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偶爾跑跑步之外,之後再也沒認真跑步了,近年來跑馬的越來越多,我也加入這個行列,已經能跑10公里覺的輕鬆,半馬不覺太累了,感覺這是自律;然而我心裡一樣想學英語,確怎麼也不見成效?我不夠自律嗎?是不是投入不夠?這是什麼心態……


長跑之後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學英語則不會。

當然用特殊視頻當學習材料可能也會分泌多巴胺,但是效果可能又不行了。


跑步需要注意呼吸和肌肉動作就差不多了,英語的話注意的要求多一些。


我認為必須找到想學英文的動力,單說「想學英文」未免太過模糊了。以前我也想學英文,但那是考試上的需要,我對英文並沒有產生任何興趣。後來讓我開始想學英文的動力是我看到一個我喜歡的英語頻道,但奈何它的中文字幕不多,所以我想看懂其他影片必須自己學會英文,這時我才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所以你需要找到令你學英文的動力,想想你學會英文了會有什麼令你雀躍的事情?我的話會是看懂我喜歡的英文頻道、感興趣的原文小說,最棒的是能夠汲取更廣闊的資源。嘗試找到一個指定的動力來源吧!

因為英語你看的不夠重要 要把它變成你的日常 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部分


建議題主可以約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完成學習英語這件事情。原因如下:

1.和朋友一起可以互相督促。

譬如:早起一起練習口語,一起記單詞。間隔一段時間互相聽寫單詞。

2.共同學習可以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氛圍,不會輕易放棄目前所堅持的。

3.互相監督,互相對比,共同探索,共同進步。絕對對自己是很有利的。


場景比較重要吧 不管幹什麼 覺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 更容易接納 或者有運用英語的環境 畢竟語言主要價值還是溝通 交流 互動性比較強 so 加油吧


個人認為,跑步是機械運動,過程中消耗體力多,學英語要不停的在思考,消耗腦力。

跑步是一種連續性運動,開始跑了,有一定的意志力和促使你去跑步的動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就能達到持續跑一小時的程度。這個我親身試驗過,大二的時候覺得自己需要減肥,於是每天在操場跑步,一開始20分鐘就大喘氣,一兩個禮拜之後我已經能連續跑一小時了。

但是學英語不行,學英語需要專註力,很多人恰恰缺少持續思考的專註力,而且專註習慣的養成也非常困難,你隨時能夠受到手機、電腦、甚至某個不起眼的外界因素的誘惑。在思考中遇到困難時時候,也是最容易靠外界因素轉移注意力的時候,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性的事情上,大腦會更輕鬆。

再說完成任務後的激勵機制。跑步讓人在短時間(如跑完1小時步之後)獲得比較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留下的汗水讓自己感受到喜悅,即使沒有這麼大的效果,但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自己也體會到了成就感。

學英語一小時,你可能只背了100個單詞,不久之後還會忘,做了兩三篇閱讀理解,還有錯的,這裡獲得的成就感和獎勵不是即時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感受到,這個過程可能是幾個月、半年、一年,這個時間相對來說很漫長。

關於學好英語,首先要靜下心來。然後有條件的話每天固定時間,雷打不動,找個適合學習的環境,認真(注意??認真)學習,很快就會感到自己的進步。其實可以報個考試,ddl才是第一生產力,備考的過程會讓你更快提高,分數就是成就感。

加油啦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感覺,學英語的黑暗日子,極其痛苦的大學四年。現在回想起來,因為一直在假裝學英語。一直在跑,卻從來在跑道上,自然力不從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