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廣東專科的語文教育專業的大二學生,想要到大三時插本。漢語國際教育和漢語言文學這兩個專業有什麼不一樣嗎?對於將來要從事教師行業來說,選擇哪一個專業會比較好呢?


0. 引言

這是我自己從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跨考到北京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的心路歷程,可供大家先做參考與了解。

跨專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什麼樣的體驗??

www.zhihu.com圖標

以下這篇文章絕不是要鼓勵大家報考漢語國際教育,畢竟這個專業的局限性95%的相關回答已經說得足夠多了,我是希望為對該專業感興趣的、還在觀望中的同學提供更豐富、更全面的資訊與看法以供參考,並為已經就讀的同學提供更多發展建議,或許能給真正熱愛這個專業的同學們帶來一些勇氣。

畢竟我也勉強算得上少數站得稍高些的一群人(畢竟985就那麼些學生,而多數本專業同學都是雙非一本以及二本),我也樂於向大家分享那些最頂級高校的同學們有哪些選擇,或許能幫助大家拓寬眼界,找到更適合你的那條路——或許是你此前甚至並不知道存在著的路。


1. 概念區分

1.1 對外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是這個專業最早的叫法。但對外漢語教學其實並不是一個嚴肅的提法,尤其這個「外」字,意思是「外國人」,甚至很多老教授直呼「老外」(如果你有心去了解相關書籍,會發現使用「對外漢語」的提法的大多是很多年前的老書,或者作者是語言本體出身、教過一些外國人但又不以此為主業的老教授),這肯定很不恰當。所以後來在正式場合基本都不會用這個提法。尤其12年以後,嚴格意義上已經不存在「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專業了,如今的對外漢語教學是【文學】-【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下的一個研究方向,最恰當的表述應該是「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拿到的是文學學位。甚至更極端些,可以說在此之後但凡使用「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提法的都是落後於時代、不被認可的。

對外漢語在碩士的分類上屬於學碩,主要是做語言本體研究,而在語言本體的基礎上更側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但據我觀察,實際上真正涉及教學的東西少之又少,其實跟純粹的語言本體研究並沒有鮮明的區別。非要較真的話,大概是因為從最初到現在,對外漢語教學所面向的都是來華大學留學生,教學對象以成年人為主,所以對教學法並沒那麼強調,更多是從留學生的語料中發現一些過去解釋不足的語言點進行純粹的本體研究,最後可能為了貼合專業要求,再加上一段並不太實用的教學建議。

引用北師老校長陳垣先生的一句戲謔:「沒本事教中學,就來教大學吧。」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學教學更關注知識本身,而面向青少年的中小學教育則更關注教學方法(很多人或許無法理解:教師實際上是專業性非常高的一個職業),對教育專業技能要求更高——這是符合青少年認知發展的。

對外漢語由於只是一個研究方向,所以就業去向與形式同漢語語言文學相近——一個萬金油專業,說不上好但也一定不壞。此外,對外漢語也可以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大部分工作,只不過在教學計划上一般沒有為海外實習留有餘地,所以在教學實踐上可能會欠缺一些,不過我身邊有非常多優秀的學碩同學,教學水平絲毫不亞於日日磨鍊教學技能的專碩同學。

1.2 漢語國際教育

現在的漢語國際教育就是最早的對外漢語,是12年後唯一官方的提法。但這仍然有不明確的地方——「漢語」有沒有民族主義之嫌?所以尤其19世界漢語教學大會後,傾向於將學科名字改為「國際中文教育」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是文學學位碩士是教育學學位,屬於專碩。其實但從學科分類上就很容易能看出區別——本科時主要負責搭建通識基礎:文學、語言學、教育學......與文學專業契合度更高;碩士則側重打磨教學技能,對應地與學科教育更相似——漢語國際教育面向的是海外廣大的漢語學習者,而且主要聚焦青少年,因此格外注重教學法的探索與磨練。

漢語國際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基礎學習內容是大致重合的,無非語言本體(如: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實踐、漢語語言要素及其教學)、文化(如: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傳播、跨文化交際)、教育(如:教育心理學、漢語課堂教學、漢語課程設計、青少年漢語教學)、第二語言習得(第二語言習得在海外其實是個獨立的交叉學科)四大部分。相較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對教育更強調,文化則側重文化傳播而非考據,而語言本體又更側重適用於課堂的教學語言,例如:教學語法、教學語音學與理論語法、語音學差別非常大——實際應用與純粹理論的區別: 理論容易高高飄在天上沒有任何實際價值,而應用有時迫於現實條件必須得犧牲一部分嚴謹與深度

另外,有關這個專業總有種誤解:「漢語國際教育就是又學英語又學中學,最後哪個都沒學精。」在我自己旁聽過普北班集訓、在平時也承擔了較多教學任務後,我深深感到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漢語國際教育絕不是英語系與中文系的簡單嫁接,它是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只能說具體語言與中文系所學相同,而跟英語一樣是第二語言的教學),它有自己的學科側重與基礎以及教學方法,前文所述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國際漢語專業的畢業生應該是什麼樣?我可以一句英語(或者其他學生母語)都不說,只說漢語,就能教明白完全零基礎的外國學生,而且效果比使用母語好得多;在普林斯頓的北美漢語教學領頭人周質平教授的親自指導下,我能像指揮一支樂隊一樣去引領課堂教學的節奏,流暢自然——這才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所培養的能力。

但凡該專業建設稍微成熟的學校在學科設置上就從沒想過要去跟中文系、英文系比試,因為它們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專業,所要求的能力也完全不同。


2. 漢語國際教育的就業相關問題

但凡在知乎上搜索「漢語國際教育」,立即能聽到遍野哀鴻,甚至漢語國際教育有幸榮登「文科四大天坑」,與「臭名昭著」的生化環材齊名。

看了那麼多悲觀的論斷,我也再不多做贅述,我來嘗試給予大家一些「正能量」,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

2.1 漢語國際教育對口就業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的對口就業是:出國或在國內教外國人漢語,具體來說有:

  • 出國任孔子學院漢語志願者(兩年一調,說實話比較不穩定。不過也確實有熱愛「漂泊」與漢語推廣、渴望與不同文化的人接觸、不願意安居一隅的同學,一直在申請不同國家的志願,我們學院畢業的就有不少同學選擇了這條路)
  • 任志願者時因表現優異而留任(就不再走漢辦路徑了,而是與學校直接簽約)
  • 擔任公派教師(很多學校會面向社會招聘公派教師,例如人大前些天剛發招聘啟事,雖然在國內沒編製但出國薪酬足夠高,話說回來,馬上高等教育教師都沒編製改成簽約了。我們學校有不少公派教師最後成了目標國家學科建設人,名利雙收)
  • 參加國外學校漢語教師招聘(例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阿聯酋招漢語老師30W/年)
  • 國內高校教留學生漢語
  • 在國內國際學校教授漢語
  • 漢語教學機構任教(多數人只知道國內的教學機構,其實不妨將眼光放開些,例如北美的Yoyo Chinese,創辦者是北美記者轉漢語老師,規模較大、收益極好)
  • 在赴任期間考取合作院校教育學碩士或者取得當地教師資格證而留在國外教授中小學(例如:美國部分州能認證中國的教師資格證,免去一部分考核環節)
  • 漢語教學相關創業(例如:廣外該專業收分極高,就是因為創業氛圍良好且珠三角市場廣闊,漢語國際教育反而是整個中文專業里就業最好、薪資最高的)
  • ......

2.2 漢語國際教育就業的局限在哪兒?

首先,我不否定:漢語國際教育的就業前景的確不算好

這個所謂「天坑」到底坑在哪裡?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全球的確有幾億漢語學習需求,但大多在海外,尤其集中在發展不如中國的第三世界國家(如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等,需求是真的很高、市場是真的很大),這時大家又覺得「屈尊」,不願意去。(發達國家現在越來越難去了,這裡政治、經濟的原因更大,人家寧可要當地非專業的中國人都不想要漢辦教師,而有錢的地方從不缺中國人)

2、漢語教學國內市場並不算大,同時國內漢語教師收入在教育輔導中談不上高(當然,你要是能做得足夠好,北上廣深也有好幾百一小時的教職)。而在此基礎上,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還很明顯——本身就有不少人認為「我是中國人就能教漢語」,不少無知之輩厚著臉皮去教授外國人,而一些企業也不懂教學,進一步助紂為虐,結果還硬是分走了一大塊蛋糕。

3、志願者、公派教師幾年一調,自古強調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會認為不太穩定,不願意久居海外、頻頻調動

4、如果不想幾年一調,想留在某國長期任教,每個國家對外語教師的要求又各不相同,例如:就算你有國際漢語教師證書,想在美國長期教授漢語的話還是得考取當地的教師資格證、接受各種外語教師資格認證,而聯邦、各州的要求又可能有區別。

5、漢語國際教育屬於教育學,而本身教育學這個學科大類(包括教育學與心理學兩個一級學科)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就業困難戶(哪怕美、英、澳的世界top10教育學專業的畢業生都很難找到工作),除了學科教育外,社會上提供的對口就業崗位非常少——公務員考試接收教育學的崗位極少,教師招聘很少要非學科教育的純粹的教育學......

6、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設置我認為至少存在兩點「局限」(我並不認為不合理,但現實中的局限實實在在):

① 涉及的學科太多,同時漢語教師標準是真的太高太高。以下是我簡單梳理的一個漢語教師理應具備的知識儲備。這個專業很少有人能有精力做到面面俱到(不過我也見過能做到的神仙),一般人只有能力深鑽其中一兩個領域( 例如我的興趣點在漢語句法、語言認知與二語習得),其他只能做到有所了解。

第二語言教學專註的是語言的形式而不是內容。怎麼講?大家從小學習的語文是第一語言學習,所學的更多是【文學】,關注的是遣詞造句、思想情感;大家從小學習的英語就是第二語言學習了,所學得是【語言】,關注的是詞性、從句等結構形式,而至於英語文學,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接觸過?這就是最直觀的區別了,漢語教學同樣如此——不論當初你懷著多麼強烈的傳播中國燦爛的古典文學的想法投入這個專業,這個專業從來都沒把文學作為過自己的教學重點,而是教授如何正確、得體地使用語言(甚至HSK6級的學生都讀不懂《靜夜思》)。因此,教師的能力也會更集中在語言形式上。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一旦你打算轉型國內被「文學」所壟斷的語文教育,又從語言形式轉回語言內容,此前你可能太久沒有專門提升文學休養了,你很難競爭過那些主要關注語言內容的漢語言文學出身的學生(畢竟十個漢語言文學的學生,九個是「文學」,只有一個是「漢語言」)

7、很多根本沒有師資力量的普通一本,甚至二、三本也在跟風開設這個專業,每年本碩招生上萬人。這有這麼幾個問題:

師資力量跟不上。他們的老師自己都沒出過國、沒有教過外國人,那怎麼教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了一堆教學法的名字,但如果真擺一篇課文在他們面前,能稍微靠譜地上一堂課的屈指可數。

學校平台跟不上。這些學校大多也沒能力合作建設孔子學院,這些學生多數沒有機會、平台去海外實習,去申請其他高校合作的孔子學院就得跟211、985學校的學生競爭。

學生素質跟不上。一些師資較差、學科不成熟的學校對待課程設計是完全盲目的,想把如此多內容一把抓,而這個層次的學生大多學習能力、自律性都不太高,同時對自己的學習與未來缺乏計劃,於是隨波逐流地去均勻地分配精力,最終造成了「什麼都學,什麼都學不精」的窘況,最終本行業內競爭力幾乎為零。此時他們不得不轉行,但參見上一條,他們可能連語言的形式都沒掌握紮實,也就學了些剪紙、扎中國結之類的「中華才藝」,出去應聘其他學科老師也沒有競爭力,甚至在一些地域因為他們差勁的業務能力還嚴重損害了這個專業的聲譽,把那些真正優秀的畢業生都給拖累了、把人家的路一起給堵死了......

我自己的感受是:如今漢語教師的缺口的確很大,但大量招生後,一方面迅速讓過國內的就業環境過分飽和,但另一方面各學校培養出的真正合格的、滿足需求的漢語教師又太少(甚至可以說培養出的大多是殘次品)。

以上,學科自身發展以及學校自身要背一部分鍋,一部分歸學生背。

但我想真正造成「天坑」的更多還是在個人:很多人缺乏信息搜集能力,同時對自己的興趣與志向也缺乏思考,最終抱著對學科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是賺大錢、走上人生巔峰)踏入學校與社會,幻想自然而然會破滅,巨大的落差讓這些人氣急敗壞,於是有了「天坑」一說。但仔細想想,你的困頓,外因、內因到底誰佔了主要因素?全面了解、深入思考,這難道不是做決定前的基本步驟嗎?

2.3 漢語國際教育真的是「天坑」嗎?

我承認漢語國際教育的就業絕對算不上好,但你自怨自艾於自己不好就業時,不妨想想這些「難兄難弟」——美學、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科技哲學、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文化學、民俗學、民族學、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哪怕文科里較好就業的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學,蛋糕也只有那麼大,就算強如中傳的新聞,多數人也沒機會入局,必須自謀出路,而且多數出路對於他們當初的高考成績、本科平台而言也是太虧了;要說這個專業招生飽和,那法學更是什麼學校都在開設,早就飽和了,二八定律分明,多數人根本無從找到工作,也是硬生生把專業的名聲都快搞臭了.......

你能說這些都是「天坑」專業嗎?反正我不覺得,我一向認為這些專業非常偉大,其中許多也是我專業學習之餘花費了不少時間去學習的。但客觀地說:人文社科在當今中國就是「沒人權」,而其中一些專業哪怕是清北華五齣身,就業出路也遠比漢語國際教育凄慘得多——無論如何,畢竟我們還有出國教漢語這條明確的路可走,海外實實在在有那麼廣闊的漢語市場,而這些專業除了從事研究外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對口的就業方向,而研究生里能讀博的又僅有10%左右,剩下90%的人註定得面臨轉業的命運,這時它們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其中大多只能報考三不限職務,在企業的招聘中也缺乏職場競爭力(畢竟多是坐冷板凳的純理論學科,而且太深入了,深刻到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還不足以接受到他們的智慧)——他們拿著全省靠前的成績考入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在校園裡思考著有關人類、有關社會最深刻的問題,結果一走出校園發現連一份勉強對得起自己付出的工作都找不到,這不諷刺嗎?

難就業是整個人文學科的通病(甚至可以說文科專業7成是「天坑」),尤其這幾年經濟下行,大家的路都不好走,我們也絕對不是最慘的。

我絕不是要比慘,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或者喜歡學好就業、掙高薪的計算機、金融,像我就非常清楚自己100%學不好計算機,也知道我對最來錢的經濟毫無興趣,甚至發自內心地抵觸(例如看到《華爾街之狼》中「精英」們對於金錢的過分狂熱,甚至樂於為了金錢拋棄一切真善美時,我只感到刺骨的寒意以及分外真實的生理上的噁心)。尤其到了碩士階段,我們很多人確實是因為對學科的熱愛、對知識與真理的渴望、對理想的堅守,而選擇了學習這些「天坑」人文類專業,因此也得接受自己註定一生大概率不可能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宿命,例如:的確有很多身處象牙塔時學習比我們差得遠的同學,只能就讀遠遜於我們的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但由於報考了熱門專業、「風口」專業,畢業後,每年賺到的錢除去維持中產階級精緻生活的開銷的結餘,都能比我們多數人一年的凈收入高;就讀這些專業你就是要做好心理準備,你可能拼到了專業的前10%都不一定能得到一些專業50%、60%時就能取得的世俗成績——畢竟這個社會本身就不是單純拼努力與學識(在當今傳播環境下學識越來越難變現,尤其當你對知識抱有足夠的敬畏感、自身道德水平較高時,想從劣幣們口中分到一口湯都更是難於上青天了),選擇甚至更重要。

不過,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我們多數人註定不可能兼得魚和熊掌,那就坦然面對,有舍有得,去活成你希望成為的模樣、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就像我很明確地知道成為教師是最讓我有獲得感也是我心中最崇高的事業,而新聞事業雖然同樣偉大,而且更容易給我帶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我明確地知道從事新聞我一定不會快樂,甚至會經受價值觀撕裂的痛苦。

成年人了,一定要自己想清一個問題:「你究竟想要什麼?」——賺大錢過富裕優渥的生活也罷、追求理想也罷、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也罷......再分析清利弊得失,做好職業規劃——既然做出了選擇,就要勇敢承擔它相應的代價。有幸能兼顧愛好與物質的人終究是極少數幸運兒,多數人哪有機會兼得魚和熊掌呢?

如果你覺得你自己不適合這個專業,打算「及時止損」,沒問題,那你就得自己趕緊行動起來,想辦法謀出路了——你討厭這個專業,但又希望它能幫你把就業全安排妥當了?憑什麼?典型的巨嬰心態。

  • 這個專業多數同學最終都走上講台成為了一名教師,語文、英語的都有。我覺得這條路非常棒,甚至不少趕上好時機的應屆生還在深圳等「高薪區」成為了編製教師。如果一開始就看不起教師職業、嫌窮嫌累(在任何國家教師算不上高收入職業群體),覺得委屈了您,那為什麼一開始要報這個專業呢?也太不理性了吧?如果想當語文老師,那就得抓緊提升自己的文、史、哲素養(畢竟當今趨勢是「大語文」),就我自己的高手來說,即便出自最頂級的中文系的絕大部分語文老師也是「不合格」的,而「合格」的標準實際上也並不高,只要你付出足夠的努力,在專業知識上絕不會遜色,甚至因為漢語國際教育對教學法的訓練,相比非師範的中文系學生還更能在試講中展現風采;英語教育其實是漢語國際教育「轉行」後最對口的工作——都是二語教學,我與一名手持英語教師資格證與TESOL雙證的朋友交流很多,我們都覺得兩者實在太相通了,因此好好提升英語能力並取得證明(一些同學本科有機會考專八,哪怕沒有專八也可以去考雅思托福)在這個階段就格外重要,之後進入新東方等機構以及私立學校非常容易,我同樣認識北外的朋友以新東方經歷為跳板成功進入了公立學校。
  • 進國際學校是一條很好的路,那就多了解進入國際學校的渠道,多與前輩溝通交流。這時海外尤其是歐美髮達國家的實習經歷就格外重要了,而這時名牌高校的優勢就愈發顯現了——以我熟悉的北京為例,北大、清華、北師、人大、民大、北外均有很多合作孔院孔院優先考慮合作院校,況且,哪怕報那些相對「中立」的孔院,普通學校學生大概率也競爭不過這些985的學生呀),且多數集中在歐美澳發達國家,這些高校中有些要求學生必須有出國實習的經歷(算必修的的實習學分),因此一個年級所有同學都必須外派(相比起這個問題下某位許同學說自己班沒幾個出過國,我想可能哪怕出國去的也是亞非拉國家;我老家一所二本大學也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據我所知他們同樣沒有合作孔院,沒有學生能出國實習),稍微優秀者就有機會前往發達國家的頂級高校合作的孔子學院任教;另外,高平台帶來的眼界與能力提升也不可同日而語,例如我們專業的一門作業是與海外高校合作,通過訪談、調研等方式了解其教學狀況,協助其建設自己的漢語專業——我們有機會過手這麼硬核的項目,其間所面臨的挑戰多艱巨,同時對人的提升多巨大,真不是普通學校學生學學剪紙能想像到的。但實際上,這個專業想考入高平台相對容易,只要你足夠努力、踏實,衝擊211、985根本不是問題。
  • 想進企業的,可以多去參加各種大廠的實習,我認識很多人就走了這條路,進入互聯網企業、四大等等,最後混得一點也不比其他「熱門」專業的差——既然要走這條路,那就得拚命提升個人相關業務能力,上學時重心必須有所傾斜(例如我們師門的一位師兄,研一時就明確了自己不想當老師、想進企業賺大錢,與導師交流後便從此再沒參加過組會,課業也僅以通過為要求,把主要的時間精力用於實習,畢業就進了網易擔任產品經理);在擇校時,選擇城市也很重要,哪怕是北上廣深的「雙非」,機會也遠多於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一些985、211;另外,我也提到了,這個專業一定要去儘可能高的平台,而一旦進入就要好好利用平台的資源與優勢,不要再只著眼於你的專業本身了——人大哲學、歷史專業多得是同學進入金融業成為大佬,難道靠的真的是哲學、歷史知識嗎?
  • 新媒體、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這些職務也相當好,對文科生而言是不錯的出路,而且專業學習的能力並不算浪費,例如:我一位北外畢業的朋友,畢業後進入外研社擔任編輯,專門負責跨文化、漢語課本內容。如今新媒體編輯對出身要求真的不高,更看能力,而學習那些最基本的觀念、技術非常容易——只要你肯學,並肯花時間去思考、去操練。你跨到媒體,難不成還能有民俗學、人類學的跨過去難?
  • 如果想進入高校從事行政,例如當輔導員,那就抓緊入黨、多參加學生會或者黨團的活動,了解進入高校的途徑,並早早開始收集信息、了解行情
  • ......

無論如何,把一切鍋都甩在專業上一定是不明智的:明明是自己填報專業時想當然,既對專業了解不足、也對自身興趣不加考慮,結果認為「掉坑裡了」,怪誰?「進坑」後早早知道自己志不在此了,但又無所作為、碌碌終日,浪費學校的平台,最後畢業毫無競爭力、找不到工作,怪誰?

我也認識不少對這個專業恨之入骨的學長學姐,除了上述不理智外,平時說學術,不看論文、專著;說專業,語言本體、文化底蘊一塌糊塗;說語言,不好好練英語、小語種,甚至普通話也說得一般;說其他學科知識,從不去了解;說實習,從不參加,甚至根本不去了解.........一句話:思想上焦慮,行動上怠惰無作為。

我相信:限制這些人的絕不是專業,他們哪怕去學了計算機、金融,大概率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2.2 關於「專業限制」

大家常提到的漢語國際教育考公、考教師編製很難,其實是因為很多地方還在使用90年代的專業目錄,自然沒有「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名稱(甚至一些小地方信息閉塞,要求「語言學」本科——要知道除了上外有計劃開設語言學本科外,全中國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本科生能說自己是語言學畢業)。中二地說:錯的是這個世界233333。

19年世界漢語教學大會上將這個問題列為議題,得到國務院、教育部高度重視,要求加快解決該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是文學學位,這個學位一向萬金油,就不著重討論了,我主要說說教育學的漢碩。

就我自己觀察,近幾年,各個省份的定向選調名單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可以報考的崗位可一點也不少,而且逐年增多,甚至在四川、兩湖等一些省份,還多過了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歷史、哲學、法學等大類的專業;我自己比較關注的幾個城市裡,教育局直屬教學機構面向985的定向招聘基本給予了漢語國際教育與漢語言文學同等的機會(至少在專業要求上同等,能不能把把握機會就靠自己了),越來越多公立學校對語文教師的專業要求里將漢語國際教育與漢語語言文學的專業放在一起......相信前途會越來越廣闊。

不過確實得承認:以上機會目前只有那些最頂級的學校應屆生有機會享有(最簡單的,如果你的學校並非定向選調的學校,那自然沒有資格報名,只能報考普通公務員,那時能報考的崗位就很少了,只能去三不限大坑裡掙扎;大多數二線中小學面對北大、北師、人大、復旦的漢語國際教育畢業生,也自然願意招收,再往下的城市則更不必說)

所以我自己的建議是: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專業一定要去儘可能高的平台,同時它也的確是非常容易考入頂級高校的一個專業。(知乎里有位宜賓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畢業的許同學 @被坑了的許同學,因為自己的「凄慘」經歷,拚命勸退該專業,我想說真的是她的層次太低太低了,她的平台、能力、學識、眼界絕對沒資格代表這個專業里的多數人,尤其是那些站在更高層次的人。另外,她的路數實在太廉價了,她的所有回答只有情緒而沒有事實,遇事「詳情見我以前的答案」,可翻到頭也沒見她說出些什麼,只有自怨自艾而已)

2.3 關於讀博

語國際教育雖說是專碩,但就我的觀察而言,不少同學的學術能力絲毫不遜於學碩,而且我認識很多專碩同學成功考上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畢竟這個專業博士名額不多,在能考的有限空間里,專碩的上岸率與學碩相當),或者出國在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教育學等領域深造。至於專業博士,不少頂級高校早就開始開設了,而且招收名額甚至比學術博士還多。

另外,在19年世界漢語教學大會上,提出要加快建設漢語國際教育博士點,受到國務院、教育部大力支持,相信能給更多渴望在學術上更進一步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也為大家留高校提供了更多機會。

最後,分享我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路有很多條,而且會越走越寬

沒有什麼專業是真正的天坑,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有無限的可能性,不要因為自己的狹隘眼界與怠惰而堵死了自己的路。

去走,就會有路


不一樣,當老師建議選漢語言文學。

專業課不同: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是教外國人學漢語,專業課更多的是對外漢語教學相關,語言學相關的東西。漢語言文學傾向於文學,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啊,現當代文學這些。

如果相當老師肯定要有紮實的文學功底,漢語言文學首選。而且很多學校招聘的時候也會標明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能選漢語言文學盡量不要選漢語國際教育。


不一樣,還是讀漢語言文學比較好,國際漢語範圍太窄了。


學生的培養方向和模式,學習的內容都不太一樣。簡單說,一個是學習如何更好地教外國人漢語,一個是研究漢語本身。


通俗來說吧 漢語言文學可能學科理論更強一點 學的專業性的東西更多 漢語國際教育更注重教學實踐 尤其考漢語國際教育面對的學生都是外國學生 所以對漢語教學 文化 跨文化交際等方面都更重視


不太清楚,我自己學的是漢語國際教育


不一樣的


看名字就知道啦,前者要從事教育活動,還是面向國際的。


很不一樣


國際教育屬於傳播學,是外語學院,漢語言文學是中文系,文學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