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傳世的道德經有許多都與漢墓出土的道德經帛書不同,甚至有些觀點是完全相反的,又說帛書更接近老子的真道德經,那為什麼市面上還在流傳被修改過的道德經?


2個字:爭議。

「帛書是最老的版本,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版本」。一句話就可以打死你這個標題了。

現在還有郭店楚簡、北大漢簡。這出土的四個版本,差異之大之細微,是需要通過研究論證的。

最重要的是出土的版本都有缺漏現象,並沒有完美呈現,所以應該拿帛書甲本為主,或者拿乙本為主,都沒有權威性,不能形成「公認」的版本。

而唯一得到公認的,就是一直流傳的通行本。

通行本只是用來做普及的。如果要深入地瞭解,四個出土版本都是繞不開的。

考證與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京東¥ 68.40去購買?


1、其實這個是對立統一的,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因為人這個東西是有立場、角色、利益、以及情緒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

2、傳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太多人心血和精力,智慧和付出,那能一票否決,況且真心化,傳世的不一定就對,但是會更更多人幫助。

3、帛書版是另一個思路,可以相互映照的參悟、修行、研討,不一定《九陰真經》歐陽鋒就練錯了,他誤打誤撞也打通任督二脈了,全天下這麼多人,只有一種衍生品,和工廠流水線出來的有區別嗎?並沒有。

4、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有人覺得德在前,道在後,有人覺得道在前,術在後,有人覺得德是德行,有人覺得德是智慧,有人覺得上德是高層次的德,有人覺得下德是層次低的為人。根本說不清楚。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

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7、《道德經》的智慧應用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做人做事,人際關係,自己身體健康和習慣,以及社會治理,公共管理、還有人格塑造,知識體系構架,還有對於宇宙觀的建立,都大有裨益。

8、其實最早《道德經》演化出來的流派和巫術類似,更多是失傳的上古時代的巫術,包括治癒術、靈慧、控魂、還有攝物。

9、《道德經》一氣化三清,有專門的道教道脈,道學文脈,還有法脈(盜墓、茅山、陰山)。

10、普通人別人後世的《道德經》都研究不了,何況帛書版,就連翻譯版本也錯漏百出,無奈很多人奉為圭臬,沒有辦法,修行是個人和事,與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11、老子的智慧,宏觀上講,就是提出太極圖/八卦圖,空間演算法機制,通過對規律的掌控,順勢而為,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知道否極泰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看到的太過表面,而不得其本質。

12、老子的智慧,從人的角度來說,不同於儒家的禮和仁,而是修德,就是內心從內而外的磁場,知道根據天時地利人和,來判斷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主客之間的關係,懂得利用環境、磁場,營造出一個極好的溝通氛圍。

13、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先天地生,真理,老子告訴很多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人和動物,以及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的產物,道法自然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順勢而為。

14、傳世的《道德經》是通俗易懂的,和當下文化觀念、思維習慣、以及文化屬性契合的,所以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看傳世的道德經更容易理解並應用,都有幫助,關鍵在於內化。

15、帛書《道德經》多是一些研究過傳世的《道德經》之後,映照著看,看得是帛書背後哪個時代,以及被顛倒的歌詞大意是什麼?想探討一下,為什麼很多書籍在流傳後世的都是顛倒過的內容,誰顛倒的,為什麼要顛倒,他們在害怕什麼?

16、就做學問而言,每個人悟性、根器、慧根、時間地點、心理各種變數太多,就相由心生而言,每個人看到的道德經並非道德經而已,而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17、《道德經》作為儒學和道學共尊的源頭,有其智慧在裡面,無論如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人性管理方面有大智慧。

18、其實最重要的告訴我們一點,就是周而復始,無始無終,那麼作為人,追求的即使有始有終,所有人都被刷上了底色,人生活的意義也是這樣,都給自己人生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這叫靈魂歸屬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9、《道德經》對於六韜三略思想的影響。文韜、武韜、龍韜,豹變、犬變、......對於後世戰爭學和政治生態有教科書級別的意義。

20、《道德經》對於奇門遁甲,帝王心術、縱橫捭闔術、以及經天緯地術的影響,因為可以說,流傳下來的智慧,指導五花八門的人去研究,應用,即使盜墓、偏門、千術、騙術,都是很多人利用道德經的智慧去佈局,策劃、甚至實施。

21、其實看書沒有用,用纔有用,大家都殺雞用牛刀,其實《道德經》很多人看成哲學書、文學書、和國學書了,其實人家根本苗紅的「修真書」,就像呂洞賓寫的《太乙金華宗旨》一樣,講負陰抱陽,天人合一,開啟自己身體寶藏的方法,通過打座等方式快速入定,尋找自身智慧所在。

22、也有很多人和醫學、養生學、以及預測學結合在一起,通過五行學說、身體器官、以及氣血循環來治病,治病治未病。

23、僅僅想通過看書改變命運,幾乎不可能,因為知識改變命運的前提,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是強大的執行力和心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4、在沒有讀懂任何一個典籍,不要試著觸類旁通,自己心不凈容易走火入魔,容易建立錯誤認知,一定要在監護人陪同下觀看《道德經》因為你對照著看,顛覆認知,跟人看歷史一樣,根本就不是歷史書寫的那樣,真相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25、可以說帛書和傳世的《道德經》一樣也不一樣,一樣是內涵和本質一樣,不一樣是表現形式不一樣,你依然要學其他的典籍,也要考據,看究竟如何斷句,如何看字本身。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什麼是江山、什麼是名江山,什麼是江山本質。

26、帛書最顛覆人的認知就是,修德不是我們世俗意義上的仁義禮智信,不是德行,而是同心同德,是由內而外的磁場,是由自身向外散發的能量,也是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教養和氣質。

27、八卦圖的祕密來自河圖洛書,而這樣科學的思辨模式,印證了古代人們的智慧,那時候的修行和修真是真正的修行,不僅要練體、練氣、練元神,陰神和陽神,以及還要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明心見性,如實觀照。

29、三階幻方就是對於八卦最簡單的理解,八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是運動的,變化的,也是發展的,我們看事物看人,都需要從不同側面去看,看裡面看外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側面。就像八卦裡面有八個方位,加中間的人,是九宮,陰遁和陽遁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和反多米諾骨牌效應。

30、古人的智慧對於我們而言來說很遙遠,不是離的真遙遠,而是我們不認真審視自己,其實道就在心中,我們通過修行自己來合道,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我們的天命。知天命盡人事。

31、區別一下我們和別人的關係,別人的認知是別人的,自己悟到的纔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所以修行也是很私密的事,是自己的事,就看書而言,究竟能不能靜下心來,我看未必。

32、人生有許多難關要過,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貪癡嗔慢疑五毒,還有我們身體也在慢變老,我們的時間一點一點流逝,很多事情我們想抓也抓不住,想學也學不了,造化弄人。

33、生存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要和環境妥協,我們需要超越夢想的同時還要和兄弟姐妹一起走向未來,錢、權、名利,身外之物,有,夠花就行,多給自己留點時間思考、都行,人生太貴,請別浪費。


為什麼應該讀帛書版「道德經」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道德經》帛書,揭開了漢朝版《道德經》真面目,原來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並不是老子真正原意內容的版本,並且在許多層面上曲解了老子的原意。以至於到今天,依然沒有極具說服力的版本。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改變這個現狀的事實部分。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於1972年—1974年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出土了諸多震驚世界的文物,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秦末亂世中,吳王夫差後代吳芮在江西鄱陽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後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漢朝建立後被封為「長沙王」,是漢初八大異姓諸侯之一。利蒼是湖北荊州人,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被分封為軑侯,並任命他擔任長沙國丞相。長沙馬王堆漢墓的二號墓主人便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子辛追,即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屍,三號墓墓主是利蒼之子。

根據學者傅舉有判斷,利蒼之子利豨死於漢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死時年僅30歲左右。

馬王堆漢墓帛書就出於三號墓,包括《周易》及其卷後古佚書三種、與《戰國策》內容有關的書籍一種、關於陰陽五行的佚書兩種、《老子》甲本及其卷後佚書四種等,價值不可估量,為如今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從老子到利豨,間隔了300餘年,因此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道德經》,可視為最為接近原版的版本之一,對於研究老子版《道德經》意義重大。


老子已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何必在意那點差異,哪個版本都好,都不是原版。真正整體去看道德經,把握好主線,都沒多大差異。


傳世的容易點吧


以當今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真諦的理解,還到不了拼版本的程度。


《道德經》版本不只帛書甲乙本,還有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等,《道德經》本就是經典,不能因版本眾多,就不去看吧。就跟喫飯會發胖,不能因為會發胖就不喫了吧。


字不同而已


後面傳的廣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