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背的東西太亂套了,四診部分和後面的辯證部分好像很像,有重複,又不一樣,感覺相當懵了,求指點


我自己也只是業餘的學生,不好給你亂出主意,怕耽誤了你。希望能為你加油!

四診部分是基礎,是教學生們知道各種徵候的特性特點,而辯證部分則是歸納每一個證型裡面具有哪些獨特的徵候。雖然好像前前後後都說的是差不多的東西,但性質是不一樣的。

辨證部分也是,八綱辨證是基礎的基礎,其它的病性辨證,津液辨證,病位辯證,都是從不同角度來對辨證體系加以補充,但都離不開基本的八鋼辨證。

我自己學習是以理解為主,然後再提綱絜領地找其中的重點部分。大道至簡,精華的部分應該是八綱辨證。我年紀大了記不住,就理解。但年輕人還是應該不怕喫苦,多記多背同時還要理解,然後再去提煉。 學中醫最重要的是專註和心靜。 與你共勉!


不是大神,同啃中診

診法學收集全面的,準確的病情資料,之後辨證才準確。

全面準確的收集病情資料,就要求四診要規範化,全面化,細緻化。診法部分重頭在問診,舌診,脈診。

中診辨證,核心要學好八綱辨證,大頭是臟腑辨證。氣血津液病因兩章中基好的話很容易。

衛氣營血,六經,三焦是傷寒溫病學的主要內容,中診不需要花大力氣去啃。

初期可以先看朱文鋒中診的視頻,比較少,口語化也不那麼枯燥。

之後可以啃中醫診斷學高級叢書,一千多頁,我還沒啃完。


中診是大一的課吧 放心,不會給掛的。考試前印幾套歷年題。要是教考分離就刷執業醫的題


我當時學這本書時,也有這樣的感覺。現在這個階段,辨證應該已經開了但是不多,據我所知我們學校大一大概是這個進度。

個人建議吧,先從辨證入手,把每一個證型中的每一個癥狀,結合前面的知識運用病因病機的觀點能夠說出來。

比如 氣虛中的自汗,自汗原因:氣虛,衛外不固,陽加於陰,使其津液外出。

把這些整完了,再去慢慢扣前面四診的小知識點。


跟著老師門診看病,天天四診鍛煉,不用背,你就能把中醫診斷學從頭到尾講一遍


醫學知識,不是靠揹來學的,是靠理解來學的。你的學習方法有問題!


一定要多學一些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 這樣好歹還能撐起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大旗。否則, 你自己良心可能都過不去。


我至今還沒摸到門呢,邀請我恐怕不合適。。。。

我老師給的建議是:中西醫診斷學都要學好,病理生理學要學好,總之啥都要學好。再多多實踐,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沒有機會跟診的時候要多讀病案——羅大倫老師講的張錫純醫案真的非常棒的,要堅持學習哇,我們共勉!


不是大神,純交流。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