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談自己對排名的認識。一作公認是在論文中貢獻最大的,特別是在論文的創新性方面,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idea是誰提出的」。一般提出idea的人也會是實際推動、做實驗的人。二作在我看來是除一作外貢獻做大的人,二作可能會是co-author。通訊作者是為了方便讀者和論文作者聯絡,所以一般是整個項目的負責人,即導師,這個國內常見、國外也有。

列出自己了解到的幾種情況,每個情況的處理由於各種原因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特別是涉及到多方合作:

1、idea是學生提出的,是這個學生做的;

2、idea是學生提出的,另一個學生做的;

3、idea是導師提出的,學生做的;

4、實驗是學生做的,論文是學生主筆;

5、實驗是學生做的,論文是導師主筆;

6、多方合作,論文主體在項目組A,實驗是A組學生做的,論文是A組老師主筆;

7、多方合作,論文主體在項目組A,實驗是A組學生做的,論文是B組老師主筆;

8、……

目前國內的科研製度里,對一作是最承認的,共同作者接近一作的認可程度,從制度上通訊作者緊隨其後,但認可程度已經打折扣了,然後是排名前三的情況,最後是掛名。僅二作在制度上的認可程度和排名前三差不多,在貢獻上的認可程度和一作有較大的差別,但遠高於其他作者。現在制度上有時候是不區分老師和學生的,所以導致了老師搶排名的情況,而有的傳統是老師和學生分開排名,即如果是老師中排名靠前,就算是老師中貢獻最大的;此外,有的傳統是按照名字字母順序,各個作者至少可以認為對論文都是有貢獻的,這就要靠學術道德約束了;還有的大牛比較剛,就是自己搞,論文就一個作者,Orz。

題外話:如果大家都按照學術道德要求來,至少無關的人不掛名,這個問題會簡單許多。另外就是希望制度上不要過分強調一作,畢竟一作只有一個,都想當一作的話讓組內組外合作、甚至師生間指導都變得束手束腳……


非一作、非通信顯示的是這個科研工作者的人脈關係網。


有的呀,多多益善


只要掛上名字,就代表著這篇文章中的所有作者都認可這個這個人的貢獻,所以當然是有意義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可能就是因為國內各種評獎的活動導致的。這些評獎活動無一例外的都遵循一種原則,那就是當貢獻比較小的時候(比如放在三作、四作、五作等),就忽略不計了。


有的啊,國內可能意義不大,國外期刊主要看通訊作者,只要你是通訊作者,名字放最後都沒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