社會發展需要有意義的創新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秀技術。論文寫手的空間只會越來越窄。

未來趨勢及解決之道

應用技術類專業的重心逐漸由高校走向市場,商業力量推動產學研用的作用愈加明顯。這不僅有利於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廣大科研人員從製造空論文轉向解決實際問題,針對行業痛點展開實打實的研究攻關,促進產業技術的進步。華為這樣一個草根出身的民營企業,不靠國家撥款,不拿各種經費,不喫皇糧,在市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終於將5G技術做到了全球領先就足以證明以市場為主導的技術開發路線是可行的。這在目前廣大科研人員抱怨待遇低,基金申請難,職業發展受限的大背景下十分具有啟發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