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討論以及個人幸福和集體利益的關係的討論都很深刻啊,而且二者結合的也很棒啊,畫面都不用說了,為什麼不能說成是神作呢?


bangumi也就7.1分,證明觀眾不喜歡

沒拿過什麼重量級的獎項,證明評委不喜歡

至於商業上的成功,有《你的名字》作為前作,再加上資本鋪天蓋地的廣告,商業上不成功纔是個奇蹟

所以,不是神作


神作這個概念,因人而異。

豆瓣高分,奧斯卡獲獎電影其實都是說明瞭一部電影在可量化的客觀標準比如演員演技,攝影質量上做到了最好的同時,它的劇情和立意引起了更多人的理解,共鳴和思考。

換句話來說,獲獎的電影,高分的電影,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受眾更廣,有足夠多的人覺得它好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影沒有絕對的好壞。並不是一部高分電影就一定能戳到你引起共鳴,比如《泰坦尼克號》和《星際穿越》這兩部我至今都是一臉黑線,真沒覺得哪兒好了。同理也並不是一部低分電影就一定不好看,說不定就有共鳴了呢?我就不信《逐夢演藝圈》會一點點粉絲都沒有。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在陽菜和帆高的愛情這個主旋律之外,也插入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很多是開放性的,電影有傾向性但是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對錯。比如帆高作為一個少年,他的做法和思維都和作為成年人的圭介有著不同,再比如所謂「三觀不正」問題也就是帆高救回陽菜引發的爭議。

不過這些比較開放性的問題,我更喜歡電影裏所展現的那種,如果我真實遇到了同樣的情況,我的做法和選擇會和帆高很像,最起碼在救陽菜這件事上如果是我我是絕對不可能放著女朋友不救去選擇東京的。甚至在我看來,這都不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救陽菜是唯一的正解。

但是並不一定會所有人都這麼想,許多觀眾在影評中就提到了帆高的幼稚和衝動,相信對他們來講,如果面臨電影裏的情況,他們多半會和帆高的做法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這本身沒錯,畢竟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和取向以及個人經歷。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對於這樣的觀眾來說,指望《天氣之子》和他們有共鳴和衝擊是不可能的,而恰恰相反有可能在觀影之後會:

WTF???除了畫面和音樂這部電影是個啥?

所以這就是天氣之子評分不算高而且評價兩極分化較嚴重的原因。

於我而言,《天氣之子》可以算得上是神作了。作為一個看日本影視作品其實不算多的人,之前一直反覆在看MCU,星球大戰,碟中諜,007,速度與激情,權力的遊戲等歐美IP,唯獨這部天氣之子我看過之後刷了三十多遍,是我目前看過遍數最多的電影,沒有之一。

因為這部電影真的特別戳我,完美引起共鳴,都已經不是共鳴了,那是共振啊!

我甚至因為天氣之子對日本影視作品萌生出了興趣,順帶把《非自然死亡》看完了。

啊,《Lemon》真的好聽,石原里美小姐姐怪好看的(但是她和陽菜還是沒得比的^_^)

當然了,對於不理解電影中劇情和選擇的觀眾來講,這部電影或許真的很一般。

神作與否,我覺得它是神作,這就夠了,我喜歡就行。


神作對每個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就算是被公認為神作的EVA也是大多數人,而不是全部人認為是神作。

所以,你覺得天氣之子是神作那它就是神作。


不是什麼都能叫神作的,可能這部片子在你的心裡有獨特的地位,你可以自己認為他是神作,雖然天氣之子的畫面和音樂這些優點很明顯,但敘事上的缺點也很明顯。這是一部佳作,不是神作,但身為新海誠吹的我還是願意把他擺到半神作的位置上。


神作的定義,不說個人或者某個羣體的觀點吧,就從廣義上來說。

天氣之子,他整體的表達的就是,一個因家庭原因離家出走獨自來東京的少年,一個獨自帶著弟弟在東京堅強生活的少女,兩個人之間的獨屬於青春的感情,最後少年在世界和少女中,選擇了少女,因為對於少年來說,少女就是他的世界。他代表的不是個人利益和羣體利益的重突,因為即使是東京被淹一部分,該活下去的人還是活了下去;他代表的是,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是選擇順從,還是為了那個她,拼一把,代表的是情感,還是理智。

從這方面來說,他可以說是一部不錯的劇了,但是,他代表的,只是一個青少年的想法和選擇,就像放映後,大部分青少年對於他的行為,表示支持,而大部分成年人,覺得可以理解,但不支持,其帶來的,與其說是個人與羣體的衝突,不如說是少年與成人的不同,就像電影中,大叔一開始的選擇,也是為了女兒的撫養權,選擇讓男主回去,在大概知道了三葉的事情後,也是選擇去勸男主回去自首,只不過還是因為男主的行為有感而發而幫助了他,畢竟,男兒至死是少年嗎。

所以,總結而下,天氣之子,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從畫面來說,他繼承了新海誠的精緻,但是從劇情立意而言,只是引出了少年的感性與成人的理智,卻沒有達到個人與羣體重突這種層面上,因此,只能說,天氣之子,很不錯,但是神劇,達不上。

以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